學達書庫 > 王世貞 > 皇明盛事述 | 上頁 下頁
南直隸盛事


  吾南直隸文獻之盛,惟江、浙二省差足雁行,至於帝胃國封,則固不可同年而語矣。今案:太祖、太宗、仁、宣、英、景、憲、孝、武、世、穆及今上,凡十葉十二帝,興、睿二贈帝,建文一出帝,秦、晉、周、楚、齊、潭、魯、蜀、湘、代、肅、遼、慶、寧、岷、谷、韓、沈、安、唐、郢、伊、虞、吳、衡、徐、漢、趙、鄭、越、蘄、襄、荊、淮、滕、梁、衛、德、許、秀、崇、吉、忻、徽、岐、益、衡、雍、壽、汝、涇、榮、申、景、潞親王五十五國。後先秦十二王,晉八王、周九王、楚九王、齊一王、潭一王、魯六王、蜀十一王、湘一王、代八王、肅七王、遼八王、慶八王、甯四王、岷七王、谷一王、韓十一王、沈六王、安一王、唐八王、郢一王、伊七王、虞一王、吳一王、衡一王、徐一王、漢一王、趙七王、鄭五王、越一王、蘄一王、襄七王、荊八王、淮六王、滕一王、梁一王、衛一王、德四王、許一王、秀一王、崇五王、吉五王、忻一王、徽四王、岐一王、益四王、衡四王、雍一王、壽一王、汝一王、涇一王、榮二王、申一王、景一王、今潞王,凡三百二十一王。郡王,秦則永興、保安、興平、永壽、安定、郃陽、渭南、臨潼。晉則高平、慶成、寧化、平陽、聞喜、和順、永和、廣昌、交城、陽曲、西河、方山、臨泉、雲丘、甯河、徐溝、太谷、河中、襄陰、安溪、靖安、旌德、滎澤、新化。周則汝南、順陽、新安、祥符、永甯、汝陽、鎮平、宜陽、封丘、羅山、內鄉、胙城、固始、原武、鄢陵、河陰、項城、潁川、泌陽、義陽、臨汝、沈丘、魯陽、臨湍、堵陽、河清、新會、義甯、平樂、崇善、海陽、安定、曲江、博平、汾西、魯山、信陵、邵陵、萊陽、東會、富陽、會稽、浦江、麗水、應城、益陽、奉新、南陵、京山、華亭、寶坻、湯谿、瑞金、商城、臨安、柘城、修武、安吉、汝寧、彰德、順慶、保甯、儀封、安昌、遂寧。楚則巴陵、永安、壽昌、崇陽、武陵、黔陽、通山、通城、景陵、岳陽、江夏、東安、大冶、縉雲、保康、武岡。齊則樂安、長山、平原。魯則安丘、钜野、鄒平、樂陵、東阿、東甌、郯城、館陶、翼城、滋陽、陽信、高密、歸善、新蔡、東原。蜀則華陽、崇甯、保甯、崇慶、永川、羅江、黔江、內江、通江、德陽、石泉、汶川、慶符、江安、南川。代則廣陵、潞城、山陰、襄垣、靈丘、宣寧、懷仁、隰川、昌化、定安、博野、和川、寧津、棗強、饒陽、樂昌、吉陽、溧陽、進賢、河內、富川、寶豐、碭山、新甯、永慶。肅則淳化、鉛山、汾川、金壇、會甯、延長、開化、會昌、延安。遼則長陽、遠安、巴東、潛山、宜都、松滋、益陽、湘陰、衡陽、應山、宜城、枝江、沅陵、麻陽、衡山、蘄水、肅寧、長垣、光澤、廣元、靖甯、真甯、安化、岐山、安塞、弘農、豐林、鞏昌、壽陽、延川、華陰。寧則臨川、宜春、新昌、信豐、瑞昌、樂安、石城、弋陽、鍾陵、建安。岷則江川、廣通、南渭、安昌、充城、黎山、沙陽、唐年、南安、南豐、建德、遂安、長壽、綏甯、南漳、祁陽、廣濟、青林。谷則醴陵、韓則襄陵、樂平、臨汾、裒城、通渭、平利、漢陰、高平、西德、隴西、寧遠、長泰、永福、建寧、長洲、昆山、長樂、高淳、休寧、慶陽、崇明、長吉。沈則陵川、平遙、黎城、清源、稷山、福山、靈川、沁水、沁源、德平、遼山、內丘、廣宗、唐山、永年、宜山、宿遷、吳江、定陶、雲和、鎮康、安慶、保定、德化。唐則新野、三城、新城、舞陽、文城、承休、蕩陰、淅陽、郾城、衛輝。伊則光陽、方城、西鄂、萬安。漢則濟陽、臨淄、昌樂、淄川、齊東、任城、海豐、新泰。趙則臨漳、湯陰、襄邑、洛川、南洛、平鄉、汝源、廣甯、昆陽、廣安、江寧、光山、秀水、成皋。鄭則新平、涇陽、朝邑、盟津、河陽、信陽、宜章、繁昌、廬江、丹陽、真丘、東垣、德慶、崇德。襄則甯鄉、棗陽、鎮寧、鄖城、永城。荊則都昌、樊山、富順、永新、德安、都梁。淮則鄱陽、永豐、南康、德興、順昌、崇安、高安、上饒、吉安、廣信、嘉興、紹興、建昌、金華、華容、德則泰安、濟寧、臨朐、高唐、臨清、寧海、棠邑、利津。崇則瑞安、慶元、懷安、歸德;吉則長沙、穀城。徽則太和、遂昌、景寧、建德、陽城、嘉定、新昌、慶雲、隆平、伍城、太康、陽夏、德平、滎陽、懷慶、咸平、延津、孟津、上蔡、安陽、萬善。益則崇仁、金溪、玉山、安東、舒城、阜平、銅陵、黎丘、浦陽、浮河、華山、筠溪、羅川、安仁。衡則玉田、新樂、高唐、齊東、邵陵、漢陽、武定、平度、甯陽、昌樂、壽張、商河。榮則福甯、惠安、永春、富城、貴溪。又廣西靖江王同藩國。案:自此以至將軍、中尉將三萬人,皆中都之聖胤也。

  追封王十七:高王某公、楊王陳公、徐王馬公、滁陽王郭子興、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岐陽王李文忠、甯河王鄧愈、東甌王湯和、黔甯王沐英、東平王朱能、河間王張玉、定興王張輔、定遠王沐晟、平陰王朱勇、甯陽王張懋、定襄王朱希忠。其以三代封者不載。

  公國十九:韓國李善長、魏國徐達、鄂國常遇春、鄭國常茂、開國常升、楚國廖永安、曹國李文忠、宋國馮勝、衛國鄧愈、申國鄧鎮、信國湯和、潁國傅友德、涼國藍玉、梁國胡顯、淇國丘福、成國朱能、黔國沐晟、定國徐景昌、翊國郭勳。

  侯國六十五:恩親李貞、延安唐勝宗、吉安陸仲亨、江夏周德興、淮安華雲龍、濟甯顧時、長興耿炳文、臨江陳德、鞏昌郭子興、六安王志、滎陽鄭遇春、平涼費聚、江陰吳良、靖海吳禎、南雄趙庸、德慶廖永忠、南安俞通源、越雋俞通淵、廣德華高、營陽楊璟、永嘉朱亮祖、宜春黃彬、宣甯曹良臣、永城薛顯、東勝汪興祖、西平沐英、安陸吳複、宣德金朝興、安慶仇成、鳳翔張龍、定遠王弼、靖甯葉升、永平謝成、西涼濮典、武定郭英、普定陳桓、東川胡海、鶴慶張翼、航海張赫、泰甯陳圭、武安鄭亨、鎮遠顧成、永康徐忠、隆平張信、安平李遠、成安郭亮、豐城李彬、西寧宋晟、永春王甯、廣平袁容、富陽李讓、甯陽陳懋、安遠柳升、定西蔣貴、廣甯劉安、昌平楊洪、武平陳友、南和方瑛、平江陳豫、武靖趙輔、襄城李瑾、瑞安王源、咸甯仇鉞、安平方銳。

  伯國二十六:忠勤汪廣洋、襄城李浚、新甯譚忠、應城孫岩、忻城趙彝、雲陽陳旭、廣恩劉才、平江陳瑄、安鄉張興、廣甯劉榮、崇信費獻、修武沈清、永甯譚廣、平鄉陳懷、定襄郭登、懷柔施聚、豐潤曹義、武功徐有貞、宣城衛穎、彰武楊信、武強楊能、武靖趙輔、安平吳安、崇善王清、安仁王浚、慶陽夏儒。

  大約侯國十之九,伯國十之八,公國則惟一英公非同鄉耳。其它贈公贈侯如越之胡大海、郢之馮國用、虢之俞通海、泗之耿再成、梁之趙德勝、涇之陳亨、榮之姚廣孝、蔡之張德勝、東丘之花雲、崇山之李新、霍山之王簡文、臨沂之王真、崇安之譚淵。伯如景成之馬榮、建平之高福、萊陽之周長、滎陽之潘毅、威遠之方政、沐陽之金濂,不可數計也。

  三公十九人:太師李善長、徐光祚、郭勳、朱希忠,太傅徐達、徐光祚、沐晟、柳溥、譚祐、陳銳、仇鸞、徐文璧,太保陳懋、朱勇、蔣琬、李瑾、衛錞、陳圭、徐文璧。

  三孤十七人:少師,文臣徐溥、楊一清、徐階、李春芳、申時行,武臣張信。少傅,除二徐、楊、李、申已見外,胡濙、王鏊、許國,武臣楊炳。少保,除楊一清、徐階、李春芳、申時行已見外,許國、高谷、顧鼎臣、胡宗憲,武臣陳鏸、方承裕、顧寰、徐文璧、湯佑賢。

  東宮三師四十九人:太子太師,文臣自三孤已見外,武臣自三公已見外,馮勝、傅友德、李景隆、丘福。太子太傅,文臣自三孤已見外,白昂、毛澄;武臣藍玉、徐輝祖、朱能、柳升、沐琮、徐俌、沐昆、顧仕隆、李旻、沐紹勳、楊炳、徐文璧。太子太保,文臣自三孤已見外,金濂、俞士悅、陳鎰、陸完、汪鋐、秦金、顧可學、嚴訥、王錫爵;武臣自三公已見外,常升、孫恪、張輗、李勇、顧溥、朱麒、譚綸、柳珣、王瑾、陳王謨、徐鵬舉、沐朝輔、沐昌祚、湯佑賢、李言恭。

  內閣十五人:高谷、張益、苗衷、徐有貞、徐溥、王鏊、楊一清、靳貴、顧鼎臣、徐階、李春芳、嚴訥、申時行、許國、王錫爵。

  萬曆甲申、乙酉間,申、許、王同時在閣,而申為狀元,王為會元,許為解元,申、王同會試,許與申又同鄉試,尤盛而奇。

  太宰十一人:余熂、呂本、詹同、詹徽、倪岳、楊一清、陸完、汪鋐、周用、胡松、嚴訥。

  狀元十六人:許觀、邢寬、施盤、吳寬、錢福、毛澄、朱希周、顧鼎臣、唐皋、沈坤、李春芳、丁士美、申時行、孫繼皋、沈懋學、唐文獻、焦竑。

  左丞相二人:李善長、胡惟庸。右丞相二人:徐達、汪廣洋。平章軍國重事一人:常遇春。它平章及行省平章多不可紀。

  御史大夫三人:湯和、鄧愈、安然。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