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國維 > 宋元戲曲史 | 上頁 下頁
第十一章 元劇之結構


  元劇以一宮調之曲一套為一折。普通雜劇,大抵四折,或加楔子。案《說文》(六):「楔,櫼也。」今木工于兩木間有不固處,則斫木劄入之,謂之楔子,亦謂之櫼。雜劇之楔子亦然。四折之外,意有未盡,則以楔子足之。昔人謂北曲之楔子,即南曲之引子,其實不然。元劇楔子,或在前,或在各折之間,大抵用﹝仙呂·賞花時﹞或﹝端正好﹞二曲。唯《西廂記》第二劇中之楔子,則用﹝正宮·端正好﹞全套,與一折等,其實亦楔子也。除楔子計之,仍為四折。唯紀君祥之《趙氏孤兒》,則有五折,又有楔子,此為元劇變例。又張時起之《賽花月秋千記》,今雖不存,然據《錄鬼簿》所紀,則有六折。此外無聞焉。若《西廂記》之二十折,則自五劇構成,合之為一,分之則仍為五。此在元劇中亦非僅見之作。如吳昌齡之《西遊記》,其書至國初尚存,其著錄於《也是園書目》者雲四卷,見於曹寅《楝亭書目》者雲六卷。明淩濛初《西廂序》雲:「吳昌齡《西遊記》有六本」,則每本為一卷矣。淩氏又雲:「王實甫《破窯記》、《麗春園》、《販茶船》、《進梅諫》、《于公高門》,各有二本。關漢卿《破窯記》、《澆花旦》,亦有二本。」此必與《西廂記》同一體例。此外《錄鬼簿》所載:如李文蔚有《謝安東山高臥》,下注雲:「趙公輔次本」,而于趙公輔之《晉謝安東山高臥》下,則注雲:「次本」;武漢臣有《虎牢關三戰呂布》,下注雲:「鄭德輝次本」,而于鄭德輝此劇下,則注雲:「次本」。蓋李武二人作前本,而趙鄭續之,以成一全體者也。余如武漢臣之《曹伯明錯勘贓》,尚仲賢之《崔護謁漿》,趙子祥之《太祖夜斬石守信》、《風月害夫人》,趙文殷之《宦門子弟錯立身》,金仁傑之《蔡琰還朝》,皆注「次本」。雖不言所續何人,當亦續《西廂記》之類。然此不過增多劇數,而每劇之以四折為率,則固無甚出入也。

  雜劇之為物,合動作、言語、歌唱三者而成。故元劇對此三者,各有其相當之物。其紀動作者,曰科;紀言語者,曰賓、曰白;紀所歌唱者,曰曲。元劇中所紀動作,皆以科字終。後人與白並舉,謂之科白,其實自為二事。《輟耕錄》紀金人院本,謂教坊「魏、武、劉三人,鼎新編輯,魏長於念誦,武長於筋斗,劉長於科泛」;科泛或即指動作而言也。賓白,則余所見周憲王自刊雜劇,每劇題目下,即有全賓字樣。明姜南《抱璞簡記》(《續說郛》卷十九)曰:「北曲中有全賓全白。兩人相說曰賓,一人自說曰白。」則賓白又有別矣。臧氏《元曲選序》雲:「或謂元取士有填詞科,(中略)主司所定題目外,止曲名及韻耳。其賓白,則演劇時伶人自為之,故多鄙俚蹈襲之語。」填詞取士說之妄,今不必辨。至謂賓白為伶人自為,其說亦頗難通。元劇之詞,大抵曲白相生;苟不兼作白,則曲亦無從作,此最易明之理也。今就其存者言之,則《元曲選》中百種,無不有白,此猶可諉為明人之作也。然白中所用之語,如馬致遠《薦福碑》劇中之「曳剌」,鄭光祖《王粲登樓》劇中之「點湯」,一為遼金人語,一為宋人語,明人已無此語,必為當時之作無疑。至《元刊雜劇三十種》,則有曲無白者誠多;然其與《元曲選》複出者,字句亦略相同,而有曲白相生之妙,恐坊間刊刻時,刪去其白,如今日坊刊腳本然。蓋白則人人皆知,而曲則聽者不能盡解。此種刊本,當為供觀劇者之便故也。且元劇中賓白,鄙俚蹈襲者固多,然其傑作如《老生兒》等,其妙處全在於白。苟去其白,則其曲全無意味。欲強分為二人之作,安可得也。且周憲王時代,去元未遠,觀其所自刊雜劇,曲白俱全,則元劇亦當如此。愈以知臧說之不足信矣。

  元劇每折唱者,止限一人,若末,若旦;他色則有白無唱,若唱,則限於楔子中;至四折中之唱者,則非末若旦不可。而末若旦所扮者,不必皆為劇中主要之人物;苟劇中主要之人物,於此折不唱,則亦退居他色,而以末若旦扮唱者,此一定之例也。然亦有出於例外者,如關漢卿之《蝴蝶夢》第三折,則旦之外,俫兒亦唱;尚仲賢之《氣英布》第四折,則正末扮探子唱,又扮英布唱;張國賓之《薛仁貴》第三折,則醜扮禾旦上唱,正末複扮伴哥唱;范子安之《竹葉舟》第三折,則首列禦寇唱,次正末唱。然《氣英布》劇探子所唱,已至尾聲,故元刊本及《雍熙樂府》所選,皆至尾聲而止,後三曲或後人所加。《蝴蝶夢》、《薛仁貴》中,俫及醜所唱者,既非本宮之曲,且刊本中皆低一格,明非曲。《竹葉舟》中,列禦寇所唱,明曰道情,至下﹝端正好﹞曲,乃入正劇。蓋但以供點綴之用,不足破元劇之例也。唯《西廂記》第一、第四、第五劇之第四折,皆以二人唱。今《西廂》只有明人所刊,其為原本如此,抑由後人竄入,則不可考矣。

  元劇腳色中,除末、旦主唱,為當場正色外,則有淨有醜;而末、旦二色,支派彌繁。今舉其見於元劇者,則末有外末、沖末、二末、小末,旦有老旦、大旦、小旦、旦俫、色旦、搽旦、外旦、貼旦等。《青樓集》雲:「凡妓以墨點破其面為花旦」,元劇中之色旦、搽旦,殆即是也。元劇有外旦、外末,而又有外;外則或扮男,或扮女,當為外末、外旦之省。外末、外旦之省為外,猶貼旦之後省為貼也。案《宋史·職官志》:「凡直館院則謂之館職,以他官兼者謂之貼職。」又《武林舊事》(卷四)「乾淳教坊樂部」,有「衙前」,有「和顧」;而和顧人中,如朱和、蔣甯、王原全下,皆注雲「次貼衙前」,意當與貼職之貼同,即謂非衙前而充衙前(衙前謂臨安府樂人)也。然則曰沖、曰外、曰貼,均系一義,謂於正色之外,又加某色,以充之也。此外見於元劇者,以年齡言,則有若孛老、卜兒、俠兒,以地位職業言,則有若孤、細酸、伴哥、禾旦、曳剌、邦老,皆有某色以扮之;而其身則非腳色之名,與宋金之腳色無異也。

  元劇中歌者與演者之為一人,固不待言。毛西河《詞話》,獨創異說,以為演者不唱,唱者不演。然《元曲選》各劇,明雲末唱、旦唱,《元刊雜劇》亦雲「正末開」,或「正末放」,則為旦、末自唱可知。且毛氏「連廂」之說,元明人著述中從未見之,疑其言猶蹈明人杜撰之習。即有此事,亦不過演劇中之一派,而不足以概元劇也。

  演劇時所用之物,謂之砌末。焦理堂《易餘籥錄》(卷十七)曰:「《輟耕錄》有諸雜砌之目,不知所謂。按元曲《殺狗勸夫》,祗從取砌末上,謂所埋之死狗也。《貨郎旦》外旦取砌末付淨科,謂金銀財寶也。《梧桐雨》正末引宮娥挑燈拿砌末上,謂七夕乞巧筵所設物也。《陳摶高臥》外扮使臣引卒子捧砌末上,謂詔書纁帛也。《冤家債主》和尚交砌末科,謂銀也。《誤入桃源》正末扮劉晨,外扮阮肇帶砌末上,謂行李包裹或采藥器具也。又淨扮劉德引沙三、王留等將砌末上,謂春社中羊酒紙錢之屬也。」余謂焦氏之解砌末是也。然以之與雜砌相牽合,則頗不然。雜砌之解,已見上文,似與砌末無涉。砌末之語,雖始見元劇,必為古語。案宋無名氏《續墨客揮犀》(卷七)雲:「問今州郡有公宴,將作曲,伶人呼細末將來,此是何義?對曰:凡禦宴進樂,先以弦聲發之,然後眾樂和之,故號絲抹將來。今所在起曲,遂先之以竹聲,不唯訛其名,亦失其實矣。」又張表臣《珊瑚鉤詩話》(卷二)亦雲:「始作樂必曰絲抹將來,亦唐以來如是。」餘疑砌末或為細末之訛。蓋絲抹一語,既訛為細末,其義已亡,而其語獨存,遂誤視為將某物來之意,因以指演劇時所用之物耳。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