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國維 > 今本竹書紀年疏證 | 上頁 下頁
顯王


  顯王【《史記·周本紀》:「烈王崩,弟扁立,是為顯王。」】

  元年癸醜。【《史記·六國表》顯王元年。集解:「徐廣曰:癸醜。」】

  鄭城邢丘。【原注:自此韓改稱曰鄭。《水經·河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三年,鄭城邢丘。」】

  秦子向命為藍君。【《水經·渭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三年,秦子向命為藍君。」】

  二年,河水赤于龍門三日。【《水經·河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四年,河水赤于龍門三日。」】

  三年,公子景賈帥師伐鄭,韓明戰于韓,我師敗逋。【《水經·濟水注》引《紀年》:「惠成王五年,公子景賈帥師伐鄭,韓明戰于陽,我師敗逋。」】

  四年夏四月甲寅,徙邦于大樑。【《水經·渠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六年四月甲寅,徙都于大樑。」《漢書·高帝紀》注引亦作「六年」。《史記·魏世家》集解、《孟子》正義引皆作「九年」。】

  王發逢忌之藪以賜民。【《漢書·地理志》注臣瓚引《紀年》:「梁惠王發逢忌之藪以賜民。」《左·哀十四年》疏引「發」作「廢」。】

  于越寺區弟思弑其君莽安,次無顓立。【《史記·越王句踐世家》索隱引《紀年》:【案:「引紀年」三字原脫。】「無餘之十二年,寺區弟思弑其君莽安,次無顓立。」】

  五年,雨碧於郢。【《御覽》八百九、《廣韻》二十二皆引《紀年》:「惠成王七年,雨碧於郢。」】

  地忽長十丈有餘,高尺半。【《御覽》八百八十引《紀年》:「梁惠成王七年,地忽長十丈有餘,高尺半。」】

  六年,我師伐邯鄲,取列人;我師伐邯鄲,取肥。【《水經·濁漳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八年,惠成王伐邯鄲,取列人;伐邯鄲,取肥。」】

  雨黍于齊。【《御覽》八百七十七引《史紀》:「梁惠成王八年,雨黍于齊。」】

  七年,我與邯鄲趙楡次、陽邑。【《水經·洞渦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九年,與邯鄲楡次、陽邑。」】

  王會鄭釐侯于巫沙。【《水經·濟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九年,王會鄭釐侯于巫沙。」】

  八年,入河水于圃田,又為大溝而引圃水。【《水經·渠水注》引《紀年》:「惠成王十年,入河水于甫田,又為大溝而引甫水。」】

  瑕陽人自秦導岷山靑衣水來歸。【《水經·靑衣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十年,瑕陽人自秦道岷山靑衣水來歸。」】

  九年,秦師伐鄭,次於懷,城殷。【《水經·沁水注》引《紀年》:「秦師伐鄭,次於懷,城殷。」不雲何年。】

  十年,楚師出河水以水長垣之外。【《水經·河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十二年,楚師出河水以水長垣之外。」】

  龍賈帥師築長城於西邊。【《水經·濟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十二年,龍賈帥師築長城於西邊。」】

  鄭取屯留、尚子。【《水經·濁漳水注》、《御覽》一百六十三引《紀年》:「梁惠成王十二年,鄭取屯留、尚子、涅。」】

  十一年,鄭釐侯使許息來致地:平丘、戸牖、首垣諸邑及鄭馳地。我取枳道,與鄭鹿。【《水經·河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十一年,鄭釐侯使許息來致地:平丘、戸牖、首垣諸邑及鄭馳道。我取軹道,與鄭鹿。」此誤為顯王十一年事。】

  王及鄭釐侯盟于巫沙,以釋它陽之圍,歸釐于鄭。【《水經·濟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十三年,王及鄭釐侯盟于巫沙,以釋宅陽之圍,歸釐于鄭。」】

  十二年,魯恭侯、宋桓侯、衛成侯、鄭釐侯來朝。【《史記·魏世家》索隱引《紀年》:「梁惠成王十四年,魯恭侯、宋桓侯、衛成侯、鄭釐侯來朝。」】

  於越子無顓卒,是為菼蠋卯,次無疆立。【《史記·越王句踐世家》索隱引《紀年》:「無顓八年薨,是為菼蠋卯。」】

  十三年,邯鄲成侯會燕成侯于安邑。【《史記·六國表》集解引《紀年》:「惠王十五年,邯鄲成侯會燕成侯于安邑。」】

  十四年,秦公孫壯伐鄭,圍焦城,不克。【《水經·渠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孫壯伐鄭,圍焦城,不克。」】

  秦公孫壯帥師城上枳、安陵、山民。【《水經·渠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孫壯帥師城上枳、安陵、山氏。」】

  邯鄲伐衛,取漆富丘,城之。【《水經·濟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十六年,邯鄲伐衛,取漆富丘,城之。」】

  齊師及燕戰于泃水,齊師遁。【《水經·鮑丘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十六年,齊師及燕戰于泃水,齊師遁。」】

  十五年,齊田期伐我東鄙,戰於桂陽,我師敗逋。【《水經·濟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十七年,齊田期伐我東鄙,戰於桂陽,我師敗逋。」】

  東周與鄭高都。【《水經·伊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十七年,東周與鄭高都、利。」】

  鄭釐侯來朝中陽。【《水經·渠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十七年,鄭釐侯來朝中陽。」】

  宋景鼓、衛公孫倉會師,圍我襄陵。【《水經·淮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十七年,宋景㪨、衛公孫倉會齊師,圍我襄陵。」】

  十六年,王以韓師、諸侯師縣于襄陵。【《水經·淮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十八年,王以韓師敗諸侯師于襄陵。」】

  齊侯使楚景舍來求成。【《水經·淮水注》引《紀年》:「齊侯使楚景舍來求成。」與前事同年。】

  邯鄲之師敗我師于桂陵。【原注:秦伐韓閼與,惠成王使趙靈破之。不知是何年。《史記·魏世家》索隱:「梁惠成王十八年,趙又敗魏桂陵。」】

  十七年,燕伐趙,圍濁鹿。趙靈王及代人救濁鹿,敗燕師於勺。【《水經·滱水注》引《紀年》:「燕人伐趙,圍濁鹿。趙武靈王及代人救濁鹿,敗燕師于勺梁。」不雲何年。】

  晉取玄武、濩澤。【原注:即雷澤,舜漁處。《水經·沁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十九年,晉取玄武、濩澤。」】

  十八年,齊築防以為長城。【《水經·汶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二十年,齊築防以為長城。」】

  十九年,王如衛,命公子南為侯。【《水經·汝水注》、《史記·周本紀》集解、《漢書·武帝紀》注引《紀年》:「子南勁朝于魏,後惠成王如衛,命子南為侯。」不雲何年。】

  二十年。

  二十一年,魏殷臣、趙公孫裒伐燕,還取夏屋,城曲逆。【《水經·滱水注》引《紀年》:「魏殷臣、趙公孫裒伐燕,還取夏屋,城曲逆。」不雲何年。】

  二十二年壬寅,孫何侵楚,入三戸郛。【《水經·丹水注》引《紀年》:「壬寅,孫何侵楚,入三戸郛。」不雲何年。】

  楚伐徐州。【《史記·越王句踐世家》索隱引《紀年》:「越子無顓薨,後十年,楚伐徐州。」】

  二十三年,魏章帥師及鄭師伐楚,取上蔡。【《水經·汝水注》引《紀年》:「魏章率師及鄭師伐楚,取上蔡。」不雲何年。】

  孫何取濦陽。【《水經·潁水注》引《紀年》:「孫何取濦陽。」不雲何年。】

  秦孝公會諸侯于逢澤。【《史記·六國表》顯王二十七年,秦孝公會諸侯于澤。集解:「徐廣曰:「《紀年》作逢澤。」」《水經·渠水注》同。】

  絳中地坼,西絕於汾。【《水經·汾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二十五年,絳中地坼,西絕於汾。」】

  二十四年,魏敗韓馬陵。【《史記·魏世家》索隱引《紀年》:「惠成王二十六年,敗韓馬陵。」】

  二十五年。

  二十六年,穰庛帥師及鄭孔夜戰于梁赫,鄭師敗逋。【《水經·渠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二十八年,穰苴帥師及鄭孔夜戰于梁赫,鄭師敗逋。」】

  與齊田·戰于馬陵。【《史記·魏世家》索隱引《紀年》:「二十八年,與齊田·戰于馬陵。」《孫子呉起列傳》索隱引作「惠成王二十七年十二月」,乃《紀年》本文,《魏世家》索隱作「二十八年」,則改從周正。】

  二十七年五月,齊田·及宋人伐我東鄙,圍平陽。【《水經·泗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二十九年五月,齊田·及宋人伐我東鄙,圍平陽。」】

  九月,秦衛鞅伐我西鄙。【《史記·魏世家》索隱引《紀年》:「梁惠成王二十九年五月,齊田·伐我東鄙。九月,秦衛鞅伐我西鄙。十月,邯鄲伐我北鄙。王攻衛鞅,我師敗績。」】

  十月,邯鄲伐我北鄙。【見上。】

  王攻衛鞅,我師敗逋。【見上。】

  二十八年,城濟陽。【《水經·濟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三十年,城濟陽。」】

  秦封衛鞅于鄔,改名曰尚。【《水經·濁漳水注》、《路史·國名紀》引《紀年》:「梁惠成王三十年,秦封衛鞅于鄔,改名曰商。」】

  二十九年,邳遷于薛。【《水經·泗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三十一年,邳遷于薛。」《史記》索隱引同,正義引作「三十年」。】

  三月,為大溝於北郛,以行圃田之水。【《水經·渠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三十一年三月,為大溝於北郛,以行圃田之水。」】

  三十年。

  三十一年,秦蘇胡帥師伐鄭,韓襄敗秦蘇胡于酸水。【原注:不知何年,附此。】

  重出。

  三十二年。

  三十三年,鄭威侯與邯鄲圍襄陵。【《史記·韓世家》索隱引《紀年》:「威侯七年,與邯鄲圍襄陵。」當在顯王四十二年。】

  三十四年,魏惠成王三十六年,改元稱一年。【《春秋經傳集解後序》:「《紀年》:【案:「紀年」二字原脫。】惠王三十六年,改元,從一年始,至十六年而稱惠成王卒。」《史記·魏世家》集解:「今案《古文》:「惠成王三十六年,改元稱一年,改元後十七年卒。」」】

  王與諸侯會于徐州。【《史記·六國表》魏襄王元年,與諸侯會徐州以相王。】

  于越子無疆伐楚。【《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越遂釋齊而伐楚。」】

  三十五年,楚吾得帥師及秦伐鄭,圍綸氏。【原注:不知何年,附此。《水經·伊水注》、《後漢書·黃瓊傳》注、《路史·後紀》十三引《紀年》:「楚吾得帥師及秦伐鄭,圍綸氏。」皆不雲何年。】

  三十六年,楚圍齊於徐州,遂伐於越,殺無疆。【《史記·六國表》顯王三十六年,楚圍齊於徐州。《越王句踐世家》:「楚大敗越,殺王無疆,盡取呉故地,至浙江,北破齊於徐州。」徐廣曰:「周顯王之四十六年。」案《六國表》,「四十六年」乃「三十六年」之訛,此本《表》言之。】

  三十七年。

  三十八年,龍賈及秦師戰于雕陰,我師敗逋。【《史記·魏世家》:「襄王五年,秦敗我龍賈軍四萬五千于雕陰。」】

  王會鄭威侯于巫沙。【《史記·韓世家》索隱引《紀年》:「成侯七年,王會鄭威侯于巫沙。」此較前四年。】

  三十九年,秦取我汾陰、皮氏。【《史記·六國表》顯王四十年,魏襄王六年,秦取我汾陰、皮氏。】

  四十年。

  四十一年,秦歸我焦、曲沃。【《史記·六國表》顯王四十年,魏襄王八年,秦歸我焦、曲沃。】

  四十二年,九鼎淪泗,沒於淵。【《史記·封禪書》:「或曰:宋太丘社亡,而九鼎沒于泗水彭城下。其後百一十五年而秦並天下。」案:此距秦並天下一百五年。】

  四十三年。

  四十四年。

  四十五年,楚敗我襄陵。【《史記·六國表》顯王四十六年,楚敗魏襄陵。】

  四十六年。

  四十七年。

  四十八年,王陟。【《史記·周本紀》:「四十八年,顯王崩。」】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