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國維 > 今本竹書紀年疏證 | 上頁 下頁 |
帝癸 |
|
帝癸一名桀。 元年壬辰,帝即位,居斟鄩。【《水經·巨洋水注》、《漢書·地理志》注、《史記·夏本紀》正義引臣瓚曰:「「太康居斟尋,桀亦居之。」」】 三年,築傾宮。【《文選·呉都賦》注引《紀年》:「桀築傾宮。」】 毀容台。【《御覽》八十二引《屍子》:「昔夏桀之時,容台振而掩覆。」亦見《淮南·覽冥訓》。】 畎夷入於岐以叛。【《後漢書·西羌傳》:「後桀之亂,畎夷入居邠、岐之間。」】 六年,歧踵戎來賓。【《呂氏春秋·當染篇》:「桀染于羊辛、歧踵戎。」】 十年,五星錯行,夜中,星隕如雨。 地震。 伊、洛竭。【《周語》:「昔伊、洛竭而夏亡。」】 十一年,會諸侯于仍,有緡氏逃歸,遂滅有緡。【《左·昭四年傳》:「夏桀為仍之會,有緡叛之。」】 十三年,遷于河南。【《史記·呉起列傳》:「夏桀之居,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瓚曰:「今河南城為直之。」】 初作輦。【《後漢書·井丹傳》:「桀乘人車。」《通典》六十六:「夏氏末代制輦。」】 十四年,扁帥師伐岷山。【原注:一作山民。《藝文類聚》八十三、《御覽》一百三十五引《紀年》:「桀伐岷山。」《御覽》八十二引作「山民」。】 癸命扁伐山民,山民女於桀二人,曰琬,曰琰。後愛二人,女無子焉,斲其名于苕華之玉。苕是琬,華是琰,而棄其元妃於洛,曰妹喜,于傾宮飾瑤台居之。【出《御覽》八十二引《紀年》。】 十五年,商侯履遷於亳。【原注:成湯元年。《尚書序》:「湯始居亳。」】 十七年,商使伊尹來朝。【《孟子·告子下》:「五就湯、五就桀者,伊尹也。」】 二十年,伊尹歸於商及汝鳩、汝方,會於北門。【《尚書序》:「伊尹去亳適夏,既醜有夏,複歸於亳。入自北門,乃遇汝鳩、汝方,作《汝鳩》、《汝方》。」】 二十一年,商師征有洛,克之。【《逸周書·史記解》:「昔者有洛氏宮室無常,池囿廣大,工功日進,以後更前,民不得休。農失其時,饑饉無食,成商伐之,有洛以亡。」】 遂征荊,荊降。【《越絕書》三:「湯行仁義,敬鬼神,天下皆一心歸之。當是時,荊伯未從也,湯於是乃飾犧牛以事荊伯,乃委其誠心。」】 二十二年,商侯履來朝,命囚履于夏台。【《史記·夏本紀》:「桀乃召湯而囚之于夏台。」】 二十三年,釋商侯履,諸侯遂賓于商。【《書鈔》十引《尚書大傳》:「桀無道,囚湯,後釋之,諸侯八譯來朝者六國。」】 二十六年,商滅溫。【《鄭語》:「己姓,昆吾、蘇、顧、溫、董,則夏滅之矣。」】 二十八年,昆吾氏伐商。 商會諸侯于景亳。【《昭四年左傳》:「商湯有景亳之命。」】 遂征韋,商師取韋,遂征顧。【《詩·商頌》:「韋、顧既伐。」】 太史令終古出奔商。【《呂氏春秋·先識篇》:「夏桀迷惑,暴亂愈甚,太史令終古乃出奔如商。」《淮南·氾論訓》:「太史令終古即奔商,三年而桀亡。」此系之二十八年,本之。】 二十九年,商師取顧。 三日並出。【《開元占經》六引《尚書考靈耀》:「黑帝之亡,三日並照。」又引《孝經緯》:「夏時二日並出,讖曰:「桀無道,兩日照。」】 費伯昌出奔商。【《博物志》十:「夏桀之時,費昌之河上,見二日,在東者爛爛將起,在西者沈沈將滅,若疾雷之聲。昌問于馮夷曰:「何者為殷·何者為夏·」馮夷曰:「西夏東殷。」於是費昌徙族歸殷。」】 冬十月,鑿山穿陵,以通於河。【《御覽》八十二引《六韜》:「桀時有瞿山之地。十月,鑿山陵,通之於河。」】 三十年,瞿山崩。【《御覽》引《六韜》:「桀時有瞿山之地。」「地」字疑本作「崩」。】 殺其大夫關龍逢。【《莊子·人間世》:「昔者桀殺關龍逢。」】 商師征昆吾。【《詩·商頌》:「韋、顧既伐,昆吾、夏桀。」】 冬,聆隧災。【《周語》:「夏之亡也,回祿信於聆隧。」】 三十一年,商自陑征夏邑。【《尚書序》:「伊尹相湯伐桀,升自陑。」】 克昆吾。【《詩·商頌》箋:「昆吾、夏桀同時誅也。」詳孔疏。】 大雷雨,戰於鳴條。【《尚書序》:「遂與桀戰於鳴條之野。」】 夏師敗績,桀出奔三朡,商師征三朡。【《尚書序》:「夏師敗績,湯遂從之,遂伐三朡。」】 戰於郕。【《呂氏春秋·簡選篇》:「以戊子戰於郕。」】 獲桀于焦門。【《淮南·主術訓》:「擒之焦門。」】 放之于南巢。【《御覽》八十三引《紀年》:「湯遂滅夏,桀逃南巢氏。」偽《書·仲虺之誥》:「成湯放桀于南巢。」】 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與無王,用歲四百七十一年。【原注:始壬子,終壬戌。《御覽》八十二引《紀年》,《文選·六代論》注、《史記·夏本紀》集解分引。《路史·後紀》注引《紀年》:「並窮、寒四百七十二年。」案:此都數與上諸帝在位之年數不合。綜計上諸帝在位年數,則禹八年,啟十六年,太康四年,仲康七年,相二十八年,少康二十一年,杼十七年,芬四十四年,芒五十八年,泄二十五年,不降五十九年,扃十八年,廑八年,孔甲九年,昊三年,發七年,癸三十一年,凡三百七十三年。必無王之世有九十八年,然可得四百七十一年之數,則少康陟時年已百二十歲,事難徴信。又本書諸帝即位之年,各著歲名。以歲名核之,則夏後氏始壬子,終壬戌,凡四百三十一年,而寒浞四十年亦在其中。考昔人所以定寒浞為四十年者,以古本《紀年》雲「夏四百七十一年」。而《漢書·律曆志》雲「四百三十二歲」,《易緯·稽覽圖》雲「禹四百三十一年」,差四十年,遂以此四十年為無王之世以調停之。蓋古言曆者有此說,故《通鑒外紀》雲羿八年,浞三十二年,共四十年,然《外紀》用《漢志》說,以夏為四百三十二年。此書用《稽覽圖》說,以夏為四百三十一年,而無王之年仍入此中,遂與古《紀年》四百七十一年之都數不能相應。至諸帝在位年數,複與此四百三十一年之都數不合者,因作偽者複假設喪畢即位之說。故啟在位年數以歲名差之,得十九年,而本書雲十六年陟,則禹崩逾三年始即位。太康在位年數以歲名差之,當得八年,而本書雲太康四年陟,則啟崩逾四年始即位。其餘放此。然如芒、扃、桀三帝,又皆逾年即位,其參差無例亦甚矣。】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