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國維 > 庚辛之間讀書記 | 上頁 下頁
誠齋揮麈錄


  《揮麈錄》二卷,刊于左圭《百川學海》第二集,題「楊萬里撰」。《四庫全書提要》謂其文全從王明清《揮麈錄話》內摘出數十條,別題此名。凡明清自稱其名者,俱改作萬里,蓋坊刻贗本,自宋已然。餘謂此書似即《揮麈前錄》之初稿,其題「誠齋撰」固誤,然謂摘鈔為之,則不儘然。今細檢之,則此本上卷即《前錄》之卷一,唯末三條乃《前錄》卷二之第三、四、五條。下卷皆見於《前錄》之卷二、卷三,唯末「郭稹」一條,則在卷四。又條數雖少,而文字略同。唯此本卷上 「徽宗梓宮南歸」條多二十八字(見後),其文似作者所自刪,非他人所附益。又王氏之書,本無定卷。

  《直齋書錄解題》:《揮麈前錄》三卷。今通行本四卷,而此本二卷。《揮麈後錄》後有明清《自跋》,雲:明清頃焉不自量度,嘗以見聞漫輯小帙,曰《揮麈錄》。輒以鏤板,正疑審是于師友之前久矣。則《前錄》脫稿後,即有刊本。其為二卷、三卷、四卷,雖不可知,然鏤板必遠在紹熙以前。今四卷本前有慶元元年實錄館牒,當為後定之本,而此本為初刊本。其後四卷本行世,而此本希見,售偽者遂改題為萬里歟。

  此本「徽宗梓宮條」全文曰:徽宗梓宮南歸有日,丞相秦檜當國,請以「永固」為陵名。先人建言北齊叱奴皇后實名矣,不可犯,且叱奴,夷狄也,尤當避。秦大怒,幾陷不測,後數年卒,易曰「永祐」。近見邵博公濟所著小說,詆先君此議,然後知當時阻此議者,即此人也。《前錄》無末二十八字,嶽珂《鬼郯錄》(五)引此條亦無之。珂駁明清曰:叱奴後本非北齊,乃宇文周也,其諡曰「文宣」。明清當是見北齊有文宣帝,諡號偶合而誤記耳。溯是而上,又有元魏文明馮後,亦葬永固,蓋在叱奴之前,而明清不知援證,其誤又可見。愚案:珂說是矣,而明清父皞原議並未嘗誤。《邵氏聞見後錄》(一)雲:紹興己未,金人許歸徽宗梓宮,宰臣上陵名「永固」。有王皞者言犯後魏明帝、後周文宣二後陵名,下秘書省參考,如皞言。然前漢平帝、後漢殤帝、十國劉龑,同曰「康陵」,本朝順祖亦曰「康陵」。後魏明帝、後周宣帝、唐中宗同曰「定陵」,本朝僖祖亦曰「定陵」。漢惠帝、唐懿宗王后同曰「安陵」,本朝宣祖亦曰「安陵」。唐太宗曰「昭陵」,本朝仁宗曰「永昭陵」。後魏宣武后曰「永泰陵」,唐元宗曰「泰陵」,本朝哲宗亦曰「永泰陵(維案:邵氏所舉尚有未盡,太祖「永昌陵」,亦與漢成帝「昌陵」同名)」。蓋本朝陵名犯前代陵名者不一,祖宗以來不避也。予時為秘書郎為秘監言,具白丞相不報,再議徽宗陵名改「永祐」雲。邵氏之言如此,則王、邵二說,皆持之有故。又秦檜頗右王說,當無幾陷不測之事。明清殆以其父得罪秦氏為榮,故為此說。嶽氏之言,亦由未檢邵氏書也。倦翁又雲《中興會要注》曰:先是有詔于西京修奉陵寢,有司撰陵名「永固」,既而梓宮權攢紹興府會稽縣,故改今名。則秦檜當時蓋不肯自以為誤,姑以攢宮非久固之地而易之。此語殆為實錄。然邵說苟行,則亦不必為此曲說,明清亦自知己說不實,故刪此詆毀之語歟。

  觀此一條,則此書殆明清初稿而誤題「誠齋」之名,非從《揮麈前錄》四卷中摘出為之者。獨怪左禹錫生於宋末,去誠齋、仲言時代未遠,乃不能辨別,遂使誠齋以王皞為父,以曾紆為外祖,貽千載笑柄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