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夫之 > 思問錄 | 上頁 下頁
內篇(1)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人性之善征矣。故以言征性善者,知性,乃知善不易以言征也。必及乎此而後得之。誠及乎此,則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道義之門啟而常存。若乍見孺子入井而怵惕惻隱,乃梏亡之余僅見於情耳。其存不常,其門不啟;或用不逮乎體,或體隨用而流;乃孟子之權辭,非所以征性善也。

  目所不見,非五色也;耳所不聞,非無聲也;言所不通,非無義也。故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有其不知者存,則既知有之矣;是知也。因此而求之者,盡其所見,則不見之色章;盡其所聞,則不聞之聲著;盡其所言,則不言之義立。雖知有其不知,而必因此以致之,不迫於其所不知而索之。此聖學異端之大辨。

  目所不見之有色,耳所不聞之有聲,言所不及之有義,小體之小也。至於心而無不得矣;思之所不至而有理,未思焉耳。故曰「盡其心者知其性」。心者,天之具體也。

  知、仁、勇,人得之厚而用之也至,然禽獸亦與有之矣。禽獸之與有之者,天之道也。「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人之獨而禽獸不得與,人之道也。故知斯三者,則所以修身、治人、治天下國家以此矣。近者,天、人之詞也;易之所謂繼也。修身、治人、治天下國家以此,雖聖人惡得而不用此哉!

  太虛,一實者也。故曰「誠者天之道也」。用者,皆其體也。故曰「誠之者人之道也」。

  無極,無有一極也,無有不極也。有一極,則有不極矣。「無極而太極」也,無有不極,乃謂太極;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行而後知有道;道猶路也。得而後見有德;德猶得也。儲天下之用,給天下之得者,舉無能名言之。天曰無極,人曰至善,通天人曰誠,合體用曰中;皆贊辭也,知者喻之耳。喻之而後可與知道,可與見德。

  天不聽物之自然,是故絪縕而化生。乾坤之體立,首出以屯。雷雨之動滿盈,然後無為而成。若物動而已隨,則歸妹矣。歸妹,人道之窮也。雖通險阻之故,而必動以濟之。然後使物莫不順帝之則。若明於險阻之必有,而中虛以無心照之,則行不窮而道窮矣。莊生齊物論,所憑者照也,火水之所以未濟也。未濟以明測險,人道之窮也。

  太極動而生陽,動之動也;靜而生陰,動之靜也。廢然無動而靜,陰惡從生哉!一動一靜,闔辟之謂也。由闔而辟,由辟而闔,皆動也。廢然之靜,則是息矣。「至誠無息」,況天地乎!「維天之命,於穆不已」,何靜之有?

  時習而說,朋來而樂,動也。人不知而不慍,靜也,動之靜也。凝存植立即其動。嗒然若喪其耦,靜也,廢然之靜也。天地自生,而吾無所不生。動不能生陽,靜不能生陰,委其身心如山林之畏佳、大木之穴竅,而心死矣。人莫悲於心死,莊生其自道矣乎!

  在天而為象,在物而有數,在人心而為理。古之聖人,于象數而得埋也,未聞於理而為之象數也。於理而立之象數,則有天道而無人道。疑邵子。

  「乾以易知」,惟其健也;「坤以簡能」,惟其順也。健則可大,順則可久;可大則賢人之德,可久則賢人之業。久大者,賢人之以盡其健順也。易簡者,天地之道,非人之能也。

  「知至至之」,盡人道也;「知終終之」,順俟天也。「九三,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人道之所自立。故天壽不貳,修身以俟命,所以立人道也。非躍而欲躍,以強合乎夭體;非潛而欲潛,以委順而無能自紀;人道不立矣,異端以之。

  誠斯幾,誠、幾斯神。「誠無為」,言無為之有誠也;「幾善惡」,言當於幾而審善惡也。無為而誠不息,幾動而善惡必審;立于無窮,應於未著;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矣;神也。用知不如用好學,用仁不如用力行,用勇不如用知恥。故曰「心能檢性,性不知自檢其心」。

  莊周曰:「至人之息以踵。」眾人之言動喜怒,一從膺吻而出,故縱耳目之欲而鼓動其血氣。引其息於踵,不亦愈乎!雖然,其多廢也,浚恒之凶也。五官百骸,心腎頂踵,「雷雨之動滿盈,積大明以終始」,天下之大用,奚獨踵邪?

  過去,吾識也;未來,吾慮也;現在,吾思也。天地古今,以此而成;天下之抆抆,以此而生;其際不可紊,其備不可遺;嗚呼難矣!故曰「為之難」,曰「先難」。泯三際者,難之須臾而易以終身;小人之僥倖也。

  「乾稱父」,父,吾乾也;「坤稱母」,母,吾坤也。父母者,乾坤之大德,所以繼吾善也。「我日斯邁而月斯征,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思健順之難肖也。

  不畏心之難操則健,不疑理之難從則順。

  力其心不使循乎熟,引而之於無據之地以得其空微,則必有慧以報之。釋氏之言悟,止此矣。核其實功,老氏之所謂專氣也。報之慧而無餘功,易也。為之難者不然,存於中曆至賾而不舍。溫故而知新,死而後已;雖有慧,吾得而獲諸?

  勇者,曾子之實體也;樂者,顏子之大用也。藏於無所用,體之不實者多矣;見於有所用。用之而不大也久矣。

  舜之飯糗茹草,若將終身,及為天子,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以處生死,視此爾。「終日乾乾,夕惕若」,故無不可用也。無立其大者,以盡人道,則如天之無不覆,地之無不載,近取諸身,飲食居處、富貴貧賤,兼容並包而無疑也。非此而欲忘之,卑者不可期月守,高者且絕人理而芻狗天下,愈入於僻矣。

  「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在人之天道也。「由仁義行」,以人道率天道也。」行仁義」,則待天機之動而後行,非能盡夫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矣。天道不遺於禽獸,而人道則為人之獨。由仁義行,大舜存人道;聖學也,自然雲乎哉!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