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夫之 > 宋論 | 上頁 下頁 |
真宗三 |
|
凡上書陳利病,以要主聽,希行之者,其情不一,其不足聽則均也。其一,大奸挾傾妒之心,己不言以避指摘,而募事外之人,訐時政之失,以影射執政,激天子以廢置,掣任事者之肘而使去,因以得遂大奸之所懷。其一,懷私之士,或欲啟旁門以幸進,或欲破成法以牟利,其所欲者小,其言之也大,而借相類之理以成一致之言,雜引先王之正訓,詭附於道,而不授人以攻擊。其一,小有才而見詘,其牙慧筆鋒,以正不足,以妄有餘,非為炎炎娓娓之談,不足以表異,徼幸其言之庸,而身因以顯。此三者,皆懷慝之奸,訹君相以從己,而行其脅持者也。 非此,則又有聞君之求言也亟,相之好士也甚,踸踔而興,本無定慮,搜索故紙,旁問塗人,以成其說;叩其中懷,亦未嘗信為可行,而姑試言之,以耀人之耳目。非此,則又有始出田野,薄遊都邑,受一命而登仕籍,見進言者之聳動當時,而不安於緘默,晨揣夕摩,索一二事以為立說之資,而掇拾迂遠之陳言以充幅;亦且栩栩然曰:「吾亦為社稷計靈長,為生民拯水火者也」,以自炫而已矣。 非此,則抑有誦一先生之言,益以六經之緒說,附以歷代之因革,時已異而守其故株,道已殊而尋其蠹跡;從不知國之所恃賴,民之所便安,而但任其聞見之私,以爭得失;而田賦、兵戎、刑名、官守,泥其所不通,以病國毒民而不恤。非此,則有身之所受,一事之甘苦,目之所睹,一邑之利病,感激于衡茅,而求伸于言路。其言失也,亦果有失也。其言得也,亦果有得也。而得以一方者,失於天下;得以一時者,失於百年。小利易以生愚氓之喜,隱憂實以怵君子之心。若此者,心可信也,理可持也,而如其聽之,則元氣以傷,大法以圮,弊且無窮。而況挾前數者之心以誣上行私,而播惡下士者乎?故上書陳利害者,無一言之足聽者也。 李文靖自言曰:「居位無補,唯中外所陳利害,一切報罷,可以報國。」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此可以當之矣。道者安民以定國,至正之經也。秉道以宅心而識乃弘,識唯其弘而志以定,志定而斷以成,斷成而氣以靜,氣靜而量乃可函受天下而不迫。天下皆函受於識量之中,無不可受也,而終不為之搖也。大矣哉!一人之識,四海之藏,非有道者,孰能不驚于所創聞而生其疑慮哉? 夫天下有其大同,而抑有其各異,非可以一說竟也久矣。其大同者,好生而惡死也,好利而惡害也,好逸而惡勞也。各守其大經,不能無死者,而生者眾矣;不能無害者,而利者長矣;不能無勞者,而逸者達矣。天有異時,地有異利,人有異才,物有異用。前之作者,曆千祀,通九州,而各效其所宜;天下雖亂,終亦莫能越也。此之所謂傷者,彼之所自全;此之所謂善者,彼之所自敗。雖仁如舜,智如禹,不能不有所缺陷以留人之指摘。識足以及此矣,則創制聽之前王,修舉聽之百執,斟酌聽之長吏,從違聽之編氓,而天下各就其紀。故陳言者之至乎吾前,知其所自起,知其所自淫;知其善而不足以為善,知其果善而不能出吾之圜中。蟬噪而知其為夏,蛩吟而知其為秋,時至則鳴,氣衰則息,安能舉宗社生民以隨之震動?而士自修其素業,民自安其先疇,兵自衛其職守,賢者之志不紛,不肖之奸不售。容光普照,萬物自獻其妍媸,識之所周,道以之定。故曰:「天下之動,貞於一者也。」文靖之及此,迥出於姚元之、陸敬輿、司馬君實之表,遠矣。 前乎此者丙吉,後乎此者劉健,殆庶幾焉。其他雖有煌炫之績,皆道之所不許也。以安社稷不足,而況大人之正物者乎?有姚元之,則有張說;有陸敬輿,則有盧杞;有司馬君實,則有王安石;好言而莠言興,好聽而訟言競。唯文靖當國之下,匪徒梅詢、曾致堯之屏息也;王欽若列侍從而不敢售其奸;張齊賢、寇准之伉直而消其激烈;所以護國家之元氣者至矣。文靖沒,宋乃多故,筆舌爭雄,而郊原之婦子,不能寧處於枲園瓜圃之下矣。詩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者,不易攀也;景者,無有歧也;道之所以覆冒萬物而為之宗也。豈易及哉!豈易及哉!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