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夫之集 > 王船山先生年譜 | 上頁 下頁 |
二十五歲 |
|
崇禎十六年癸未(1643),先生二十五歲。 春,由南昌回衡陽。 《石崖先生傳略》雲:「計偕至南昌,楚中亂,遂同夫之歸。」《章靈賦》自注雲:「方上公車,狼狽南歸,冀全肥遁。」《行述》雲:「歐陽先生諭以歸養。」潘傳雲:「以道梗不赴會試。」 按:是科會試改期秋間,先生昆仲以道梗不赴,而歐陽方然複諭以歸養,則其歸裡當在春初。所謂楚中亂者,即指是年正二月間李自成陷承天、雲夢、孝感、黃陂、景陵、德安,張獻忠陷廣濟、蘄州、麻城等事也。 秋八月庚寅,流賊陷衡州,購捕紳士。 冬十月,先生之舅氏譚翁玉卿引先生及武夷先生避于衡山蓮花峰下雙髻峰。 《明史稿·莊烈帝紀》:「崇禎十六年八月丙戌,張獻忠陷長沙;庚寅,陷衡州。」《家世節錄》雲:「崇禎癸未,張獻忠陷衡州,鉤索諸人士,令下如猛火,購伯兄及夫之甚急。」《石崖先生傳略》雲:「張獻忠陷衡州,索紳士補偽吏。吾兄弟以父母衰,不能越疆,望門無依,賴舅氏玉卿譚翁引匿南嶽蓮花峰下。賊購索益急。匍匐草舍中。兄忽亟向野人問黑沙潭之勝,欲往遊。夫之不解兄意曰:『此豈游山時耶?』兄笑曰:『今不游,更何待?子豈能不從我遊乎?』已而私語夫之曰:『更何處得一泓清淨水,為我兩人葬地耶?』當是時,夫之回眄,見兄目光出睫外如電,鬚髮皆怒張。」《蓮峰志·總序》雲:「癸未十月,予自郡西八十裡逢寇鉤索,草莽枝,奔命於峰之下。趾泥頭霧,齧菜燒葉,而心翕然喜之。」《七十自定稿》戊辰書扇詩題雲:「祟禎癸未,賊購捕峻亟。先母舅玉卿譚翁以死誓脫某兄弟于虎吻。謝世以來,仰懷悲哽者三十餘年。翁孫以扇索敏侄書字,綴為哀吟代書。」詩雲:「楓林落葉嶽雲寒,兄弟披離片影單。九族憑誰容破壁,寸心已許付危湍。恩深草隨拖杖,命續霜刀惜刈蘭。今日渭陽回首處,蕭條白髮淚痕幹。」《行述》雲:「癸未張獻忠陷武昌,遞陷衡州。紳士多反面納款。其不降者,賊投之湘水。亡考匿南嶽雙髻峰。」潘傳雲:「越明年癸未,流賊張獻忠陷衡州。紳士降者,以偽官官之;不降者,縛而投諸湘水。先生走匿南嶽雙髻峰下。」《沅湘耆舊集·船山先生小傳》雲:「自幼即以文章志節重于時。張獻忠陷衡州,以偽命汙諸名士。先生走匿雙髻峰下。」《儒林傳稿》采餘廷燦《船山先生傳》雲:「張獻忠陷衡州,設偽官招夫之。夫之走匿南嶽。」 武夷先生為邏者所得。賊質之以召先生兄弟。武夷先生欲自裁。石崖先生欲往救父出,而沉湘以死。先生力止之,而自剺面刺腕,傅以毒藥,為重創狀,舁至賊所,賊不能屈。次日,父子俱以計得脫,複往嶽峰。 《家世節錄》雲:「先君為偽胥所得,勒至郡城。偽吏故為軟語,誘先君致夫之兄弟。先君張目直視,終不答。偽吏怒,將羈先君。先君歎曰:『安能以七十老人俯仰求活!』沐浴易衣,就親故告別,將以是夕投繯。夫之聞先君在系,乃殘毀支體,舁簀到郡,守候徹夜,乃不果。明日遂以計脫遁。黃岡奚鼎鉉始以文字與夫之相知,聞至是陷賊中為吏,力脫先君於險,先君終不與語。」《石崖先生傳略》雲:「會日暮,家奴遽報先君子為邏者所得。欲出脫先君子,而沉湘以死。夫之知兄耿介嚴曆,出且與先君子俱碎。夫之所舊與為文字交者黃岡奚鼎鉉陷賊中,知吾兄弟必不可辱,曲意相脫。夫之乃剺面刺腕,偽傷以出,而匿兄以死告,先君子乃免。夫之亦隨宵遁。當夫之出時,兄藏繩衣內,待夫之信,即自盡。夫之既免先君子而自免,乃不果死。」《章靈賦》自注雲:「癸未張獻忠陷衡州,捕人士補偽吏。時絕食傷肌,以脫其汙。」《行述》雲:「祖為偽吏所得,挾質以召伯父與亡考。祖迫欲自裁。亡考哀窘,匿伯父,自刺身作重創,傅以毒藥,舁至賊所。賊不能屈,得免於難,複返嶽峰。」潘傳雲:「賊執質其父以招之。先生自刺肢體創甚,舁往易父。賊見其創也,亦免之。父子俱得脫。」《沅湘耆舊集·船山先生小傳》雲:「賊系其父以質。先生自引刀刺其肢體,舁往易父。賊見其遍創也,免之。父子俱得脫。」《儒林傳稿》采餘傳雲:「賊執其父為質。夫之引刀自剌肢體,舁往易父。賊見其遍創也,免之。父子俱得脫。」 十一月,下山訪長子勿藥病耗,複歸山。 先生《岳余集·癸未匿嶽寒甚下山訪病兒存沒道中逢夏仲力下小竹舁栗不能語哀我無衣授之以絮歸山有詠》五律二首,第一首「無衣度霜雪,多難際乾坤」之語。 按:衡陽地暖,冬寒較遲,既雲寒甚栗不能語,則非十月可知。下一首詩題「將以臘杪往赴」,則此時尚未臘月可知,故系諸十一月也。 又按:潘傳言先生子二人,曰攽,曰敔。《家世節錄》雲:「先君孫七人:勿藥、攽、勿幕、敔,夫之出。」《家譜》雲:「子四:長勿藥,次攽,次勿幕,次敔。勿藥、勿幕並早亡。」攽生於丙戌。癸未在丙戌之前三年,其時攽尚未生。故知詩題所言病兒定是勿藥。詩中未言存沒,蓋是年雖病而未亡。其亡年俟考。 又按:先生友人夏汝弼字叔直,系衡陽人。贈絮之夏仲力,疑與叔直一家。《蓮峰志》卷三稿本有「同邑夏汝為仲力訂」之語,則仲力名汝為也。 臘杪,賊氛漸遠,擬往寶慶、邵陽未果。 《岳餘集》「癸未匿岳」《聞鄭天虞先生收復寶邵別家兄下山而西將以臘杪往赴愴然而作》七絕一首,《月中曉發僧俗送者十三人皆攀泣良久予亦淚別》五律二首。 按:五律第二首有「出山仍不樂,未返故園時」之語,是已下山矣。然次年春始出蓮花峰,則此時雖行未遠,複還山也。 是年詩除上文所引五首外,有《即事》七絕一首,亦見《岳餘集》。 按:《岳餘集·即事》詩之前有《霜度函口嶽徑》五律一首,系平時遊覽之作,未知何年,附記俟考。 又按:先生《六十自定稿》庚戌歲《懷入山來所棲伏林穀各述以小詩得二十九首》,就中排子嶺、獅子峰、黑沙潭、續夢庵、雙髻峰、黃沙潭、溪波岩、妙高峰、車轍亭、方廣路、嘯台、補納台、洗納池十三題自注雲:「右嶽後。」蓋即是歲棲伏岳後時涉歷所及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