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夫之 > 讀四書大全說 | 上頁 下頁 |
第三十章 |
|
章句「此言聖人之德」一句,專就「譬如天地」四句說。雙峰乃雲「此章言孔子之德」,大為不審。 或問言「上律」、「下襲」之跡,夏時、周易云云,皆言道也,非言德也;又推之于古聖王迎日推策云云,亦言道也,非言德也。下雲「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亦言天地之道也,非言天地之德也。天覆地載,日月之明,四時之行,只是天道。其所以能括此道而統之,分為道而各紀之,則章句所謂「所以不害不悖」,「所以並育並行」者,乃德也。於堯、舜曰道,于文、武曰法,言道言法,則皆非德也。述其道,明其法,則亦仲尼之道也。 故「祖述」、「憲章」、「上律」、「下襲」者,道也;其為斟酌帝王律天襲地之統紀,以鹹宜而不息者,德也。其統之也,則如無不覆載之鹹備無缺,四時之具以成歲,日月之昱乎晝夜,仲尼敦化之德也。其紀之也,則如天所覆、地所載之品匯各成,四時之各正其序,日月之各行其陸,仲尼川流之德也。 凡此一章,皆以見天道、聖道,其大也一本於德,與二十七章意略相同。彼言君子之所以凝聖道者在修德,以聖人之道原繇聖德而凝;此言聖人之能合天道也唯其德,以天之所以為大者,原依天德而成。 中庸三支,皆始乎道,而極乎德。「中庸其至矣乎」以下八章,言道也;至「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則以見行道明道者唯聖德也。「道不遠人」以下,皆言道也;至「哀公問政」一章,始推知、仁、勇為行道之德,而一本于誠,於以見自子臣弟友,五達道。以至天人製作,九經。其修之者唯德也。「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以下,皆言道也;天地、聖人、君子之道。至二十七章而後言君子之凝此著、明、變、化,成己成物之至道,本於尊性道學之德;至此而後言聖人之備此盡人物、參天地、博厚高明悠久之道,本於川流、敦化之德。德至而道乃以至,德大而道乃以大也。 故末章一歸重於德,而始推德之自入,以明致中和而以位以育之本,終贊德之所極,以著靜存動察、盡性至命之功。全篇大義,以德為基,以誠為紐,其旨備矣。明乎此,則許、史諸儒強以知、仁、勇立柱,及強以費隱、小大為第三支作骨脈者,徒增葛藤,曾何當耶? 第一支知、仁、勇之義,至第二支而始顯;第二十章。第二支誠之為義,至第三支而始詳。乃其言德也:以知、仁、勇為性之德,所以修率性之道,而為教之本;以誠為心之德,則以盡天命之性,而以為道之依。紀乎教,是以有其萬殊,而知、仁、勇則所以應事酬物,而川流不遺。統夫道,是以有其一本,而誠者則不貳以生不測,而敦化不息。此又小德、大德,合知、仁、勇於一誠,而以一誠行乎三達德者也。 以天地言之,則其「大明終始」者知也,「品物流形」者仁也,「時乘六龍」者勇也。其無妄以為大宗者,則所謂「一言可盡」而在人為誠者也。自其化而言,則見功於人物者,誠為天之道。自其敦化而言之,則立載於無聲無臭者,誠固為天地之德。然在道而可名言之曰「誠」,在德則不可斥言誠而但曰「大」,則誠為心德,而天固無心也。乃天地之德,雖不可名之曰「誠」,而仲尼配天之德,則可曰「所以行之者一」,而亦可曰「誠」,故下又以「唯天下至誠」為言。合離之際,微矣哉!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