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吳楚材 > 古文觀止 | 上頁 下頁
五帝本紀贊


  (節選自司馬遷《史記》)

  太史公曰:

  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傳。餘嘗西至空峒,北過涿鹿,東漸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予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顧弟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書》缺有間矣,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餘並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

  【注釋】

  1.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本紀:《史記》的一種體例。按照年代先後,敘述歷代帝王政跡。贊:文章最後的論贊部分。這裡是作者在敘事之後,以作者的口氣寫的議論、總結及補充的文字。

  2.太史:官名,是掌管政府資料檔案文件的,秦漢時稱「太史令」。因朝會座次,居公之上,在皇帝左右,當時稱為「太史公」。司馬遷曾擔任漢太史令,所以自稱太史公。一說,《史記》中稱太史公,是因為《史記》傳自司馬遷的外孫楊惲,惲尊稱其外祖為太史公。

  3.尚:通「上」,久遠。

  4.《尚書》:即《書經》,簡稱《書》。中國最古的史書,內容包括上古典謨訓誥之文,因此稱《尚書》。

  5.百家:先秦時代,思想學術家極多,如老子、莊子、墨子、苟子等,統稱百家,又稱諸子百家。

  6.雅:正確、合乎規範。馴:通「訓」,可以為訓。事有所依,文辭又美,也就是有規範的意思。

  7.薦紳:通「捂紳」,也作「縉紳」。捂,插。紳,大帶子。播紳,謂插笏垂紳,古代高級官吏的裝束。借指大人先生。

  8.宰予:字子我,也稱宰我,春秋時魯人,孔子弟子,善於辭令。《五帝德》及《帝系姓》:見《大戴禮》及《孔子家語》。

  9.儒者:指學習儒家學說的諸生。

  10.空峒:也作「崆峒」,山名,在今甘肅平涼市西。《莊子》說,黃帝曾在這裡向廣成子問道。

  11.涿鹿:山名,在今河北涿鹿縣東南。傳說黃帝征蚩尤,戰于涿鹿,遂戮蚩尤。

  12.漸(jiān):流入,這裡是到達的意思。

  13.古文:指《尚書》等所載。

  14.近是:近於是。「是」,指代「黃帝堯舜之風教」。前省介詞「於」字。

  15.《春秋》:魯國編年體史書名,為孔子所刪定,自魯隱公元年起,至哀公十四年止,凡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

  16.《國語》:書名。傳說春秋時代左丘明所作,分國紀事。

  17.發明:聞名。

  18.章:通「彰」。明顯。

  19.顧弟:只是,不過。弟,同「第」。

  20.表見:表現。見(xiàn),通「現」。

  21.間(jiàn):間隙,這裡指脫漏。

  22.軼:通「逸」。遺失。這裡指逸文。

  23.固:本來。

  24.論次:謂依次敘述。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