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吳楚材 > 古文觀止 | 上頁 下頁
司馬錯論伐蜀


  (節選自《戰國策·秦策一》)

  司馬錯與張儀爭論于秦惠王前,司馬錯欲伐蜀,張儀曰:「不如伐韓。」王曰:「請聞其說。」

  對曰:「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轅、緱[gōu]氏之口,當屯留之道,魏絕南陽,楚臨南鄭,秦攻新城、宜陽,以臨二周之郊,誅周主之罪,親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寶器必出。據九鼎,按圖籍,攜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今夫蜀,西僻之國,而戎狄之長也,敝兵勞眾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為利。臣聞:『爭名者於潮,爭利者於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爭焉,顧爭于戎狄,去王業遠矣。」

  司馬錯曰:「不然,臣聞之,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貧,故臣願從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國,而戎狄之長也,而有桀、紂之亂。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廣國也;得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諸侯不以為貪。是我有一舉而名實兩附,而又有禁暴止亂之名。今攻韓劫天子,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請謁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韓,周之與國也。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則必將二國合力並謀,以因乎齊、趙,而求解乎楚、魏。以鼎與楚,以地與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謂『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聽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號為侯,而使陳莊相蜀。蜀既屬,秦益強富厚,輕諸侯。

  【注釋】

  1.司馬錯:戰國時秦將,公元前316年率兵伐蜀,前301年再次出蜀平定叛亂。

  2.張儀:戰國時魏國貴族後代,戰國時著名縱橫家。秦惠王(即秦惠文王,前337年至前311年在位)十年(前328年)為秦相,曾以連橫政策遊說各國,有功于秦,封武信君。

  3.下兵:出兵。

  4.三川:指當時韓國境內黃河、伊水、洛水三水流經的地區,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南、靈寶市東部一帶。

  5.轘(huán)轅:山名,在今河南偃師縣東南,道路險阨,凡十二曲,中有轘轅關。緱(gōu)氏:地名,在偃師東南,轘轅關西北,以地有緱山而名,為軍事要地。

  6.屯留:地名,在山西屯留縣南。

  7.南陽:地名,在今河南濟源至獲嘉一帶,居韓、魏之間,以其在太行山南、黃河以北,故名南陽。

  8.南鄭:地名,在今河南縣新鄭縣西北。

  9.新城:韓地,在今河南伊川縣西南。宜陽:韓地,在今河南宜陽縣西。

  10.二周:指戰國時周室分裂而成的兩個小國東周、西周。

  11.誅:討。

  12.九鼎:傳說禹收天下之金,「鑄九鼎,象九州」,夏商周時奉為傳國之寶。

  13.按:據有,掌握。圖籍:地圖和戶籍。

  14.辟:通「僻」,偏僻。

  15.戎狄:古代對西部落後少數民族的泛稱。

  16.顧:卻,反而。

  17.王(wàng):稱王,統治天下。

  18.資:錢財,這裡猶言「條件」。三資者備,指上文所言的廣地、富民、博德三者齊備。

  19.有桀、紂之亂:據《華陽國志》載,蜀王封其弟苴侯于漢中。苴侯與巴王友善,而巴與蜀為仇,蜀國伐苴,苴侯奔巴,並向秦求救。桀、紂之亂即指此。

  20.繕兵:整治軍備。

  21.利盡四海:得利(的地域)達到西海邊上。古人以為中國處於「四海」之內,蜀在西,故此提及「西海」。

  22.名實兩附:猶言「名實兩得」。名,指不貪、不暴之名;實指得蜀國之實。附:歸附。

  23.劫:脅迫。

  24.謁:告,陳述。

  25.宗:尊。周室為天下所宗仰,故稱宗室。

  26.與國:同盟友好之國。

  27.因:依靠,通過。

  28.完:全。無傷敗故曰「完」。

  29.起兵伐蜀:據《史記·秦本紀》,事在秦惠王后元九年,即公元前316年。

  30.陳莊:秦臣。公元前314年任蜀相。

  31.屬:歸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