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蘇軾 > 蘇軾文集 | 上頁 下頁 |
雩泉記 |
|
常山在東武郡治之南二十裡,不甚高大,而下臨城中,如在山下,雉堞樓觀,仿佛可數。自城中望之,如在城上,起居寢食,無往而不見山者。其神食於斯民,固宜也。東武濱海多風,而溝瀆不留,故率常苦旱。禱於茲山,未嘗不應。民以其可信而恃,蓋有常德者,故謂之常山。熙甯八年春夏旱,軾再禱焉,皆應如響。 乃新其廟。廟門之西南十五步,有泉汪洋折旋如車輪,清涼滑甘,冬夏若一,餘流溢去,達於山下。茲山之所以能常其德,出雲為雨,以信於斯民者,意其在此。 而號稱不立,除治不嚴,農民易之。乃琢石為井,其深七尺,廣三之二。作亭於其上,而名之曰雩泉。 古者謂籲嗟而求雨曰雩。今民籲嗟其所不獲,而呻吟其所疾痛,亦多矣。吏有能聞而哀之,答其所求,如常山雩泉之可信而恃者乎!軾以是愧於神,乃作《籲嗟》之詩,以遺東武之民,使歌以祀神而勉吏雲。 籲嗟常山,東武之望。匪石岩岩,惟德之常。籲嗟雩泉,維山之滋。維水作聰,我民所噫。我歌雲漢,於泉之側。誰其屍之?湧溢赴節。堂堂在位,有號不聞。我愧於中,何以籲神。神屍其昧,我職其著。各率爾職,神不汝棄。酌山之泉,言采其蔬。跪以薦神,神其吐之。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