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宋濂 > 宋濂文集1 | 上頁 下頁
體仁守正弘道法師金君碑


  (代黃侍講)

  吳之長洲,有為老子之學者曰金君,諱善信,字實之,家故儒也。曾大父曰。大父曰往。父曰煥,漳州路龍溪縣尹。母沈氏、顧氏。龍溪之墓,故翰林侍講學士揭公實為之銘。

  君幼凝靜,少長,好虛無之說,欲辭父母去而求師。父母不可,授以家事而羈縻之。君應酬少閑,輒取老子書反復玩味。久而曰:「老子之教,初不必毀形絕世,若今人之為也。吾黨如蓮花生污穢,外接世緣,內無所構鬥,何必去父母哉?」既止不行,且納婦有子矣。乃曰:「父母留我者,我無不盡其責。古之至人,雖不必草衣而木食,岩棲而穴處,然學必有師,我將從有道者就正焉。」時玄妙觀有張雷師,生不識錢數,能以符籙捕逐鬼神。君甚敬之,由是冠其冠,而為之執弟子禮。已而,聞莫先生洞一者,嗜酒,醉輒詬罵人,雖王公不避,時時呼雲役雷,狎褻如兒戲然。君知其有道者,則延致而尊事之。有所折辱,未嘗為之動色。或毀其所甚愛之物,亦不以為意。先生知君信之篤,悉授以不傳之秘,他弟子不得者,君盡得之。遂建仁壽觀于城東北隅,日與其徒研覆妙旨。凡旁門小道,力排斥不少置。其言以為心神至虛,無所汩沒,氣定光出,諸陰銷盡,諸陽自集。蓋有形者陰,無形者陽,陽益勝陰,氣益調精,我得清淨,去道無難矣。知之不親,見之不明,枯槁于山林,何益乎?蓋其造道本末,可見者如此。

  君初為子弟時,無私蓄。既壯,能使貲倍其舊。鄉里有糾紛不可解,輒為揣摩,洞見底裡,類使之以柔退,不爭取勝。遇時之名流,必加敬禮,有不給則周之,未嘗務遺世獨立以為高。而其襟度特為沖曠,辟一室,植桂樹若干本於其前,題曰「桂軒」。列一二古圖畫,徜徉其中,飄飄焉神仙人也,故賢士大夫多樂與之遊。君年雖高,而視聽步履如強壯。一日,呼左右謂曰:「吾死矣!」遂奄然而逝。非真有所得,惡能處生死之際若是哉?

  君生於宋鹹淳九年十二月十一日,卒於今至順二年二月一日,年五十有九。以其年三月某日,奉道蛻葬武丘鄉半塘之原,君所自營也。君妻溫氏,事舅姑克盡婦道,教育其子若女,克盡母道,人莫不稱之。子三人,大亨、大振、大謙。惟大謙為溫氏出。女四人。孫男、女合若干人。葬後十七年,大謙始以建安陳方之狀來征銘。

  昔老子嘗為周柱下史,周之舊典禮經無不知之,非棄絕人倫者也。至其以無為清淨為教,漢人用之而天下以治,豈無益之學哉?老子遠矣,今道家者流所宗漢天師張氏,既舉賢良方正,節言極諫,其子若孫,或征為黃門侍郎,或辟為丞相掾,祚胤相承,逮今千有餘歲不絕。有能遵其軌範,無廢人間事,而有以究夫道之所存,不亦善學老子者乎?是可銘也已。始,君受知嗣天師留國公,起為廣德路道錄,仍提點仁壽觀,畀之號曰體仁守正弘道法師。且以聞於朝,□再下璽書為之加護。予既備著君之道,至於出處之大概,亦不得而略也。銘曰:

  《老子》有雲:「修之於家,其德有餘。」
  曆世既久,襲訛踵偽。寢迷厥初,歸潔其身。
  長往不返,木石與居。有美一人,清風峻標。
  列仙之儒,養生有道。不斷外緣,神明內腴。

  謂人一心,無撓無雜。漠然沖虛,滌除玄覽。
  抱一不二,方與道俱。惟是所存,久而愈晰。
  百世不渝,有崇斯丘。表以石章,過者式諸。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