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家 > 歐陽修 | 上頁 下頁 |
歐陽修簡介 |
|
歐陽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 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以進士及第,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死後累贈太師、楚國公,諡「文忠」,故世稱歐陽文忠公。 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並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後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他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繼承並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其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了一代文風。歐陽修在變革文風的同時,也對詩風、詞風進行了革新。在史學方面,也有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集》傳世。 1072年9月22日,歐陽修在家中逝世,享年六十六歲。 *** 北宋景德四年六月二十一日(1007年8月1日)寅時,歐陽修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綿陽),當時他父親歐陽觀任綿州軍事推官,已經56歲了。 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歐陽觀去世,年僅4歲歐陽修與母親鄭氏相依為命,前往湖北隨州投奔叔叔歐陽曄。歐陽曄在隨州任推官二十五年,為人正直,尤以廉潔自恃,對年幼的歐陽修產生了重要影響。歐陽曄家不是很富裕,好在鄭氏出身江南名門望族,知書識理,是受過教育的大家閨秀,用荻稈(蘆杆當筆)在沙地上教歐陽修讀書寫字(畫荻教子)。 十歲時,從隨州大姓李氏家中得到唐代詩人韓愈的《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愛其文,手不釋卷,這為日後的詩文革新運動播下了種子。 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17歲的他應試未中,天聖四年(1026年)再試又未取。 天聖六年(1028年),22歲時,跟隨漢陽知軍胥偃前往京師。 天聖七年(1029年)春,由胥偃保舉,就試於開封府國子監。秋,參加了國子監解試,在國子學的廣文館試、國學解試中均獲第一名,成為監元和解元,又在第二年的禮部省試中再獲第一,成為省元。 天聖八年(1030年),參與由仁宗主持的殿試在崇政殿舉行,唱十四名,二甲進士及第。據主考官晏殊後來回憶,他未能奪魁,主要是鋒芒過露,眾考官欲挫其銳氣。 任將仕郎,試秘書省校書郎,充任西京(洛陽)留守推官。 天聖九年(1031年)三月,歐陽修抵達洛陽,與梅堯臣、尹洙結為至交。同年,在東武縣迎娶胥偃之女。 景祐元年(1034年),試學士院,授官宣德郎,回京任館閣校勘,參與編修《崇文總目》。 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著手呼籲改革,他把社會問題歸咎為腐敗,而歐陽修看得更深刻,認為冗官冗員才是根本問題。最終,范仲淹的改革冒犯了既得利益者,受到了打擊,被貶饒州。歐陽修作為范仲淹一派也受牽連,被貶為夷陵(今湖北宜昌)縣令。 康定元年(1040年),被召回京,複任館閣校勘,編修《崇文總目》,後奉命知諫院。 慶曆三年(1043年),出任右正言、知制誥。當時,范仲淹、韓琦、富弼等人推行「慶曆新政」,歐陽修參與革新,成為革新派幹將,提出改革吏治、軍事、貢舉法等主張。但在守舊派的阻撓下,新政又遭失敗。 慶曆五年(1045年),范、韓、富等相繼被貶,歐陽修上書分辯,被貶知滁州,後又改知揚州、潁州(今安徽阜陽)、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等地。 在滁州,歐陽修寫下了不朽名篇《醉翁亭記》,古文藝術達到成熟。他依舊保持輕鬆慵懶的態度,為政「寬簡」,使得官民稱便。 皇祐元年(1049年)回京,先後任翰林學士、史館修撰等職。 至和元年(1054年)八月,又遭誣陷被貶。命令剛剛下達,仁宗就後悔了,等歐陽修上朝辭行時,仁宗親口挽留:「別去同州了,留下來修《唐書》吧。」於是,歐陽修以翰林學士留朝,開始修撰史書。與宋祁一同主持編修《新唐書》,又獨自編撰《五代史記》(即《新五代史》)。 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擔任禮部貢舉主考官,以翰林學士身份主持進士考試,提倡平實文風,錄取蘇軾、蘇轍、曾鞏等人,對北宋文風轉變有很大影響。 當時有個文學派別「太學體」,領袖劉幾是一名太學生,最大的特長就是常玩弄古書裡的生僻字詞。歐陽修的古文向來是通達平易的,最反對「太學體」的文風。批閱試卷時,歐陽修看到一份試卷,開頭寫道:「天地軋,萬物茁,聖人發。」用字看似古奧,其實很彆扭,意思無非是說,天地交合,萬物產生,然後聖人就出來了。歐陽修便就著他的韻腳,風趣而又犀利地續道:「秀才剌,試官刷!」意思是這秀才學問不行,試官不會錄取! 在這次考試中,歐陽修也看到一份較好的答卷,文章語言流暢,說理透徹。歐陽修估計是自己學生曾鞏的,這種文風需要鼓勵,但畢竟是「自己人」,不好取第一,就把這份卷子取成第二。結果試卷拆封後,才發現這份卷子的作者是蘇軾。與蘇軾一同被歐陽修錄取的,還有他的弟弟蘇轍,以及北宋文壇上的一批重要人物。歐陽修以其卓越的識人之明,為北宋及整個中國文學史做了一份突出的貢獻。 蘇軾考中進士後,給歐陽修寫了一封感謝信。歐陽修稱讚蘇軾文章寫得好,說讀著他的信,「不覺汗出」,感覺自己也該避讓這後生三分。他對蘇軾獎掖有加,蘇軾也沒有辜負歐陽修的期許,最終成為繼歐陽修之後的又一位文化巨人。歐陽修晚年,還經常拿出自己年輕時寫的文章來修改。夫人心疼地規勸道:「這麼大歲數了,還費這個心。難道還是小孩子,怕先生罵你嗎?」歐陽修笑道:「不怕先生罵,卻怕後生笑。」這種文學史意識和認真的態度,成就了一代文學巨匠。 放榜的時候,那些寫「太學體」而自高自大的考生發現自己居然沒有被取中,紛紛鬧事,甚至有人說要到街上截住歐陽修痛打。但仁宗充分相信歐陽修的人品和判斷力,給予了他極大的支持。北宋文風自此一振,就連「太學體」的領袖劉幾,也更名劉輝,重新參加考試,並獲取了功名。 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以翰林學士身份兼龍圖閣學士、權知開封府。 嘉祐五年(1060年),拜樞密副使。次年任參知政事。後又相繼任刑部尚書、兵部尚書等職。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上表請求外任,不准。此後兩三年間,因被蔣之奇等誣謗,多次辭職,都未得允准。 熙寧三年(1070年),除檢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職,堅辭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縣)。此年改號「六一居士」。 熙寧四年(1071年)六月,以太子少師致仕。居潁州(今安徽阜陽)。 熙寧五年閏七月二十三日(1072年9月22日),在家中逝世,享年六十六歲。八月,獲贈太子太師。 熙寧七年(1074年)八月,獲賜諡號「文忠」。 熙寧八年(1075年)九月,安葬於開封府新鄭縣旌賢鄉。 元豐三年(1080年)十二月,特贈太尉。 元豐八年(1085年)十一月,加贈太師,追封康國公。 紹聖三年(1096年)五月,再追封兗國公。 崇寧三年(1104年),改封秦國公。 政和三年(1114年),改封楚國公。 【簡介W】 歐陽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諡號文忠。籍貫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生於綿州(今四川綿陽),北宋時期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 他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曾積極參與范仲淹所領導的慶曆新政政治改革。 文學方面,歐陽修成就斐然,是唐代韓愈、柳宗元所倡導之古文運動的繼承者及推動者,為古文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其散文風格平易自然,韻味深美,詩歌風格平易清新,為宋詩奠下基礎,其辭賦創立文賦的新體裁,使中國辭賦有柳暗花明的新發展,所著兩部史書《新唐書》及《新五代史》列入廿四部正史之中,所定家譜格式為後世歷代沿用,經學上開創宋人直接解經、不依注疏的新風氣,易學上打破易傳的權威地位,在中國金石學、詩話及花譜撰作三方面,都是開山始祖。 政治上文化上,皆屬其時最高領袖之一,在文學、史學、經學,俱有劃時代的成就。 *** 歐陽修父親歐陽觀,擔任判官、推官等小官,母親鄭氏。 宋真宗景德四年六月二十一日(1007年8月1日)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省綿陽)。歐陽修4歲喪父,隨母親前往隨州,投靠叔父歐陽曄,自此在隨州成長。因無錢買紙筆,母親曾用蘆葦杆在灰土上教他認字,因而有「畫荻教子」的故事。 天聖元年(1023年),歐陽修在隨州參加解試(地方初試),因文章沒有押韻而落第; 天聖四年(1026年),終於在隨州通過解試,有資格參加省試(京城考試)。 翌年,由隨州薦往禮部參加省試,落第。歐陽修把作品送呈學者胥偃,大受賞識,進入胥偃門下,後來胥偃上京赴任,攜歐陽修入京。 天聖七年(1029年),胥偃讓歐陽修以國子監推薦舉人的身份,參加國子監解試,結果高中第一名; 天聖八年(1030年),省試第一,同年參加殿試,名列甲科第14名。高中後,胥偃把女兒嫁予歐陽修。 天聖八年(1030年)5月,歐陽修任命為西京洛陽留守推官,開始政治生涯,在錢惟演幕下,與尹洙、石曼卿、梅堯臣等名士交遊,並與范仲淹通書信。 明道二年(1033年),夫人胥氏去世。 景祐元年(1034年),歐陽修獲召試學士院,授官館閣校勘,移居汴京; 景祐三年(1036年),聲援與宰相呂夷簡衝突的范仲淹,被指為「朋黨」,貶到夷陵。當時一同被貶的共有范仲淹、余靖、尹洙、歐陽修4人。 景祐四年(1037年),再娶薛氏。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與呂夷簡和解,獲重新起用,歐陽修也再任命為館閣校勘,修訂朝廷藏書目錄《崇文總目》,事成後升任著作郎(主修國史之職)。 慶曆三年(1043年),呂夷簡因病告退,但仍干預國事,歐陽修當時出任諫官,加以激烈批評,並與蔡襄分別上疏,請起用韓琦、范仲淹執政。兩篇奏章非常有力,范仲淹任命為參知政事(副相),富弼則做樞密副使。范仲淹出任副相後,即奏上「十事疏」,推行政治改革,史稱「慶曆新政」,內容包括改革科舉和擴充學校。歐陽修與富弼、余靖、蔡襄等人參與慶曆新政,並撰寫「十事疏」中「精貢舉」一項。歐陽修批評當時科舉考試執著於平仄聲調,考生只知背誦,文章華而不實,主張應先考「策論」(政論),考核考生闡述見解的能力,然後才考詩賦。政敵批評范仲淹等人交結朋黨,歐陽修作《朋黨論》加以反擊,宋仁宗不信其辯解,夏竦又乘機陷害富弼,於是范、富都出調,改革派被瓦解。 慶曆四年(1044年)年底,歐陽修奉使河東路,又任河北都轉運按察使,革除地方積弊,罷免不稱職官員。 慶曆五年(1045年),慶曆新政完全失敗,各項政策包括科舉改革都回復原貌,唯獨擴充學校的政策推行下去。歐陽修平日多批評,得罪人,政敵「權知開封府事」楊日嚴與夏竦力圖剷除他。 慶曆五年(1045年)以「張甥案」告發歐陽修,使他下獄。歐陽修有一姓張的外甥女,與他沒有血緣關係,自幼投靠歐陽修,出嫁後被揭發通姦,拷問時供出未嫁時與歐陽修亂倫。此事一出,輿論大嘩,歐陽修始終不承認,官員兩度審理此案,都判定並無其事,了結此案。歐陽修死罪得以赦免,另以挪用外甥女嫁妝罪名,貶官滁州。 慶曆八年(1048年),歐陽修改任揚州知州。 皇祐元年(1049年)改穎州知州,翌年北移商丘應天府。 皇祐四年(1052年)其母鄭氏逝世,翌年歸葬其父母于吉州。 至和元年(1054年),歐陽修被召入京,一度被政敵誣陷,幸得其他官員申辯,得以留京,奉命編修《新唐書》。 嘉祐二年(1057年),升為翰林學士,上奏批評宰相陳執中殺婢,宋仁宗不接納,改派歐陽修出使遼國;同年歐陽修知貢舉,以古文取士,推動古文運動。 嘉祐三年(1058年),韓琦、富弼上臺,歐陽修則繼包拯出任開封知府。 嘉祐五年(1060年),歐陽修上呈《新唐書》,升為樞密副使,自此直至治平三年(1066年),與韓琦、富弼一同主政,這是歐陽修生平首次肩負執政重任,也是北宋中期政治最平靜的時期。歐陽修作風以穩健為主。 嘉祐六年(1061年),出任參知政事(副相),掌政期間,整頓行政效率,整理當年呂夷簡制定的行政則例。後來富弼與韓琦、歐陽修二人,因作風不同而不和。 嘉祐八年(1063年),宋仁宗駕崩,遺命歐陽修與韓琦輔佐其過繼的侄兒宋英宗。歐陽修支持英宗追尊生父濮王趙允讓,稱之為「皇考」,引起「濮議」之爭。大多數大臣如司馬光、呂公著等,認為英宗已過繼給仁宗,應稱生父為「皇伯」,批評歐陽修是罪魁禍首,歐陽修亦竭力辯護,主張應考慮親情。歐陽修自知在朝中已孤立,請求外任,但不獲准。 治平四年(1067年),從舅薛宗孺因私怨,稱歐陽修與媳婦吳氏有曖昧。因指控嚴重,歐陽修立即杜門不出,上奏章辯明真相,一時朝中竟無大臣為他辯解,歐陽修當日提拔的言官也倒戈相向。指控不大可能屬實,因夫人薛氏治家甚嚴。宋神宗不信指控,斷定本無其事。但歐陽修畢竟已聲名受損,政治上已無領導力量,朝廷終於讓他外放,任亳州知州。 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推行熙甯變法,歐陽修不予贊同,自恃德高望重,不加實施,宋神宗和王安石亦聽他、由他。熙寧三年(1070年),神宗有意再起用歐陽修,但王安石反對,歐陽修自己亦堅決推辭,神宗讓他改任蔡州知州。歐陽修晚年多病,身患眼疾、齒疾,手足不便。 熙寧四年(1071年),六月以太子少師致仕,隱居穎州(今安徽阜陽)。 熙寧五年閏七月二十三日(1072年9月22日),歐陽修病逝,享壽六十五歲。 元豐三年(1080年),十二月特贈太尉。 【家庭】 父:歐陽觀(4歲,父喪) 母:鄭氏(被譽為「四大賢母」之一) 叔:歐陽曄 妻子 胥氏,胥偃之女(公25歲娶,27歲卒) 楊氏,楊大雅之女(公28時娶,29歲卒) 薛氏,薛奎之女(公31歲娶) 兒子(8子,4子早卒) 長子:歐陽發 次子:歐陽奕 三子:歐陽棐 四子:歐陽辯 女兒 歐陽師(長女,8歲卒,有《哭女師》) 第三女,早卒 么女,封樂壽縣君,早卒 孫子 歐陽愻 歐陽憲(憲) 歐陽恕 歐陽愬 歐陽願 歐陽懋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