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家 > 孟郊 | 上頁 下頁 |
孟郊簡介 |
|
孟郊(751~814),字東野,湖州武康人(今浙江德清)。 祖先世居洛陽(今河南洛陽),少時隱居嵩山。孟郊兩試進士不第,四十六歲時才中進士,曾任溧陽縣尉。由於不能舒展他的抱負,遂放跡林泉間,徘徊賦詩。以至公務多廢,縣令乃以假尉代之。後因河南尹鄭余慶之薦,任職河南,晚年生活多在洛陽度過。 唐憲宗元和九年,鄭余慶再度招他往興元府任參軍,乃偕妻往赴,行至閿鄉縣(今河南靈寶),暴疾而卒,葬洛陽東。張籍諡為貞曜先生。 孟郊工詩。因其詩作多寫世態炎涼,民間苦難,與賈島並稱「郊寒島瘦」。現存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今傳本《孟東野詩集》10卷。 *** 唐天寶十年(751),孟郊生於湖州武康。父親孟庭玢是一名小吏,任昆山縣尉,家中清貧,孟郊從小生性孤僻,很少與人往來。青年時代隱居于河南嵩山,但關於這段經歷的起訖時間與具體情況,已不可考。 自唐德宗建中元年(780)至貞元六年(790),即孟郊三十歲至四十歲這段期間,他在河南目睹過當時的藩鎮之變,在信州上饒為陸羽新開的山舍題過詩,後來又在蘇州與詩人韋應物唱酬。由中原而江南,行蹤不定,卻是除去寫詩以外,並沒有其他什麼事業可以記述。 貞元七年(791),孟郊四十一歲,才在故鄉湖州舉鄉貢進士,於是往京應進士試。 貞元八年(792),下第。可能就是在這次應試期間,他結識了李觀與韓愈。《舊唐書》本傳說孟郊「性孤僻寡合,韓愈見以為忘形之」;兩人的性格都異乎流俗,是他們訂交的基石。孟郊固然比韓愈年長十七,寫詩筆力也足與韓為敵,但他命運坎坷,仕途多蹇,所以反倒是他因為得到韓愈的表揚推崇,才詩名大振,成為韓愈這一詩派的名士。貞元九年,孟郊應進士試,再下第。 貞元十二年(796),孟郊四十六歲,奉母命第三次來應試,才得進士登第,隨即東歸,告慰母親。貞元十三年,寄寓汴州。貞元十五年,在蘇州與友人李翱相遇,嗣後又曆遊越中山水。 貞元十六年(800),孟郊為溧陽尉。元和初,任河南水陸轉運從事,試協律郎,定居洛陽。 貞元十七年(801),孟郊五十一歲,又奉母命至洛陽應銓選,選為溧陽(在今江蘇省)縣尉。貞元十八年赴任,韓愈作《送孟東野序》說:「東野之役於江南也,有若不釋然者。」去做縣尉是與他的願望很相違背的,因而也就不可能盡到一個縣尉的職責。溧陽城外不遠有個地方叫投金瀨,又有故平陵城,林薄蒙翳,下有積水,孟郊往往去游,坐于水旁,徘徊賦詩,以致曹務多廢。於是縣令報告上級,另外請個人來代他做縣尉的事,同時把他薪俸的一半分給那人,因此孟郊窮困至極。 貞元二十年(804),孟郊辭去溧陽尉一職。 唐憲宗元和元年(806),河南尹鄭餘慶任盂郊為水陸運從事,試協律郎。自此,孟郊定居於洛陽立德坊。他的生活是到這時候才富裕一點,可以免於凍餓了。然而不久他又遭到喪子之痛。 元和九年(814),鄭餘慶為興元尹,奏孟郊為興元軍參謀,試大理評事。孟郊聞命自洛陽而往。 同年八月二十五日(814年9月12日),孟郊以暴疾卒于河南閿鄉縣,終年六十四歲。 孟郊死後,韓愈與樊宗師為之經營後事,張籍提議私諡為貞曜先生,但不知為什麼,卻沒有把他的作品編輯成集。宋代《崇文總目》著錄《孟郊詩》五卷,不是完書;後經宋敏求搜集編綴,才成《孟東野詩集》十卷行世。 孟郊的詩現存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今傳本《孟東野詩集》十卷,出自北宋宋敏求所編刊,黃丕烈所藏北宋蜀本,已不可見。陸心源所藏汲古閣影宋精本,今歸日本。通行本有汲古閣本,閔刻朱墨本。 簡介二: 孟郊(751~814),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父親孟庭玢,妻鄭氏,弟孟酆、孟郢。 祖籍平昌(今山東臨邑東北)。先世居洛陽(今屬河南),孟郊早年生活貧困,曾遊歷湖北、湖南、廣西等地,無所遇合,屢試不第。貞元中張建封鎮守徐州時,孟郊曾往謁見。 46歲始登進士第,有詩《登科後》:「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成語「走馬看花」由來)。」 然後東歸,旅遊汴州(今河南開封)、越州(今浙江紹興)。 貞元十七年(801年),任為溧陽尉。在任不事曹務,常以作詩為樂,被罰半俸。韓愈稱他為「酸寒溧陽尉」。元和元年(806年),河南尹鄭余慶奏為河南水陸轉運從事,試協律郎,定居洛陽。元和三年(808年)為檢校兵部尚書,兼東都留守。 60歲時,因母死去官。九年三月,鄭余慶轉任山南西道節度使,鎮守興元,又奏孟郊為參謀、試大理評事。郊應邀前往,到閿鄉(今河南靈寶),不幸以暴病去世,張籍諡為貞曜先生。韓愈等人湊了100貫為他營葬,鄭余慶派人送300貫①安家費。 【①按韓愈《與鄭相公書》:「舊與孟往還數人,昨已共致百千以來,尋已至東都,計供葬事外,尚有餘資。今裴押衙所送二百七十千,足以益業,為遺孀永久之賴。」實際應該為270貫。】 現存詩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詩最多,沒有一首律詩。代表作有《遊子吟》。 唐人認為孟詩是「元和體」的一種,「元和已後」,「學矯激于孟郊」。韓愈說他:「橫空盤硬語,妥帖力排。」唐末張為作《詩人主客圖》,以他為「清奇僻苦主」。宋詩人梅堯臣、謝翱,清詩人胡天游、江湜、許承堯,寫作上都受到他的影響。對孟詩的評價,持褒義論的,韓愈、李觀以後,有曾季狸、貫休、黃庭堅、費袞、潘德輿、劉熙載、陳衍、錢振鍠、夏敬觀等;持貶義論的,有蘇軾、魏泰、嚴羽、元好問、王闓運等。他和賈島都以苦吟著稱,又多苦語。蘇軾稱之「郊寒島瘦」,後來論者便以孟郊、賈島並稱為苦吟詩人代表。沈德潛評孟郊詩時說:「孟東野詩,從《風》、《騷》中出,特意象孤峻。」謝榛認為孟郊詩「苦澀如枯林朔吹,陰崖凍雪,見者靡不慘然」。又韓愈以散文著稱,時有「孟詩韓筆」之譽。元好問甚至嘲笑他是「詩囚」。李觀在《與梁肅補闕書》中說:「郊之五言詩,其高處在古無上,平處下顧二謝。」 【集評】 1.李肇《唐國史補》:「元和以後,歌行則學流蕩于張籍,詩章則學矯激于孟郊。」 2.曾季狸《艇齋詩話》:「東坡性痛快,故不喜郊之詞艱深。要之,孟郊張籍,一等詩也。唐人詩有古樂府氣象者,惟此二人。但張籍詩簡古易讀,孟郊詩精深難窺也。孟郊如《遊子吟》、《列女操》、《薄命妾》、《古意》精確婉轉,人不可及也。」 3.「自六朝詩人以來,古淡之風衰,流為綺靡,至唐尤甚。退之一世豪傑,而亦不能自拔於習俗。東野獨一洗眾陋,其詩高妙簡古,力追漢魏作者。正如倡優雜遝前陳,眾所趨奔,而有大人君子垂紳正笏,屹然中立,退之所以深嘉屢歎,而謂其不可及也。然亦恨其太過,蓋矯世不得不爾。」 4.劉熙載在《藝概·詩概》中指出:「昌黎、東野兩家詩,雖雄富清苦不同,而同一好難爭險。」 5.魏泰《臨漢隱居詩話》:「孟郊詩蹇澀窮僻,琢削不假,真苦吟而成。觀其句法、格力可見矣。」 6.嚴羽《滄浪詩話》雲:「李杜數公,如金翅擘海,香象渡河,下視郊島輩,直蟲吟草間耳。」 7.元好問《論詩三十首》其十八雲:「東野窮愁死不休,高天寞地一詩囚;江山萬古潮陽筆,合在元龍百尺樓。」 8.趙磷《因話錄》:「韓文公與孟東野友善。韓公文至高,孟長於五言,時號孟詩韓筆。」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