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家 > 李賀 | 上頁 下頁 |
李賀簡介 |
|
李賀(790~816),字長吉。河南昌谷人,唐宗室鄭王之後。因為父名晉肅,而不得不放棄進士考試。以門蔭入仕,授奉禮郎。仕途不順,潛心於詩歌創作。作品多慨歎生不逢時、內心苦悶。著有《昌穀集》。 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享譽盛名的浪漫主義詩人,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以「黑雲壓城城欲摧」,「天若有情天亦老」「雄雞一聲天下白」等著名。 *** 李賀遠祖是唐高祖李淵的叔父李亮(大鄭王),屬大唐宗室的遠支,武則天執政時大量殺戮高祖子孫,到李賀父親李晉肅時,早已世遠名微,家道中落,隱淪昌穀。李賀對自己有李唐宗室高貴血統這一點十分自豪,在他的降裡一再提起:「唐諸王孫李長吉」、「宗孫不調為誰憐」、「為謁皇孫請曹植」。但實際上,他這個「宗室王孫」恐怕連大鄭王房的嫡脈也不是,至少是家道早就衰落了。 李賀自述家境時說:「我在山上舍,一畝嵩磽田。夜雨叫租吏,舂聲暗交關。」(《送韋仁實兄弟入關》)父親李晉肅,早年被雇為「邊上從事」。大曆三年(768)去蜀任職,曾與表兄杜甫相遇于公安,「漂泊」一生,到李賀出生的貞元年間,晉肅稍得升遷,任陝縣令,但不久老死。母親鄭氏,生一女二子,長守昌穀。大女出嫁後,家境愈貧寒。李賀兄弟二人外出謀生,欲飽肌腹。「欲將千里別,特此易鬥粟」(《勉愛行二首送小季之廬山》),淒涼之狀,於此可見。 李賀自幼體形細瘦,通眉長爪,長相極有特徵。他才思聰穎,七歲能詩,又擅長「疾書」。年紀稍長,李賀白日騎驢覓句,暮則探囊整理,焚膏繼晷,十分刻苦。李商隱作《小傳》雲:「恒從小奚奴,騎巨驢,背一古錦囊,遇有所得,即書投囊中,及暮歸,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所見書多,輒曰:『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耳!』」。 貞元二十年(804年),十五歲的李賀就已經譽滿京華與李益齊名了。 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李賀十六歲,當年順宗帶病繼位(中風),任用王叔文、韋執誼等除弊革新,史稱永貞革新。八月宦官俱文珍勾結貴族官僚改元永貞,逼順宗稱病退位,新政遂敗。次年,順宗病亡。唐人(劉禹錫、柳宗元等)在詩文中有影射,指稱順宗並非病故,而是遇害而死。李賀成年後,得知此事,做《漢唐姬飲酒歌》諷刺。 唐憲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賀十八歲左右,即已詩名遠播。 元和三、四年間(公元808~809年),李賀寫《雁門太守行》謁韓愈,又聞韓愈在洛陽,李賀往謁。本可早登科第,振其家聲,但「年未弱冠」,即遭父喪。當時服喪須三年,所以直到元和五年韓愈才與李賀書,勸其舉進士。該年初冬,二十一歲的李賀參加房式主持,韓愈參與組織的河南府試,作《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一舉獲雋,年底即赴長安應進士舉。可是「闔扇未開逢猰犬」,妒才者放出流言,謂李賀父名「晉肅」、「晉」與「進」犯「嫌名」。儘管韓愈「質之於律」「稽之於典」為其辯解(見韓愈《諱辯》),終無可奈何,李賀不得不憤離試院。 元和六年(811年)五月,李賀又返回長安,經宗人推薦,考核後,父蔭得官,任奉禮郎,從九品。從此,「牢落長安」長達3年,為官3年間,李賀親身經歷,耳聞目睹了許多事情,結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對當時社會狀況有了深刻的認識。個人生活雖不如意,卻創作了一系列反映現實、鞭撻黑暗的詩篇。雖然此間心情「瞧悴如芻狗」,但增長了生活閱歷,擴充了知識領域,在詩歌創作上大獲豐收。所謂賀詩「深刺當世之弊,切中當世之隱」(清姚文燮語),大多數作品就產生在這一時期。他在中唐詩壇乃至整個唐代文壇的傑出地位,應該說主要是這一時期寫下的近60首作品奠定的。 由於遷調無望,功名無成,哀憤孤激之思日深。加之妻又病卒,李賀憂鬱病篤。元和八年(813年)春。告病回昌穀休養了一段時日。不甘沉淪,舉足南遊,希望在南楚或吳越一展才華。離長安時,他的友人無可和尚(青龍寺高僧)撰寫《送李長吉之任東井》的詩,預祝他南游成功,但結果大約也不妙。「九州人事皆如此」,他折回洛陽,告別長輩皇甫湜等親友,同年十月十四日又西進長安。 元和九年(814年),他決然辭去奉禮郎之職,重回昌穀「歸臥」。然後取道宜陽、洛陽、經河陽,入太行,過長平、高平,於深秋到達潞州(今山西長治市)。此後在潞州張徹的薦舉下,做了3個年頭的幕僚,為昭義軍節度使郗士美的軍隊服務,幫辦公文。 元和十一年(816年),因北方藩鎮跋扈,分裂勢力猖獗,郗士美討叛無功,告病到洛陽休養,友人張徹也抽身回長安。李賀無路可走,只得強撐病軀,回到昌穀故居,整理所存詩作,不久病卒,時年二十七歲。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