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計六奇 > 明季北略 | 上頁 下頁 |
洪承疇降大清 |
|
遼地自東海濱西至薊鎮,沿邊凡千四百里,明初廢郡縣,置衛以備敵。萬曆四十三年冬,西南有星,狀如關刀,久之變為彗,其形如帚,光芒顯爍,見百餘日,而遼陽陷。四十六年戊午,彗複見,而瀋陽又失。蓋彗乃除舊佈新之象也。 崇禎十一年正月中旬,遼陽見日圍於弓內,有矢射之。或雲:此名曰三擐,主天下兵起。是歲遼陽旱蝗,秋禾啖盡。大清兵陷山東濟南,擄德王,殺遼東金總戎。 十二年,遼陽複旱蝗,秋稻縻遺。十三年,遼陽大饑,父子相食,斗米一千二百,值銀一兩七錢,然鬥斛三倍,吾鄉約六兩一石。 十四年辛巳夏,麥大熟,百姓稍蘇,而洪承疇提兵東征矣。先是十三年庚辰,大清據遼陽,內臣高起潛等。不能禦,系獄,遂擢承疇經略遼東。 承疇,字亨九,福建泉州府南安縣人。萬曆四十四年丙辰進士。總督三秦,屢破流寇有功。至是,聞總戎祖大壽被圍錦州,遂於十四年二月提兵,八月往援,與大清相拒四閱月。至十一月退還,分守各衛。及明年壬午二月,會兵,共計二十萬複東,時大清師二十四萬,聞承疇將至,分兵圍錦州,以大眾禦之。承疇率師趨寧遠,東三十五裡為高橋堡,又三十五裡至塔山,更五十裡及杏山,複五十裡抵松山,過此五十裡,則為裡紅山。去錦州三十裡,錦州東,俱屬大清地。裡山上有石城一座,大清兵固守,山下平原,承疇將駐營,大清兵憑高發炮,洪師四面受敵,難以立營,乃退下。既而選卒十三萬,遣總兵官吳三桂、唐通等十三人,將退複進,三戰三捷。 大清帥退六十裡,分守各隘,上疏請兵,四王親率精騎萬三千馳至,先祭天地,次祭海,已而登山視兵,見洪嚴整。歎曰:人言承疇善用兵,信然。宜我諸將憚之也。營北八十裡有北山,延亙數十裡,四王登其嶺,橫窺洪陣久之,見大眾集,前後隊頗弱。猛省曰:此陣有前權而無後守,可破也。遂星夜令軍士,將北山頂中劈為二,狀如刀脊,遇石輒命鑿去,凡深八尺,上廣一丈二尺,而下隘甚,僅可容趾,馬不可渡,人不能登,有墮者,無著足處,不得躍起,濠長三十裡,以兵守之,時已為所據,誅殺殆盡。其西亦浚一濠,即以土築堡,凡五十裡,直接杏山,亦以兵堅守,絕中國之援。惟南濱於海,不必濠守,而東則大清地也。濠守既成,糧援路絕,有刈薪汲水者,輒為邏卒所殺。大軍俱不敢出濠。 初築時,承疇不之覺,已而知為所困,然已不能爭矣,遂上書求援。凡十有八疏,高起潛恐承疇有功,力抑之,使不得奏。然大清之據險斷援,以困洪師,固可謂人謀盡善矣。而天意尤有異者,南海潮頭,頓起四十餘裡,兵不得安營,承疇知事急,移師西旋,大清兵尾其後,師近濠,吳三桂等督眾填濠而過,守者射之,矢如雨下,眾不能支,遂大潰,俱南走海濱,為大清軍所逼,十三萬眾盡溺死。三桂與唐及麾下材官五百人,乘間突圍而出,其餘總兵官,如曹變蛟、馬如龍等十有一人,俱歿於陣。變蛟昔鎮西安,有禦賊功,眾鹹惜之。大清兵既覆洪師,遂破洪山,獲承疇。承疇不屈,大清主壯而釋之。此崇禎十五年九月二十事。 大清複急攻錦州,祖大壽聞承疇敗,大懼,欲降。城中有降夷之眾,不從,欲殺大壽一門,降夷者,山北近遼陽人,中國之外為降夷,降夷之外即大清地也。夾處兩國之間,故遼東呼之為夾道之人。近為大清朝所逼,歸附中國,稱降夷,俱控弦習戰之士,居大壽麾下,食大糧,頗得其力。至是,大壽知不利於己,密遺書大清師,誘之出城,收其衣甲,犒以酒食,盡殺之。大壽乃降。順治初,尚在北京,年八十四矣。錦州既失,是冬,大清兵入山東,陷兗州府,殺魯王。十六年癸未春,遼陽、中左前後衛,俱歿於大清。全遼盡陷。高起潛上疏,移吳三桂鎮山海關,承疇子某走京師,擊登聞鼓,上始知有十八疏,謝其殉難。祠於京祭之。蔭其一子。至今遼人呼是役為洪承疇跨海東征雲。康熙四年五月,予在鎮江,遇遼人唐奉山,自言昔在承疇軍中,親見其事如此。 祖大壽,字複字,滁州籍,甯遠衛指揮,掛征遼前鋒將軍印,總兵官左都督。康熙五年,子祖永烈為將軍,鎮蘇州,其軍甚恣,蘇人大被其毒,永烈兄弟俱為將。 吳三桂,遼東前屯指揮欽差鎮守甯遠中左中右等處地方,團練總兵官右軍都督府都督同知。 唐通字達軒,陝西西安府涇陽縣人,欽差鎮守薊鎮西協等處地方,專管石古曹牆四路,左軍都督府右都督。 前載十一年十月,高起潛敗。十二月,改洪承疇薊遼總督,而此雲十三年事。蓋總督在十一年,而援錦或十三年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