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黃宗羲 > 明儒學案 | 上頁 下頁 |
孫慎行《文鈔》 |
|
《傳》雲:「國將興聽于民,國將亡聽於神。」則是恃鬼神之道,反不免廢人之道;惟盡人之道,便可合鬼神之道。人之道廢,鬼神未有應者也;人之道盡,鬼神未有不應者也。其有為處,即鬼神之為;其才能處,實鬼神牖之才能,在事事各有檢防,各有靈向。(《鬼神論》) 《易》雲「利貞」者,性情也。又雲:「各正性命」。夫性其命者,所以合天,性其情者,所以坊人。其本則所謂剛健中正,純粹精也。而世說天命者,若除理義外,別有一種氣運之命,雜糅不齊者。然因是則有理義之性,氣質之性。又因是則有理義之心,形氣之心。三者異名而同病。總之不過為為不善者作推解說。夫世之為善者少,而不為善者多,則是天之生善人也少,而生不善人也多,人之得性情之善於天也少,而得性情之不善於天也多。誣天誣人,莫此為甚,以是有變化氣質之說。夫氣質善,而人順之使善,是以人合天,何極易簡?若氣質本有不善,而人欲變化之使善,是以人勝天,何極艱難?且使天而可勝,即荀子矯性為善,其言不異,而世非之何哉?孟子曰:「天之高也,星辰之遠也,苟求其故,千歲之日至,可坐而致也。」是天之氣運之行,無不齊也。而獨命人於氣運之際,顧有不齊乎哉?《中庸》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夫使天果不齊,是純獨文之所有,而舉世性情之所無也。又非獨舉世性情之所無,而亦天命之所本無也。將所謂純粹精者,何在乎?(《命說》) 人心為嗜欲所迷障,昏昏無返還處,故不到煩惱痛切,即本心不出。若口說做好念好,尚隔幾層影向。以此悟儒者欲主靜,方見心體,猶是入門法。凡餘所為恍惚臆見者,皆日中煩惱時也。(《自記》) 心盡則心正,心正則道明,若祇論道之明不明,不論心之盡不盡,而旁皇出入間,毋乃反鏡索照?(《論楊墨》) 學問思辨行,時時用力,一而有宰,密而不疏,是所以為戒懼慎獨,所以為居敬。決無抱一空虛無著之心,為常惺惺事。 仁屬愛,愛即煦煦姑息之見,未免乘焉而溺。一切妻妾宮室,得我之私心,為之惑亂。其所以自愛,適所以自戕賊,何況愛人?孟子故將捨生取義,決斷關頭,而求放心之一脈始清。 朱子雲:「悟之一字,聖門殊未嘗言。予思夫子默識,蓋別之學與誨也。凡事物見其當然,即知其為當然,故默識即多見而識也,非悟之謂也。近世賢達多從悟入,陸子之直言大道,蓋亦天質之然。真聖人之體,而非從悟入者也。」朱子師延平,而未嘗述靜坐為教,以為指訣。自龜山至老,若存若亡,終無一的實見也。蓋朱子力肩聖書,專以聖門多聞多用力,而未嘗以悟為學如此。 夫吾之喜以天下喜,怒以天下怒,哀樂以天下哀樂,直與天地同流,萬物同趣者,此真性也。即未發時,常熏然盎然,有一段懇至不容已處,中也。所謂天下之大本也,即肫肫、淵淵、浩浩,在至誠功用之極固然,而凡民稟賦之初,亦未有不然者也。即今人陷溺之後,亦未有不可還其固然者也。(以上《讀語錄》。) 伊川論性,謂惡亦性中所有,其害不淺。(《論莊》)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