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龔自珍 > 龔自珍集 | 上頁 下頁 |
正譯 |
|
正譯第一(正《法華經》秦譯) 《妙法蓮花經》入震旦之一千四百四十四年,為大清道光之丁酉歲,龔鞏祚始正之曰:譯者誤也。誤奈何?曰:此書實二部,各有序、正、流通,合併之,誤者一。前經十品,後經十一品,無二十八品,今二十八品,其七偽也,其一別行也,誤者二。二經各有蔓衍,後經尤雜糅,譯者不察,誤者三。顛倒失其次,移《安樂行品》於後經之中間,誤者四。移《囑累品》于《藥王普門》諸品之上,使已沒之寶塔複有言辭,使未離佛側之文殊來自大海,疑惑眾生極矣,誤者五。又告之曰:第五事,晉譯、隋譯不誤。 正譯第二(正《大品彌陀經》魏譯) 或問龔鞏祚曰:《阿彌陀》四十八願有之乎?龔鞏祚曰:蛆蟲師之言也,若非蛆蟲師之言,則譯者為之。昔者法藏比丘之發願也,有本有跡,有理有事。本也者,泯一切數,立一切數,一數攝無量數,無量數入一數。若十方,若過去世,若見在世,若未來世,無一色非我願者,無一香非我願者,乃至若地,若水,若火,若風,若耳,若眼,若鼻、舌、身,若意,若我願,若它願,無非我願者。是故我願實不可得;是故我願實無有數。盡十方眾生皆成阿羅漢,測量卜度,欲照明其數,終不可得,如其跡則必有定矣。我在西方,非東,非北,非南,亦非四維,亦非上下。成佛以來,十劫而已。非一劫、二劫,乃至九劫,亦非多劫。娑婆眾生,不感我說,釋迦代說。自說其跡不定,法藏誑眾生矣,代說之不定,釋迦誑眾生矣,結集之者書其數不定,阿難誑眾生矣。梵冊貝葉,以意增損,以意排比,以意合之分之,譯者從而受之。《大藏》所見,或以四十八願,或以三十六願,或以二十八願,或以二十四願。四十八願,獨見流通,乍聾乍眩,詎可信受者乎? 正譯第三(正《大本彌陀經》) 問:依魏康僧鎧譯四十八願,何不可也,詎知非眾生因緣,當信受是四十八願也哉?答:不可也。我為一一正之如左,盍平心察文義矣! 第十七願,衍文也。十方諸佛說經行道之跡,各各不同。眾生因緣不同故,非佛有優劣故;乃言十倍于諸佛,為是十倍誰耶?第二十五、第二十六,只是一願,非二也。 第二十八、第二十九、第三十願三段,可併入第二十七願中。第三十一願,可併入第二十三願中。 第三十四願,衍文也。我刹中人欲生他方,前文明其本願矣,乃慮墮三惡道,此義不必宣矣。第三十五、三十六願,皆可併入第二十二願中。第三十七願、三十八願,只是一,非二也。 第四十一願,衍文。為道場樹耶?道樹不必當一願;為菩薩知見耶?菩薩知見,具如上文矣。第四十四願,衍文。具見上文,且疊見矣。 第四十五、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願凡四段,只是一,非四也。然則法藏本願如何?曰:佛有願而已,不臚願之數也。 正譯第四(正《彌陀經》) 凡淨土眾經各各異,發願多少異,予揭之矣。有明袁居士為《西方釋異篇》,有身城大小異釋,有壽量多少異釋,有花輪大小異釋,網其眾說,彌縫同異,可謂勤矣。予乃正告震旦曰:不足辯!凡言大小、高卑、延促、多寡之數,十九是西竺注疏小師依託為之。一切經預設架構,言一、言二、言三、言四、言五,乃至言八萬四千,此方師筆之書,為《大明三藏法數》篇,以非佛口親說,是以處處異。又凡言若干那由他,若干恒河沙,若由旬,若劫,若國土,十九以意增益,氣喘詞窘,無益至教,亦處處異。佛言豈若此其絮絮猥鄙如兒女子語哉?五痛五燒,最不詞,《寶積經》中無量壽如來會,無是文也。若金口親宣,曷為有譯有不譯?於正是譯也,發其凡焉。 正譯第五(正《大般若經》) 龔鞏祚曰:唐玉華寺譯《大般若經》六百卷十六分,是西土偽經也。第二分,用秦譯《摩訶般若波羅密經》,又模擬此經造四百卷,立初分,又模擬此經造百餘卷,立第三分、四分、五分、六分;又取此經餘滓,造數十卷,立第七分,至第十六分。獨第二分是真經也。何以明此真?曰:龍樹大士依此造論也。真經不恃唐譯,鳩摩羅什、僧睿兩大師,先勒成三十卷九十品,流通震旦矣。西土如別有六百卷者,龍樹不應不言,羅什不應不見。且夫《摩訶》者,大也,三十卷九十品,已得一稱,無容更有繁於此,更得大稱者。蓋判教諸師,判立三宗,中西並然。相宗、性宗,卷氎繁重,此師習此破相宗,欲敵餘宗,恨文不富,門戶小見,漸至僭偽。豈知教縱分三,佛止一佛,矧教縱分三,豈必卷氎相敵,始成三峙耶?龍樹大士依三十卷九十品文,作《釋論》一千卷,又名《大智度論》,羅什存一刪九。龍樹之言,圓賅三藏十二部教,不專詁破相。又龍樹借此經,廣明三藏十二部教,不專執破相。又龍樹《釋論》論也,十倍原文,體裁可爾,秦二師尚以為廣而刪之。唐師乃以經為略,又取西土偽經而譯之,唐師所見,遜秦師遠矣哉!唐圭峰大師曰:「《般若》諸經,一氣數百非字,一氣數百不字,一氣數百無字。」夫佛一代時教,立此一門,顯此一境,標此一諦。判三宗者,是破相攝。判三乘者,是大乘攝。判四教者,是別教攝。審三諦者,是真諦依止。修三止者,是體真止依止。修三觀者,是空觀依止。發此音聲,有此卷氎,有此言句矣。此言句者,不同相宗之艱言,不同性宗之辯言,不同小乘經之確言,不同陀羅尼之密言,不同伽陀之文言,最易剽竊,最易模擬,敷衍萬倍,登龍宮之華嚴。求其後義,仍是前義,造作何難?然且校量功德,倍其文焉,然且廣明罪報,恫喝挾制,又倍其文焉,使人敢怒而不敢議,我佛豈有是哉?使圭峰知予說,早唾置之矣。乃辟喻說之曰:佛說般若,醍醐也,模彷附益者,水也;醍醐一滴入一缽盂水,水多醍醐少矣,乃至入七缽盂水,水益多醍醐益少;《大般若》六百卷,是取醍醐一滴,入四大海水。 正譯第六(正密部、正偈頌) 龔鞏祚曰:夫稱理以況,簡及苕帚;就事以詮,則有密部。密部所貴者,聲而已矣,聲所貴,輕重分寸間而已矣,輕重分寸間,在乎正音與帶音之間。正音宜大書,帶音宜旁書,二合以濟聲之窮,三合以濟二合之窮,四合以濟三合之窮。今回部語用彈舌音,乃至五合,其宜以大字攝細字書。譯師無知,用一律書,間用二合矣,而無三合四合,無三合四合,故密部不符佛口,密部不符佛口,故理一事二,疑惑眾生。聖清控馭天竺額納特珂克之地,達賴、班禪額爾德尼、章佳胡士克圖,先後來朝,世宗、高宗命譯諸陀羅尼以進,爰肖其音,用大攝小,書之鏤之,藏板雍和宮,印行以賜天下諸寺。偉矣,邁矣!天龍鬼神八部呵護,在此不在彼矣。且夫西竺之國,威儀文詞之美,古德慕之。凡見佛者,則有唄偈、樂器讚頌;問佛諮義,往往用偈頌。佛說法畢,則有重宣之頌,如東土之有歌詩諧聲者也。中西聲不同,不可以諧,不如勿譯;譯焉而拙直,無唱歎之旨,徒複正文而已,不如勿譯。震旦人造偈,沿彼譯師,承厥訛謬,截割字數,俾就整壹,若四字,若五字,若七字,不葉韻,中西皆無此律令,不知何名,鬛耶角耶?文筆之鬛耶? 正譯第七(總正歷代所譯一切經) 釋迦牟尼之興也,有語言,無文字,有付囑法,無付囑經。釋迦既沒,阿難結集釋迦一代五時之教,五味以判,三藏以位,十二部以分,經之名以起。如是者何也?謂自法也。我,阿難自我也;聞,阿難自聞也。某品某品,皆阿難所定也,阿難不得以記事記言之我,而僭曰佛也;亦猶佛不得預攘記事記言之阿難,而誣曰我也。今之經凡雲佛說,是經時追稱之詞,謂之小不辭;凡雲佛說是其品時,謂之大不辭;亦有問答未竟,佛遽唱言持此經功德、謗此經罪報者。日中相不應見日入相。湣哉!西竺既尊佛,國王貴官長者皆事佛,其以名聞相高,必在佛經焉;利祿之門,必在佛經焉;由是門戶之爭,朋黨之立,亦必在乎佛經焉。由是人尊一經,經立一師,家抱一冊,戶名一偈,各立原委,各造文字,或損改,或顛倒,或附益,猶不售,則又加之以恐喝挾制,校量罪福。罪福之文,十倍其原文矣。由是各經流通分,各各自名經中之王,序分各各造法會,各各名無量會;此文又三十倍其正文。佛清淨誨,汩沒其中,若存若亡,其言有曰:如遇持是經者,出其過惡,若實若不實,此人現世得白癩病。此其言為是佛言,為是持經者言,尚待問耶?佛言:「我如師子王,一切無畏,畏師子身自生蛆蟲,食師子肉。」(吾本是訓,名之蛆蟲僧。)譯主不察,盡譯之以貽震旦,震旦之謗佛,譯主之咎。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