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顧炎武 > 日知錄 | 上頁 下頁
通譜


  同姓通族,見於史者,自晉以前未有。《晉書·石苞傳》:「曾孫朴沒于寇,石勒以與樸同姓,俱出河北,引樸為宗室,特加優寵,位至司徒。」《南史·侯瑱傳》:「侯景以瑱與己同姓,托為宗族,待之甚厚。」此以殊族而附中國也。《晉書·孫旂傳》:「旂子弼與弟子髦、輔、琰四人,並有吏材,稱於當世,遂與孫秀合族。」《南史·周弘正傳》:「諂附王偉,與周石珍合族。」

  《舊唐書·李義甫傳》:「義甫既貴之後,自言本出趙郡,始與諸李敘昭穆。而無賴之徒苟合,藉其權勢,拜伏為兄、叔者甚眾。」《李輔國傳》:「宰相李揆,山東甲族,見輔國執子弟之禮,謂之五父。」此以名門而附小人也。凡此史皆書之,以志其非。今人好與同姓通譜,不知于史傳居何等也。

  北人重同姓,多通譜系,南人則有比鄰而各自為族者。《宋書·上仲德傳》:「北土重同姓,謂之骨肉,有遠米相投者,莫不竭力營贍。仲德聞土愉在江南,是太原人,乃往依之,愉禮之甚薄。」《魏書·崔玄伯傳》:「崔寬自隴右通款,見司徒浩。浩與相齒次,厚撫之,及浩誅,以遠來疏族,獨得不坐。遂家于武城,以一子繼浩弟覽妻封氏,相奉如親。」《北史·杜銓傳》:「初,密太后杜氏父豹喪在濮陽太武,欲令迎葬於鄴,謂司徒崔浩曰:『天下諸杜,何處望高?朕意欲取杜中長老一人以為宗正,令營護凶事。』浩曰:『京兆為美,中書博士杜銓其家今在趙郡,是杜預後,於今為諸杜最。』召見銓,以為宗正,令與杜超子道生送豹喪葬鄴南,銓遂與超如親。超謂銓曰:『既是宗正,何緣僑居趙郡?』乃延引同屬魏郡。」

  《南史·韋鼎傳》:「陳亡人隋。時吏部尚書韋世康兄弟顯貴,文帝從容謂鼎曰:『世康與公遠近?』對曰:『臣宗族南徙,昭穆非臣所知。』帝曰:『卿百代親族,豈忘本也?』命官給酒肴,遣世康請鼎還杜陵。鼎乃自楚太傅孟以下二十徐世,並考論昭穆,作《韋氏譜》七卷示之,歡飲十餘日乃還。」近日同姓通譜最為濫雜,其實皆植黨營私,為蠹國害民之事,宜嚴為之禁。欲合宗者,必上之於官,使諳悉古今者為之考定,歲終以達禮部,而類奏行之。其不請而私通者,屏之四裔。然後可革其弊。古之姓氏有專官掌之。《國語》曰:「使名姓之後,能知上下之神只,氏姓之所出者,為之宗。」又曰:「司商協名姓。」《春官·宗伯》其屬有都宗人、家宗人,而女官亦有內宗、外宗。今日姓氏、婚姻二事,似宜專設一官,方得教民之本。

  氏族之亂莫甚于五代之時。當日承唐餘風,猶重門蔭,故史青唐、梁之際,仕宦遭亂奔亡,而吏部銓文書不完,因緣以為奸利,至有私鬻告敕,亂易昭穆,而季父、母舅反拜侄甥者。《豆盧革傳》。《冊府元龜》:「長興初,鴻臚卿柳膺將齋郎文書兩年賣與同姓人柳居則,大理寺斷罪當大辟,以遇恩赦減死,奪見任官,罰銅,終身不齒。敕曰:「一人告身,三代名諱,傳於同姓,利以私財,上則欺罔人君,下則貨鬻先祖,罪莫大焉。自今以往,如有此弊:傳者、受者並當極法。』」今則因無蔭敘,遂馳:禁防,五十年來,通譜之俗遍於天下,自非明物察倫之主,亟為澄別,則滔滔之勢將不可反矣。』」

  唐朝已前最重譜牒,如《新唐書》言:河南劉氏本出匈奴之後劉庫仁,柳城李氏世為契丹酋長,營州王氏本高麗之類,此同姓而不同族也,又如《魏書·高陽王雍傳》言:博陵崔顯,世號東崔,地寒望劣,此同族而不同望也。故《高士廉傳》言:「每姓第其房望,雖一姓中,高下懸隔。」

  異姓稱族,自漢以來未有此事。杜子美《寄族弟唐十八使君》詩雲:『與君陶唐後,盛族多其人。聖賢冠史籍,枝派羅源津。」則杜與唐為兄弟矣。《重送劉十弟判官》詩雲:「分源豕韋派,別浦雁賓秋。年事推兄忝,人才覺弟優。」則杜與劉為兄弟矣。韓文公《送何堅序》亦雲:「何與韓同姓為近。」

  按《詩·揚之水》一章言戍申,三章言戍甫,三章言戌許。孔氏曰:「言甫、許者,以其俱為薑姓。既重章以變文,因借甫、許以言申,其實不戍甫、許也,」六國時,秦、趙同為贏姓,《史記》、《漢書》多謂秦為趙,亦此類也。《嵩高》言:「生甫及申。」孔氏曰:「此詩送申伯而及甫侯者,美其上世俱出四岳,故連言之。」今人之於同姓,幾無不通譜,何不更廣之於異姓,而以子美、退之為例也?李華《淮南節度使崔公頌德碑》雲:「惟申伯翼宣王,登南邦,興周室,小白率諸侯征楚、翟,奉王職,與崔公葉德同勳,皆薑姓也。」

  開元十九年,於兩京置齊太公廟。建中初,宰相盧妃、京兆尹盧湛,以盧者齊之裔,乃鳩其裔孫若崔、盧、丁、呂之族,合錢以崇飾之。

  元吳澄《送何友道游萍鄉序》雲:「袁柳撫何二族,各以儒官著,而其初實一姬姓,文之昭由魯之展而為柳,武之穆由晉之韓而為何,氏不同而姓同。」

  宋邵伯溫《聞見錄》雲:「司馬溫公一日過康節先生,謁曰:『程秀才既見。」則溫公也。問其故,公笑曰:『司馬出程伯休父。』」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