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顧炎武 > 日知錄 | 上頁 下頁


  《詩》毛氏傳:「下邑曰都,」後人以為人君所居,非也。考之經,則《書》之雲「大都小伯」,《詩》之雲「在浚之都」,「作都于向」者,皆下邑也。《左傳》曰:「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又曰:「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故晉二五言於獻公曰:「狄之廣莫于晉為都。」謂蒲也、屈也。士伯謂叔孫昭子曰:「將館子於都。」謂箕也。公孫朝謂季平子曰:「有都以衛國也。」謂成也。

  仲由為季氏宰,將墮三都,謂郈也、費也、成也。萊章曰:「往歲克敵,今又勝都。」謂廩丘也。《孟子》:「王之為都者,臣知五人焉。」謂平陸也。《韓子》:「衛嗣君以一都買一胥靡。」謂左氏也。《史記》趙良勸商君歸十五都,灌園於鄙。秦王謂藺相如:召有司按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齊王令章子將五都之兵,因北地之眾以伐燕。張儀說楚王,請效萬家之都以為湯沐之邑。而陳恢見沛公亦曰:「宛,大郡之都也。」其名始于《周禮·小司徒》:「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而王之子弟所封,及公卿之采邑在焉,於是乎有都宗人、都司馬,其後乃為大邑之稱耳。故《詩》雲:「彼都人士。」《禮記·月令》:「命農勉作,毋休於都。」而宰夫掌群都縣鄙之治。

  商子言百都之尊爵厚祿,《史記》信陵君之諫魏王,謂所亡于秦者,大縣數十,名都數百。則皆小邑之稱也。三代以上,若湯居毫,太王居邠,並言居,不言都。至秦始皇始言:「吾聞周文王都豐,武王都鎬。豐鎬之間,帝王之都也。」而項羽分立諸侯王,遂各以其所居之地為都。王莽下書言周有東都、西都之居,而以洛陽為新室東都,常安為新室西部,後世因之,遂以古者下邑之名為今代京師之號,蓋習而不察矣。《史記·商君傳》:「築冀闕、宮庭于咸陽,秦自雍徙都之。而集小都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上都,國都之都;下都,都鄙之都。史文兼古今語。

  《漢書·晁錯傳》言:「憂勞百姓,列侯就都。」是以所封國邑為都。《後漢書·安帝紀》:「徙金城郡,都襄武。」《龐參傳》:「燒當羌種號多等皆降,始複得還都令居。」是以郡治為都。而《食貸志》言:「長安及五都。」以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為五都,而長安不與焉,此又所謂通邑大都居一方之會者也。若後世國都之名,專于天子,而諸侯王不敢稱矣。

  《史記》:「孝景中三年,軍東都門外。」此時未有東都,其曰東都門,猶言東郭門也。《三輔黃圖》:「長安城東出北頭第一門曰宣平門,民間所謂東都門。」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