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顧炎武 > 日知錄 | 上頁 下頁
九州


  九州之名始見於《禹貢》《周禮·職方氏》疏曰「自神農以上,有大九州:柱州、迎州、神州之等;至黃帝以來,德不及遠,惟於神州之內分為九州。」蓋天下有九州,古之帝者皆治之,後世德薄,止治神州。神州者,東南一州也。此謊誕之說,固無足采。然中國之大,亦未有窮其涯域者,尹耕《兩鎮志》引《漢書·地理志》,言黃帝方制萬里,畫野分州,得百里之國萬區,而疑不盡于禹九州之內。且曰:以今觀之,涿鹿,東北之極陬也,而黃帝以之建都;釜山,塞上之小山也,而黃帝以之合符,則當時藩國之在其西北者可知也。

  秦、漢以來,匈奴他部如爾朱宇文之類,往往祖黃帝,稱昌意後,亦一證也。厥後昌意降居,帝摯遜位,至於洪水之災,天下分絕,而諸侯之不朝者有矣,以《書》考之,禹別九州;而舜又肇十一州,其分為幽、並、營者,皆在冀之東北,必其前閉而後通,前距而後服者也。而此三州以外,則舜不得而有之矣。此後世幅員所以止于禹跡九州之內,而天地之氣亦自西北而趨於東南,日荒日辟,而今猶未已也。騶子之言雖不儘然,亦豈可謂其無所自哉。

  幽、並、營三州,在《禹貢》九州之外,先儒謂以冀、青二州地廣而分之,殆非也。幽則今涿、易以北,至塞外之地。並則今忻、代以北,至塞外之地,營則今遼東大寧之地。其山川皆不載之《禹貢》,故靡得而詳,然而益、稷之書謂「弼成五服,至於五千」,則冀方之北不應僅數百里而止。《遼史·地理志》言幽州在渤、碣之間,並州北有代、朔、營州,東暨遼海。《營衛志》言冀州以南,曆洪水之變,夏後始制城郭,其人士著而居。並、營以北,勁風多寒,隨陽遷徙,歲無甯居,曠土萬里。或其說之有所本也。劉三吾《書》傳謂孔氏以遼東屬青州,隔越巨海,道裡殊遠,非所謂因高山大川以為限之意,蓋幽、並、營三州皆分冀州之地,今亦未有所考。

  禹畫九州在前,舜肇十二州在後。肇,始也。昔但有九州,今有十二州,自舜始也。然則謂《禹貢》九州為盡虞、夏之疆域者,疏矣。

  夏。商以後,沿上世九州之名,各就其疆理所及而分之,故每代小有不同。《周禮·量人》:「掌建國之法,以分國為九州,」曰「分」,則不循于其舊可知矣。

  州有二名。《舜典》「肇十有二州」,《禹貢》「九州」,大名也。《周禮·大司徒》:「五黨為州。」《州長》注:「二千五百家為州。」《左傳·僖十五年》:「晉作州兵,」《宣十一年》:「楚子入陳鄉,取一人焉以歸,謂之夏州,」《昭二十二年》:「晉籍談、荀躒帥九州之戎。」《哀四年》:「士蔑乃致九州之戎。」《十七年》:「衛侯登城以望見戎州。」《國語》:「謝西之九州如何?」並小名也。陳祥道《禮書》:「二百一十國謂之州,五黨亦謂之州;萬二千五百家謂之遂,一夫之間亦謂之遂;王畿謂之縣,五鄙亦謂之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