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顧炎武 > 日知錄 | 上頁 下頁 |
荼 |
|
「荼」字自中唐始變作「荼」,其說已詳之《唐韻正》。按《困學紀聞》,荼有三:「誰謂荼苦」,苦菜也。「有女如荼」,茅秀也。「以薅荼蓼」,陸草也。今按《爾雅》「荼」「蒤」字凡五見,而各不同。《釋草》曰:「荼,苦菜。」注引《詩》:「誰謂荼苦,其甘如薺。」疏雲:「此味苦可食之菜,《本草》一名選,一名遊冬。《易緯通卦驗玄圖》雲『苦菜生於寒秋,經冬曆春乃成』,《月令》『孟夏苦菜秀』是也。葉似苦苣而細,斷之有白汁,花黃似菊。堪食,但苦耳。」又曰:「蔈、荂、荼。」注雲:「即芀。」疏雲:「按《周禮·掌荼》及《詩》『有女如荼』,皆雲:荼,茅秀也;蔈也、荂也其別外。此二字皆從草、從餘。」又曰:「蒤,虎杖。」注雲:「似紅草而粗大,有細刺,可以染赤。」疏雲:「蒤一名虎杖。陶注《本草》雲:田野甚多,壯如大馬蓼,莖斑而葉圓是也。」又曰:「蒤,委葉。」注引《詩》「以茠蒤蓼。」疏雲:「蒤一名委葉。」王肅《說詩》雲:「蒤,陸穢草。」然則蒤者原田蕪穢之草,非苦菜也。今《詩》本「茠」作「薅」。此二字皆從草從塗。《釋木》曰:「檟,苦荼。」注雲:「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今呼早采者為荼,晚取者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此一字亦從草從餘。今以《詩》考之,《邶·穀風》之「荼苦」,《七月》之「采荼」,《綿》之「堇荼」,皆苦菜之荼也。又借而為「荼毒」之荼。《桑柔》、《湯誥》皆苦菜之荼也。《夏小正》「取荼莠」,《周禮·地官》「掌荼」,《儀禮·既夕禮》「茵著用荼,實綏澤焉」,《詩·鴟鴞》「捋荼」,傳曰:「荼,萑苕也。」《正義》曰:「謂薍之秀穗。茅薍之秀,其物相類,故皆名荼也。」茅秀之荼也,以其白也而象之。《出其東門》「有女如荼」,《國語》「吳王夫差萬人為方陳,白常、白旗、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考工記》:「望而視之,欲其荼白。」亦茅秀之荼也。《良耜》之「荼蓼」,委葉之蒤也。唯虎杖之蒤與檟之苦荼不見於《詩》、《禮》,而王褒《僮約》雲:「武都買荼。」張載《登成都白菟樓詩》雲:「芳荼冠六清。」孫楚詩雲:「姜桂荼荈出巴蜀。」《本草衍義》:「晉溫嶠上表,貢荼千斤,茗三百斤。」是知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 王褒《僮約》,前雲「炮鱉烹荼」,後雲「武都買荼」,注以前為苦菜,後為茗。 《唐書·陸羽傳》:「羽嗜荼,著經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備,天下益知飲茶矣。」有常伯熊者,因羽論,複廣著茶之功,其後尚茶成風。時回紇入朝,始驅馬市菜。至明代,設茶馬禦史。而《大唐新語》言右補闕綦毋煚性不飲茶,著《茶飲》,序曰:「釋滯消壅,一日之利暫佳;瘠氣侵精,終身之害斯大。獲益則功歸茶力,貽患則不謂茶災。豈非福近易知,害遠難見?」宋黃庭堅《茶賦》亦曰:「寒中瘠氣,莫甚於茶。或濟之鹽,勾賊破家。」今南人往往有茶癖,而不知其害,此亦攝生者之所宜戒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