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顧炎武 > 日知錄 | 上頁 下頁
顧命


  讀《顧命》之篇,見成王初喪之際,康王與其群臣皆吉妥,而無哀痛之辭。以召公、畢公之賢,反不及子產、叔向,誠為可疑,再四讀之,知其中有脫簡。而「狄設黼扆、綴衣」以下,即當屬之《康王之誥》。自此以上,記成王顧命、登遐之事;自此以下,記明年正月上日,康王即位,朝諸侯之事也。古之人君於即位之禮重矣入即位於廟,受命于先王,祭畢而朝群臣,群臣布幣而見,然後成之為君。《春秋》之于魯公,即位則書,不即位則不書,蓋有遭時之變,而不行此禮,如莊、閔、僖三公者矣。

  康王當太平之時,為繼體之主,而史錄其儀文、訓告,以為一代之大法,此《書》之所以傳也。《記》曰「未沒喪,不稱君」,而今書曰「王麻冕黼裳」,是逾年之君也;又曰「周卒哭而 祔」,而今曰「諸侯出廟門俟」,是已祔之後也。《傳》言「天子七月而葬,同軌畢至」,而今「太保率西方諸侯」,「畢公率東方諸侯」,是七月之餘也。因其中有脫簡,而後之說《書》者並以系之「越七日,癸酉」之下,所以生後儒之論。而不思初崩七日之間,諸侯何由而畢至乎?或曰:易吉可乎?曰:此周公所制之禮也,以宗廟為重,而不敢凶服以接乎神,釋三年之喪,以盡斯須之敬,此義之所在,而天子之守與士庶不同者也。《商書》有之矣:「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祠于先王,奉嗣王祗見厥祖。」豈以喪服而入廟哉!

  傳之世,天下可以無君,故堯崩三年之喪畢,舜避堯之子于南河之南。傳子之世,天下不可無君,故「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祠于先王,奉嗣王祗見厥祖」。

  自「狄設黼扆、綴衣」以下,皆陳之朝者也。設四席者,朝群臣,聽政事,養國老,燕親屬,皆新天子之所有事,而非事亡之說也。自「王麻冕,黼裳」以下,皆廟中之事也。自「王出,在應門之內」以下,則康王臨朝之事也。周之末世,固有不待葬而先見廟者矣。《左傳·昭二十二年》:「夏四月乙丑,王崩于榮錡氏。五月庚辰,見王。六月丁巳,葬景王。」其曰「見王」者,見王子猛盱先王之廟也。不待期而見王猛,不待斯而葬景王,則以子朝之爭國也;然不言「即位」,但曰「見王」而已。孰謂成、康無事之時而行此變禮也?

  《書》之脫簡多矣。如《武成》之篇,蔡氏以為尚有闕文。《洛誥》「戊辰,王在新邑」,則王之至洛可知,乃二公至洛並詳其月日,而王不書。金氏以為其間必有闕文,蓋伏生老而忘之耳。然則《顧命》之脫簡又何疑哉。賓牟賈言:「若非有司失其傳,則武王之志荒矣。」余于《顧命》敢引之,以斷千載之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