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顧炎武 > 昌平山水記 | 上頁 下頁


  【上卷】

  京師九門,其西北曰德勝門,元之健德門也。洪武元年九月,大將軍徐達改今名。

  *

  出門八裡為土城,元舊也。正統十四年十月己未,也先奉上皇車駕登土城,以通政司左參議王複為右通政,中書舍人趙榮為太常寺少卿,出見上皇於土城,即此地也。

  *

  又二十裡為清河,其水出玉泉山,分流而北,徑此;又東會於沙河,入于白河。

  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禿豎帖木兒以兵向闕,駐于清河,索右丞相搠思、監資正院使樸不花二人。帝不得已,執而畀之。其兵乃退。即此地也。有石橋跨其上,永樂中建。

  宣德五年二月乙未,上奉皇太后謁長陵、獻陵,上躬櫜鞬騎導皇太后輦至清河橋,下騎抉輦,既度橋,上複乘騎。郊甸之民夾道羅拜,皆稱萬歲。

  *

  又十二裡有玄福宮,宏治十七年建。俗呼為回龍觀。又十八裡為沙河店。店南有水,出昌平州西南五十裡龍泉寺,合西山諸泉東流為南沙河,有橋曰安濟。店北有水,出昌平州西南四家莊,徑雙塔村,東流為北沙河,有橋曰朝宗。二橋正統十三年命工部右侍郎王永壽建。二水至店東南竇家莊而合。又東南至通州界入白河。漢書,軍都有濕余水,東至潞,南入沽,即此水也。店在二水之間,今尚有居民百余家。先是車駕北征及上陵,多駐沙河。有文皇帝行宮遺址。正統時為水所壞。

  嘉靖十六年三月丁未,上駐蹕沙河,禮部尚書嚴嵩言此為車駕謁陵之路,南北道裡適均,且居庸、白羊近在西北,邊防尤切,宜修復行宮,築城環之,設官戍守,從之。十七年五月,始於沙河店之東建行宮。十九年正月,城之,名曰鞏華。南北徑二裡,東西徑二裡。

  門四:南曰拱京,制如午門,北曰展思,東曰鎮遼,西曰威漠。行宮在城之中,先以勳臣若都督守之。二十八年,改副總兵,後改守備。有分守公署奠靖所及營房五百間,今圮,惟行官存。

  *

  又二十裡為昌平州,州故永安城也。正統中,調長、獻、景三陵衛於中東西三山口及東西二營地方駐劄以護陵寢。及土木之難,明年景泰元年,於昌平縣之東八裡築城,徙衛於內,名曰永安。三年,並昌平縣徙焉。今之東西二門及城中大橋,故南門遺跡也。其後續設陵衛益多,仍于城南複築一城連之,今之南門是也。乃去舊城南面磚石而合為一,週一十裡二十四步。

  州治在舊城內大街西,先為順天府昌平縣,正德元年,南京吏部尚書林瀚言,陵寢所在,歲三大祭欽遣百官陪祀,及帝后忌辰、歲暮正旦並遣駙馬詣陵,縣小民貧,供億煩苦,請改為州;以密雲、順義、懷柔三縣隸之,助其力役,凡有科派差徭及養馬之類,悉皆優免。從之。未幾複降為縣。八年,縣丞張懷複奏,始定為州,以密雲、順義、懷柔三縣屬焉,仍隸順天府。

  *

  天壽山在州北一十八裡。永樂五年七月乙卯,皇后徐氏崩,上命禮部尚書趙羾以明地理者廖均卿等往,擇地得吉於昌平縣東黃土山。及車駕臨視,封其山為天壽山,以七年五月己卯作長陵。十一年正月成,仁孝皇后梓宮自南京至,二月丙寅葬。二十二年七月辛卯,上崩於榆木川,十二月庚申葬。自是列聖因之,皆兆於長陵之左右而同為一域焉。

  *

  自州西門而北六裡至陵下,有白石坊一座五架,又北有石橋三空,又二裡至大紅門,門三道,東西二角門,門外東西各有碑,刻曰: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入門一裡有碑亭,重簷四出陛,中有穹碑,高三丈餘,龍頭龜趺,題曰大明長陵神功聖德碑,仁宗皇帝禦制文也。亭外四隅有石柱四,俱刻交龍環之,其東有行宮,今亡。又前可二裡為欞星門,門三道,俗名龍鳳門。門之前有石人十二:四勳臣、四文臣、四武臣。石獸二十四:四馬、四麒麟、四象、四橐駝、四獬豸、四獅子(各二立二蹲,近者立,遠者蹲)。石柱二,刻雲氣,並夾侍神路之旁,迤邐而南,以接乎碑亭。

  碑文後書洪熙元年四月十七日,小子嗣皇帝某謹述。蓋文成而碑未立。

  宣德十年四月辛酉,修長陵、獻陵,始置石人、石馬等於禦道東西。十月己酉,建長陵神功聖德碑,是時仁孝皇后之葬二十有三年,太宗文皇帝之葬亦十有一年矣。然而始立者,重民力也。欞星門北一裡半為山坡,坡西少南有舊行宮,今存土垣一周。坡北一裡有石橋五空,又北二百步有大石橋七空,大石橋東北一裡許有新行宮,宮有感思殿,今亡。宮東南有工部廠及內監公署,今並亡。大石橋正北二裡有石橋五空,又二裡至長陵殿門神道,自嘉靖十五年世宗謁陵,始命以石甃,今稍殘缺。自大紅門以內,蒼松翠柏無慮數十萬株,今翦伐盡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