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范成大 > 吳郡志 | 上頁 下頁
山(4)


  洞庭包山,即洞庭山也。傳記所載,多與洞庭相雜。

  《吳地記》雲:「在縣西一百三十裡中有洞庭,深遠世莫能測。吳王使靈威丈人人洞穴,十七日不能盡,因得禹書。」

  《郡國志》:「洞庭山有宮五門,東通林屋,西達峨眉,南接羅浮,北連岱嶽。東有石樓,樓下雨石,扣之清越,所謂神鉦。昔有青童乘獨飆飛輪之車,尚傳至此。其跡上有天帝壇山,山有金牛穴。吳孫權令人掘金,金化為牛,走上山,其跡存焉。吳王闔閭作水精宮于此,尤極水府之珍怪。」

  《玄中記》雲:「吳國西有具區,澤中包山,有洞庭人地下,潛行通琅邪東。」

  《淮南子》雲:「斷修蛇於洞庭。」

  《左傳》雲:「哀公元年,夫差敗越於夫椒。」今太湖東,別有夫椒山。下有大洞天宮,潛通五嶽。又雲:「包山上,舊無三班,謂蛇、虎、雉。侯景亂後,乃有虎、蛇。」

  《五符》雲:「林屋山,一名包山,在太湖中。下有洞,潛通天〔五〕嶽,號天后別宮。夏禹治水,平後,藏五符於此。吳王闔閭使靈威丈人人山,所得是也。」

  《真誥》雲:「包山下有石室銀房,團百里。又有白芝隱泉,其水紫色。」

  《玄中記》雲:「吳國西有具區,中有包山。洞庭地下,潛通琅邪東武山,山穴道一名椒山。哀公九〔元〕年,越敗吳夫差於夫椒,即此是(也),又名洞庭山。吳大帝時,使人行二十餘裡而返,雲上聞波浪聲,有大蝙蝠如鳥。拂殺火穴中,高處照不見顛,左右多有道人馬跡。禹治水過會稽,夢人衣玄綞。告治水法,在此山北鈿函中,並不死方,禹得藏于包山石室。吳人得之不曉,問孔子雲:王居殿,赤烏銜集庭,此何文字?曰:此禹石函文也。」

  《玄中記》又曰:「吳西具區,澤中包山,有洞庭室。《戰國策》曰:『越王散卒三千,擒夫差於幹隧。』吳郡西北,有地名幹隧,是也。句曲山聞〔問〕有靈府,洞庭四開。古人謂為天〔仙〕壇之靈區,天后之便闕,清虛之東窗,林屋之隔遝。眾洞相通,七塗九便,四方交達。天后者,林屋洞中之真君。住在太湖包山下,靈威丈人昕入得靈寶符處也。又雲:包山下有石室銀戶,方圓百里,中有白芝,亦名林屋山。今洞庭山在太湖湖中,有東西二山。西山最廣,林屋洞及諸故物悉在焉。東山有柳毅井,為故跡。房琯雲:不遊興德、洞庭,末見山水。興德,杭州寺也。」

  洞庭景物,互見「太湖」門。

  *

  皮日休《雨中游包山精舍》:

  松門亙五裡,彩翠高下絢。幽人共躋攀,勝事頗清便。
  霎霎林上雨,隱隱湖中電。薛帶輕東腰,荷笠低遮面。
  濕屨黏煙霧,穿衣落霜霰。笑次度岩壑,困中遇台毆。
  老僧三四人,梵寧十數卷。地稀無夏屋,境僻乏朝膳。
  散發抵泉流,支頤數雲片。坐行忽忘起,捫蘿不知倦。
  異蝶時似錦,幽禽或如鈿。篥勞還戛刃,並櫚自搖扇。
  俗態既鬥藪。野情空眷戀、道人摘芝茵,為餘備午饌。
  渴興〔具〕石榴羹,饑愜胡麻飯。
  如何事於役,茲游急於傅。卻將塵上衣,一任瀑絲濺。

  *

  陸龜蒙:

  包山信神仙,主者上真職。及棲鐘梵侶,又是清涼域。
  乃知煙霞地,絕俗無不得。岩開一徑分,柏擁深殿黑。
  僧閑若圖畫,像占非雕刻。海客施明珠,湘蕤料[平聲]淨食。
  有魚皆五尾。有烏盡金臆。手攜鞞鐸佉。[唐言楊枝。]若在中印國。
  千峰殘雨過,萬籟清且極。此時空寂心,可以遺智識。
  加君戰求勝,尚倚功乞力。卻下聽經徒,[生公有聽經石。]弧帆布行色。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