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范成大 > 吳船錄 | 上頁 下頁 |
二 |
|
◎六月己巳朔。發孥累,舟下眉州彭山縣,泊。單騎轉城,過東、北兩門,又轉而西。自侍郎堤西行秦岷山道中,流渠湯湯,聲震四野,新秧勃然鬱茂。前兩旬大旱,種幾不入土,臨行,連日得雨。道見田翁,欣然曰:「今歲又熟矣。」 五十里,至郫縣。觀者塞途,皆嚴裝盛飾,帟幕相望。蓋自來無制帥行此路者。自是而西,州縣皆然。郫邑屋極盛,家家有流水脩竹,而楊氏之居為最。縣圃大竹萬個,流水貫之,濃翠欲滴。 未至縣二十里,有犀浦鎮,故犀浦縣。今廢,屬郫,猶為壯鎮。杜子美詩:「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黃梅。湛湛長江去,冥冥細雨來。」蜀無梅雨,子美梅熟時經行,偶值雨耳。恐後人便指為梅雨,故辯之。唐玄宗幸蜀,嘗以成都為南京雲。 郫筒。截大竹,長二尺以下,留一節為底,刻其外為花紋。上有蓋,以鐵為提梁,或朱或黑,或不漆,大率挈酒竹筒耳。《華陽風俗記》所載,乃刳竹傾釀,閉以藕絲蕉葉,信宿馨香達於外。然後斷取以獻,謂之郫筒酒。觀此,則是就竹林中為之,今無此酒法矣。 庚午。二十里,早頓安德鎮。四十里,至永康軍。一路江水分流入諸渠,皆雷轟雪卷,美田彌望,所謂岷山之下沃野者正在此。崇德廟在軍城西門外山上,秦太守李冰父子廟食處也。 辛未。登城西門樓。其下岷江。江自山中出,至此始盛壯。對江即岷山。岷山之最近者,曰青城山。其尤大者,曰大面山。大面山之後,皆西戎山矣。西門名玉壘關。自門少轉,登浮雲亭,李蘩清叔守郡時所作。取杜子美詩「玉壘浮雲變古今」之句,登臨雄勝。 又登懷古亭,俯觀離堆。離堆者,李太守鑿崖中斷,分江水一派入永康以至彭、蜀,支流自郫以至成都。懷古對崖,有道觀曰伏龍,相傳李太守鎖孽龍於離堆之下。觀有孫太古畫李氏父子像。 出玉壘關,登山,謁崇德廟。新作廟前門樓,甚壯,下臨大江,名曰都江。江源政自西戎中來,由岷山澗壑出而會於此,故名都江。世雲江出岷山者,自中國所見言之也。李太守疏江驅龍,有大功於西蜀。祠祭甚盛,歲刲羊五萬,民買一羊將以祭而偶產羔者,亦不敢留,並驅以享。廟前屠戶數十百家,永康郡計至專仰羊稅,甚矣其殺也。余作詩刻石以諷,冀神聽萬一感動雲。 廟前近離堆,累石子作長汀以遏水,號象鼻,以形似名。西川夏旱,支江水涸,即遣使致禱,增堰壅水,以入支江,三四宿,水即徧,謂之攝水。余在成都,連歲遣郡丞馮俌攝水祠下,皆如期而應,連得稔。既謁謝於廟,徜徉三樓而返。 將至青城,再度繩橋。每橋長百二十丈,分為五架,橋之廣十二繩排連之,上布竹笆,攢立大木數十于江沙中,輦石固其根,每數十木作一架,掛橋於半空,大風過之,掀舉幡然,大略如漁人曬網、染家晾彩帛之狀。又須舍輿疾步,從容則震掉不可立。同行皆失色。郡人云:「稍迂數里,有白石渡,可以船濟,然極湍險也。」 五十里,早頓羅漢院沿江行。山腳入青城界。道左右多幽居,流水淙琤,脩竹彌望。晚,漸入山。 三十里,至青城山。門曰寶仙九室洞天。夜宿丈人觀。觀在丈人峰下,五峰峻峙如屏,觀之台殿,上至岩腹。丈人自唐以來,號五嶽丈人儲福定命真君。傳記略云:「姓寗,名封。與黃帝同時,帝從之問龍蹻飛行之道。」本朝增崇祠典,與灊、廬皆有宮名,此獨號丈人觀。先是其徒以為言,餘為請之朝。李燾仁父適為禮部侍郎,上議曰: 按:《河圖括地象》:岷山之精,上為井絡,帝以會昌,神以建福。注曰:「昌即慶也。」青城實岷山第一峰,會慶又符誕節之名。 乃賜名會慶建福宮。餘將入山而敕書適至,乃作醮以祝聖謝恩。 真君殿前有大樓,曰玉華。翬飛輪奐,極土木之勝。殿四壁,孫太古畫黃帝而下三十二仙真,筆法超妙,氣格清逸。此壁冠於西州。兩廡古畫尚多,半已剝落,惟張果老、孫思邈二像無恙。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