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蔡東藩 > 清史通俗演義 | 上頁 下頁 |
第八十五回 失律求和馬關訂約 市恩索謝虎視爭雄(2) |
|
此等怪誕不經之說,竟敢陳于君父之前,是以朝廷為兒戲也,而樞臣中竟無人敢為爭論者。良由樞臣暮氣已深,過勞則神昏,如在雲霧之中。霧氣之說,入而俱化,故不覺其非耳。張蔭桓、邵友濂為全權大臣,未明奉諭旨,在樞臣亦明知和議之舉,不可對人言,既不能以死生爭,複不能以去就爭,只得為掩耳盜鈴之事,而不知通國之人,早已皆知也。倭賊與邵友濂有隙,竟敢索派李鴻章之子李經方為全權大臣,尚複成何國體?李經方為倭賊之婿,以張邦昌自命,臣前劾之。 若令此等悖逆之人前往,適中倭賊之計。倭賊之議和,誘我也。我既不能激厲將士,決計一戰,而乃俯首聽命於倭賊,然則此舉非議和也,直納款耳,不但誤國而且賣國。中外臣民,無不切齒痛恨,欲食李鴻章之肉。而又謂和議出自皇太后意旨,太監李蓮英實左右之,此等市井之談,臣未敢深信。何者?皇太后既歸政皇上矣,若猶遇事牽制,將何以上對祖宗,下對天下臣民?至李蓮英是何人斯?敢干預政事乎?如果屬實,律以祖宗法制,李蓮英豈複可容?惟是朝廷被李鴻章恫喝,未及詳審利害,而樞臣中或系李鴻章私黨,甘心左袒,或恐李鴻章反叛,姑事調停。 初不知李鴻章有不臣之心,非不敢反,實不能反。彼之淮軍將領,皆貪利小人,無大伎倆,其士卒橫被克扣,則皆離心離德,曹克忠天津新募之卒,制服李鴻章有餘,此其不能反之實在情形,若能反則早反耳。既不能反,而猶事挾制朝廷,抗違諭旨,彼其心目中,不復知有我皇上,並不知有皇太后,而乃敢以霧氣之說戲侮之也。臣實恥之,臣實痛之!惟冀皇上赫然震怒,明正李鴻章跋扈之罪,佈告天下,如是而將士有不奮興,倭賊有不破滅,即請斬臣以正妄言之罪。祖宗監臨,臣實不懼。用是披肝膽,冒斧鑕,痛哭直陳,不勝迫切待命之至!謹奏。 *** 奏上,有旨「安維峻呈進封奏,肆口妄言,著即革職,發往軍台效力!」 是日恭親王適請假。次日入朝,始知這事,斥同僚道:「這等奏摺,不值一噱,付諸字麓內,便好了事。諸公欲令豎子成名麼?」 【恭親王尚是有識。】 正議論間,朝旨又下,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速赴日本議和。恭王即飭軍機處辦事人員,電達天津。李鴻章接著此旨,明知戰敗求和,還有什麼光采?但事已如此,欲救眉急,不得不硬著頭皮,指日前往。方就道時,先電商各國駐華公使,請為臂助。俄使喀希尼,慨然答覆,願保全中國疆土,代拒日本。【言太甘者心必苦。】 李鴻章始航行而東,到日本山陽道海口,地名馬關,日本已遣專使伊藤博文,及陸奧宗光,在馬關守候。鴻章在途中,屢接中國警耗,日本北據營口,南占澎湖,心中正焦灼,見了伊藤、陸奧兩人,寒暄已畢,便請停戰。伊藤、陸奧不允,必欲先訂和約,方許停戰,經鴻章再三磋商,才提出停戰條件。 看官!你道條件是什麼要約?他說要山海關、大沽口及天津三處,作了抵押品。這三處乃是京畿要口,押與日本,簡直是引狼入室,叫這位李欽差如何答應?沒奈何把停戰問題,暫時擱起,先把和款商量起來。伊藤、陸奧煞是厲害,要索各款,統是不堪忍受。鴻章與他辯論,他卻絕不理會,反將冷語諧詞,調侃鴻章。鴻章此時,既不敢反唇相譏,又不便屈意俯就,只得熬了一肚子氣悶,拿出遷延手段,敷衍他們。今朝說,明朝再議,明朝說,後日再議。【未免有情,誰能遣此?】 一日,自會所返寓,鴻章因連日會議,毫無效果,坐在馬車中,正自忐忑不定,突聽得槍聲一發,忙從左邊一顧,不防劈面來了一顆彈子,正中左顴。鴻章忍著痛,急呼日本警察,日警過來,見鴻章顴血直噴,忙去捉拿刺客。鴻章也不及問刺客情狀,匆匆回寓。 病了好幾日,警聞直達歐美,各國新聞紙,爭說日人無理,大有攘臂直前,代鳴不平的意見。日本始自知理屈,遣使謝罪,並飭日醫替他調治。伊藤、陸奧亦至李寓道歉,隨允轉圜和議。鴻章即要約停戰,伊藤、陸奧亦即照允。【日本刺客,恰是清國功臣。】嗣後申定和議,伊藤、陸奧終究不肯多讓,李鴻章無可如何,勉依條約十一款。大綱如下: 一 認朝鮮為自主國。 二 償日本兵費二百兆兩。 三 割讓遼東半島,及臺灣澎湖。 四 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 五 中日舊訂之約章,一律廢止,嗣後日貨進口,運往內地,得暫行租棧,免納稅鈔。並於通商各口,得自由製造。 日本全權大使伊藤博文、陸奧宗光,中國全權大使李鴻章,於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簽約。【國恥!】 兩江總督張之洞,憑著書生意見,諫阻和議,內有「賂倭不如賂俄,所失不及一半,就可轉敗為勝,懇請飭總署及出使大臣,急與俄國商定條約,如肯助我攻倭,脅倭盡廢全約。即酌量劃分新疆,或南路數城,或北路數城」等語。【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張之洞讀書有素,難道轉忘此說麼?】這奏雖留中不發,王大臣等多以為是,紛紛主張親俄政策。 俄使喀希尼,居然請政府仗義責言,聯合德法二國,替清廷索還遼東,先用三國聯名公文,直致日本外部,迫他把遼東還清,日皇睦仁,本是全球著名的英主,到手的遼東,哪裡肯歸還中國?免不得直言抗駁。俄德法三國,遂各派艦隊東來,有幾艘寄泊遼海,有幾艘直薄長崎,聲勢洶洶,要與日本決戰。 日本自與中國開釁後,雖連戰連勝,勢如破竹,究竟勞師糜餉,傷亡了若干人,耗費了若干銀子,也弄得財力兩竭。況俄德法統是有名強國,不似中國的空虛,大丈夫能屈能伸,只好暫時抱屈,允還遼東,惟增索贖遼東費一百兆兩。嗣經三國公斷,減至三十兆兩成議。日使林董至北京,與李鴻章訂還遼東半島約,中日戰事,至此才了。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