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蔡東藩 > 明史通俗演義 | 上頁 下頁
第三十一回 二豎監軍黎利煽亂 六師討逆高煦成擒(1)


  卻說仁宗即位,改元洪熙,立命將夏原吉、黃淮、楊溥等,釋出獄中,俱復原官。【應二十九回。】原吉入朝奏對,大旨以賑饑蠲賦,罷西洋取寶船,及雲南交趾各路採辦,仁宗一一依行。未幾以楊榮、金幼孜、楊士奇、黃淮等,皆東宮舊臣,忠實可恃,遂進榮為太常卿,幼孜為戶部侍郎,兼文淵閣大學士,士奇為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黃淮為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學士,楊溥為翰林學士。既而榮與士奇,統擢為尚書,內閣職務,自是漸重了。

  先是仁宗少時,太祖未崩,嘗命他分閱章奏。仁宗留意考察,凡關係軍民利病,必先呈上覽,至文字稍有錯誤,並未表出。太祖指示道:「兒閱章奏,奈何不核及文字?」

  仁宗答道:「偶有筆誤,不足瀆天聽,所以未曾表明。」

  太祖點首不答。嗣複問及堯、湯時候,水旱連年,百姓如何生活?仁宗答以堯、湯仁政,惠及民生,因此水旱無憂。太祖大喜道:「好孫兒!有君人度量了。」

  【所謂少成若天性。】

  嗣為皇太子,屢被高煦、高燧等讒構,終以誠敬孝謹,得免禍難。及即位,任用三楊,修明庶政,與民休息,儼然有承平景象。仁宗嘗在池亭納涼,吟成五律一首道:

  「夏日多炎熱,臨池憩午涼。
  雨滋槐葉翠,風過藕花香。
  舞燕來青瑣,流鶯出建章。
  援琴彈雅操,民物樂時康。」

  【引入此詩,注重結末二語。後人讀到此詩,每想仁宗風儀,幾似虞舜鼓琴,薰風解慍,不愧為守文令主。】

  又嘗在思善門外,建弘文館,與儒臣講論經史,終日不倦。夏日遍賜水果諸鮮,冬日遍賜貂狐等物。每語諸臣道:「朕與諸卿講論,覺得津津有味,若一入後宮,對著內侍宮人,便覺索然,未知卿等厭棄朕否?」

  諸臣聞命,頓首稱頌,自不必說。皇后張氏,為彭城伯張麒女,冊妃時,謹修婦道,成祖嘗謂幸得佳婦,仁宗得保全儲位,也虧著賢後從中調停,所以仁宗敬愛有加,宮闈中雖有妃嬪,沒甚寵倖。除張後外,只譚妃一人,善承意旨,得蒙恩遇罷了,為殉主伏筆。這且慢表。

  且說安南平定,曾設交趾布政司,留英國公張輔鎮守,未幾即召輔還京,從征漠北,別命豐城侯李彬繼統軍事,尚書黃福綜理民政。福有威惠,頗得交人畏服。惟李彬麾下,曾有太監馬騏任職監軍,騏按定交趾貢物,每歲需扇萬柄,翠羽萬襲,正供以外,還要多方勒索。交民痛苦得很,互相怨恨,遂互相煽動,因複闖出一個渠魁,擾亂安南。都是小人壞事。

  這渠魁叫作何名?便是俄樂縣土官黎利。

  黎利初從陳季擴,充金吾將軍,季擴就擒,利歸降明軍,令為巡檢。至馬騏肆虐,他即乘機驅脅,挾眾作亂,自稱平定王,用弟黎石為相國,段莽為都督,聚党范柳、範宴等,四出剽掠。參政侯保、馮貴,率軍往討,被他圍住,力戰身亡。明廷聞警,遣榮昌伯陳智為左參將,助李彬出剿,轉戰有年,才得削平亂党,惟黎利逃匿老撾,屢捕未獲。嗣李彬應召還京,由陳智代任,監軍亦另易中官,名叫山壽。去了一個,又來一個。這山壽貪財好貨,與馬騏相似。黎利乘間納賄,潛自老撾遁還寧化州,詐言乞降。山壽得了賄賂,遂替他奏請朝廷,求赦黎利。適成祖崩逝,仁宗踐位,壽入朝慶賀,且言利已願降,若遣使往諭,定然來歸。仁宗躊躇良久,方道:「蠻人多詐,不便深信。」

  山壽叩頭道:「如利不來,臣當萬死。」

  【利令智昏。】

  仁宗複道:「黃福有無異議?」

  山壽又奏道:「福居交趾,已十八年,從前馬騏密奏先帝,謂有異志,臣不敢仍如騏言。但久居異域,與民同利,今交趾知有黃福,不知有朝廷,恐亦非懷柔本旨呢。」

  【善於進讒,比馬騏還要陰險。】

  仁宗默然無語。俟山壽退出,即下旨召黃福還京,已為邪言所惑。飭兵部尚書陳洽,代掌交趾布按司事。福在交趾,編戶籍,定賦稅,興學校,置官司,屢召父老宣諭德意。中官馬騏,怙恩虐民,福輒遇事裁抑,騏懷恨在心,所以誣奏。成祖擱過不提,至山壽入讒,仁宗馳諭召歸,福奉命即行,交人扶老攜幼,相率走送,甚至挽轅號泣,不忍言別。福好言婉諭,只托稱後會有期,才得離了安南,徑還京師。

  黎利聞黃福召還,謀變益急,遂糾眾攻茶龍州。交趾都司方政,領兵往援,與戰不利。指揮伍雲陣歿,守將琴彭亦戰死。利陷入茶龍,轉寇諒山,殺死守吏易先,硬把諒山占去。榮昌伯陳智,懦弱無能,又與都司方政,不相輯睦,遂沒法定亂,只好飛使馳奏,候旨定奪。【全然不智,如何名智?】仁宗方信山壽言,遣壽齎敕往諭,授黎利為清化知府。及接陳智奏報,還道是山壽有材,足以撫寇,即飛飭陳智按兵以待,候山壽到了交趾,協議以聞。於是陳智推諉上命,一任黎利猖獗,勒兵不發。尚書陳洽,見陳智遷延釀亂,甚是懊惱,即奏稱賊首黎利,名雖求降,實是攜貳,招聚逆黨,日益滋蔓,乞飭統帥陳智,早滅此賊,綏靖邊疆云云。仁宗乃複授陳智為征夷將軍,出討黎利。智尚在徘徊,至山壽入境,又一意主撫,賊勢從此益張了。

  且說仁宗既冊定皇后,隨立子瞻基為皇太子,余子瞻埈、瞻墉、瞻墡、瞻堈、瞻墺、瞻塏、瞻垍、瞻埏皆封王,命太子居守南京,意欲仍還南都,詔令北京都司,複稱行在。一面宥建文諸臣,放還永樂時坐戍家屬,並複魏國公徐欽原爵。欽系輝祖子,輝祖忤成祖意,奪爵歸第。應二十七回。未幾,輝祖病歿,子欽複得襲封。永樂十九年,欽入朝,不辭徑去,成祖怒欽無禮,削職為民,至是乃給還故爵。且屢命法司慎刑,諭楊士奇、楊榮、金幼孜三人,審決先朝重囚,必往同讞,遇有冤抑,不惜平反云云。他如免租施賑,亦時有所聞。

  不意洪熙元年五月中,二豎為災,帝躬不豫,才越兩日,病竟垂危。忙飭中官海壽,馳召皇太子瞻基。海壽甫抵南京,仁宗先已歸天。太子即日就道,自南而北,謠傳漢王高煦,謀在途中設伏,邀擊太子,左右請整兵為衛,或言應從間道北行。太子道:「君父在上,何人敢妄行?」當下馳驛入都。至良鄉,太監楊瑛,偕尚書夏原吉、呂震,捧遺詔來迎,傳位皇太子。太子受詔,入哭盡哀,越十日即皇帝位,追尊皇考為昭皇帝,廟號仁宗,皇后張氏為太后,又以譚妃投繯殉主,追贈為昭容恭禧順妃。【得未曾有。】

  統計仁宗在位,僅越一年,享年四十有八。

  太子瞻基即位,改元宣德,史稱他為宣宗。小子亦沿例稱呼。宣宗立後胡氏,系錦衣衛百戶胡榮女,並冊孫氏為貴妃。並舉貴妃,為後文廢後張本。召翰林學士楊溥入內閣,與楊士奇等同參機務。命大理寺卿胡槩,參政葉春,巡撫南畿。自是遇有災亂,輒遣大臣巡撫,後來置為定員,三司職權,乃日漸從輕了,明初外省官制,置布政、按察、都指揮三司,分掌政、刑、兵三事。及巡撫設而三司失權。這卻不必細說。

  惟漢王高煦,自徙居樂安後,仍然不法,聞仁宗猝崩,召還太子,本欲發兵邀擊,因迫於時日,不及舉行。宣宗即位,恰奏陳利國安民四事,宣宗如奏施行。及改元初日,煦複遣人獻元宵燈,侍臣入啟宣宗道:「漢府來使,多是窺探上意,心存叵測。前時漢王子瞻圻,留居北京,每將朝廷情事,潛報漢王,平均一晝夜間,多至六七次,先帝防他漏泄,徙至鳳陽守陵。此次陛下登基,漢王又藉口奏獻,使人常至,詭情如見,不可不防。」

  【仁宗徙瞻圻事,就此帶出,以省筆墨。】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