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蔡東藩 > 明史通俗演義 | 上頁 下頁
第二十三回 折大旗南軍失律 脫重圍北走還都(2)


  燕王大喜。【也入彀中,若非命不該絕,必死鐵板之下。】好言撫慰,令他回城。次日下令退軍,只率勁騎數人,跨馬張蓋,渡過吊橋,直達城下。城門果已大開,門內有無數兵民伏著,高呼千歲。燕王揚揚得意,徐行而入,方至門首,驀聽得踢踏一聲,連忙上視,不瞧猶可,瞧了一眼,那城上竟放下一塊鐵板,差不多有數千斤,虧得眼明手快,勒馬倒退,未及數尺,板已壓下,正中馬首,碎成齏粉。為燕王捏一把汗。燕王驚墮馬下,旁有騎士扶起,另進一馬,縱轡馳去。橋下本設有伏兵,見燕王將要過橋,出水來拆橋板,偏偏橋築甚堅,一時不能遽毀,竟被燕王越橋逸去。【真是天意。】鐵鉉忙出城來追,已是不及。至回城後,歎息不已。

  越宿聞炮聲震天,燕軍又到,鉉忙督兵登陴,那炮石煞是厲害,彈著城牆,多成窟窿。燕軍且擊且攻,聲勢張甚,鉉恐城被擊破,又想了一計,懸出了一方神牌,上書「太祖高皇帝之靈」七字,【想入非非。】字樣甚大,射入燕王目中,自覺難以為情,停止炮擊。守兵得運土補隙,城複堅固。鉉複密約盛庸,內外夾攻,擊敗燕眾。燕王憤急得很,左思右想,一時無從得計。僧道衍進諫道:「頓兵堅城,師老且殆,不如暫歸北平,容圖後舉。」

  燕王乃撤圍北去。鉉及盛庸等出兵追敵,直至德州,城內燕軍,聞燕王北還,亦無心固守,棄城遁去,德州遂複。庸、鉉拜表奏捷,有旨封庸為曆城侯,擢鉉為兵部尚書,尋複詔庸總兵北伐,拜平燕將軍。副將軍吳傑進軍定州,都督吳凱進軍滄州,遙為犄角,合圖北平。

  這消息傳達燕王,燕王不以為意。恰下令出擊遼東。【又搗鬼了。】諸將士各有異言,兵至通州,張玉、朱能入稟道:「大敵當前,正應抵禦,乃出師遼東,舍近圖遠,竊為不解。」

  燕王聞言,屏退左右,又與兩人密語道:「如此如此。」

  兩人方頓首稱善,遂倍道趨天津,過直沽,下令將士,循河而南。將士複驚詫起來,燕王道:「爾等道我欲東反南,走錯路頭麼?我夜見白氣二道,東北至西南,占得南征大利,所以改道南行。」

  【還要搗鬼。】

  將士方才無言。燕王更引軍疾趨,一晝夜行三百里,遇著南軍偵騎,盡行殺斃。走到天明,已抵滄州城下。滄州鎮帥吳凱,探得燕軍出擊遼東,毫不設備,只遣兵四出伐木,修築城牆,不意燕兵猝至,亟督兵分守城堞,眾皆股栗,不及穿甲,燕將張玉,遽率壯士登城東北隅,肉薄齊飛,仍不少卻。吳凱料不能守,忙與都督程暹,都指揮俞琪、趙滸、胡原等,開城出走。行了裡許,突遇著燕將譚淵,帶著健卒,截住去路。吳凱等心忙意亂,勉強抵敵,可奈手下統已潰散,被燕軍左擒右斫,傷斃了萬餘人。還有兵士三千名,見不是路,都下馬降敵,剩得吳凱、程暹等數員將官,如何抵擋,也只得束手就縛。誰知那譚淵兇險得很,佯收降卒,密令軍士掘下坑塹,至夜間盡驅降卒入坑,活活埋死,只把那吳凱、程暹等,械送燕王。

  燕王見功成計遂,【一語道破,舉上文各種疑團,均已了明。】很是喜慰,命將所有俘虜,所得輜重,悉數解運直沽舟中,送達北平。自率眾循河而南,複抵德州。盛庸堅壁不出,燕王攻城不下,引兵掠臨清、大名,越汶上,至濟寧。盛庸遂大合鐵鉉、平安各軍,出屯東昌,殺牛犒將士,誓師厲眾,背城列陣,並排著火器毒弩,專待燕軍到來。燕軍仗著屢勝的威風,飛行而至,一見南軍,即鼓噪殺入,怎禁得火器迭發,繼以毒弩,不是糜爛,就是慘斃。燕王見前隊將士,多半受傷,憤懣的了不得,竟親率精騎,冒著險來沖南軍。

  盛庸見燕王親至,恰故意分開兩翼,一任燕王殺入,待燕王沖入中堅,複糾兵包圍,繞至數匝。燕王才知中計,慌忙奪路,左馳右突,好似銅牆鐵壁一般,無從得脫。燕將朱能、周長等,望見燕王被困,急率番騎馳救,突入圍中,奮力死鬥,才殺開一條血路,護翼燕王出圍。張玉還道燕王未脫,拚命殺入,突被南軍一陣亂箭,射斃馬下。看官覽到此處,幾疑南軍能射死張玉,獨不能射中燕王,難道燕王有避箭訣,所以南軍不敢放箭,聽他逃去麼?【我亦要問。】這個原因,試回閱前敘建文帝的命令,便可曉得。建文帝曾飭臨陣諸將,毋使朕負殺叔父名,【應二十一回。】因此諸將不敢加矢燕王,只想燕王窘迫自縛,投降軍前,哪知燕王有帝王相,憑你如何設計,他總遇著救星,化凶為吉,所以全軍雖敗,恰令各將前奔,自己獨匹馬單刀,且戰且退。南軍紛紛追逼,又被他彎弓搭箭,射斃數人。等到南軍齊上,卻又來了高煦、華聚等,一陣擊退南軍,揚長而去。

  燕王奔還北平,檢閱將士,喪失二三萬,複聞大將張玉戰歿,不禁慟哭道:「兵敗不足慮,獨喪我良輔,實可痛恨。」

  諸將聞言,亦涕下不已。

  燕王經此次大創,意欲少休,獨道衍進言道:「臣前謂師行必克,但費兩日,兩日就是東昌的昌字,今東昌遭敗,已成過去,此後必獲全勝。」

  於是燕王複搜卒補乘,俟至來年再舉,暫且按下。

  且說建文帝聞東昌大捷,歡慰非常,一面祭告太廟,一面開複齊泰、黃子澄原官,就是召還京師的李景隆,也赦罪勿問。【有罪勿誅,如何振飭軍紀?】御史大夫練子甯,宗人府經歷宋征,禦史葉希賢,並奏言景隆失律喪師,且懷貳心,須亟正刑典,然後可謝宗社,勵將士。黃子澄亦上書請誅。【是你舉薦包庇,何不自請坐罪?】各奏上去,只留中不發,是時已是建文三年,建文帝方大祀圜丘,行慶賀禮,忽報燕王棣又出師北平,由保定南下了。帝乃命盛庸各軍嚴行堵禦,正是:

  捷書上達方相賀,敵騎重來又啟爭。

  欲知兩軍決戰情形,且至下回再表。

  *==*==*

  本回敘南北戰事,一誤于李景隆,再誤于盛庸,白溝河之戰,燕王矢盡劍折,逸走登堤,景隆不麾軍追擒,使燕王得遇救殺回,轉致敗潰,是景隆之咎,固無可辭。若盛庸固明明奏捷東昌矣,烏得而言其誤乎?曰,既誘燕王入圍,何不仍用火器強弩,對待燕王。乃任其得救而逸,非誤而何?或謂建文有詔,不殺叔父,盛庸不敢違命,以至於此。曰: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苟利於國,專之可也。使乘此得殺燕王,則燕軍瓦解,大功告成,何至有再出之患乎?由斯以觀,則李景隆固有誤國之罪,盛庸亦不得謂非誤國也。故吾謂盛庸之罪,不亞于李景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