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曹植 > 曹植詩集 | 上頁 下頁 |
送應氏二首 |
|
其一 步登北邙阪,遙望洛陽山。 洛陽何寂寞,宮室盡燒焚。 垣牆皆頓擗,荊棘上參天。 不見舊耆老,但睹新少年。 側足無行徑,荒疇不復田。 遊子久不歸,不識陌與阡。 中野何蕭條,千里無人煙。 念我平生居,氣結不能言。 其二 清時難屢得,嘉會不可常。 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 願得展嬿婉,我友之朔方。 親昵並集送,置酒此河陽。 中饋豈獨薄,賓飲不盡觴。 愛至望苦深,豈不愧中腸。 山川阻且遠,別促會日長。 願為比翼鳥,施翮起高翔。 【注釋】 ⑴北邙:山名,在洛陽東北。阪(bǎn),同「阪」,山坡。 ⑵宮室句: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挾漢獻帝遷都長安,把洛陽的宗廟宮室全部焚毀。 ⑶頓:塌壞。擗(pǐ「匹」音):分裂。 ⑷參天,上高至天。荊棘參天,形容十分荒涼。 ⑸耆(qí):六十歲以上的人。耆老,猶言德高之老年人。 ⑹疇:田畝。田:動詞,耕種。 ⑺念我句:這句是代久不歸的遊子(即應氏)設詞,應氏曾居家於洛陽。平常居,一作「平生親」。 ⑻清時:太平之時,黃河變清,叫清時。 ②嘉會:歡會。 ⑼終極:窮盡。 ⑽嬿婉:歡樂。 ⑾我友:指應氏。之:去,往。朔方:北方,指鄴之冀州。 ⑿親昵:朋友。河陽:孟津渡,在河南省孟縣南。 ⒀中饋:酒食。這句說:難道是預備的酒食不夠嗎?是因為在此離別之際,飲一千杯酒都還覺得不夠罷了。 ⒁愛至句:猶言朋友之間情誼越深,離別時的悲苦就越深。 ⒂別促句:離別的時間過得很快,再見面卻遙遙無期。 ⒃翮(hé):鳥翎的莖,代指鳥的翅膀。施翮:展翅。 【創作背景】 這組詩作于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植時年二十歲。應氏指應瑒、應璩兄弟,東漢應劭的侄子。應瑒為「建安七子」之一。二人並為曹植的好友。 東漢末年,宦官外戚相繼把持朝政,皇帝其實是傀儡。地方軍閥勢力在鎮壓黃巾起義中逐漸形成並強大起來。董卓就是這樣一個軍閥。當時他任並州牧,駐兵河東,中平元年(189年)漢靈帝死後,大將軍何進的袁紹等人密召董卓帶兵進京(洛陽),以威脅太后、翦除宦官。董卓的兵馬尚未到達,何進因密謀洩露被害而死,宦官段圭等挾持少帝和陳留王出京。董卓聞訊趕至,在北邙山劫住少帝和陳留王,於是進兵洛陽,控制了中央政權。之後,董卓廢少帝為弘農王,立陳留王為帝,即漢獻帝。在初平元年(190年)的春天,關東州郡結成聯盟,推袁紹為盟主,起兵討伐董卓。董卓於是預備遷都長安,以避關東諸軍。他派兵將洛陽城中富戶拘捕,羅織罪名後殺死,將其財產掠奪。在殺死反對他遷走的伍瓊等人後,派兵強迫洛陽城中居民遷移後,隨即焚燒洛陽城,遷都長安,自已帶兵屯留于畢圭苑。從此,就釀成了漢末長期的軍閥混戰。 建安十六年七月,曹植隨其父曹操西征馬超,途經洛陽,在洛陽他見到了當時頗負詩名的應氏兄弟,而應氏兄弟旋將有北方之行,親交故舊為他們設宴餞行。即將分別之時,曹植頗為戀戀不捨,因作詩送別。《文選》中劉良在這兩首詩的題目下注曰:「送應璩、應瑒兄弟。時董卓遷獻帝於西京,洛陽被焚燒,故多言荒蕪之事。」其實,曹植作此詩時離董卓作亂已曆二十餘年,因為不斷的軍閥混戰,洛陽根本不得恢復,故而更見荒涼。昔日繁華的京都已經殘破不堪,面對荒涼蕭條景色,又想到馬上要與友人各奔一方。於是他寫下了《送應氏二首》。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