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白居易 > 白居易序記 | 上頁 下頁
沃洲山禪院記


  沃洲山在剡縣南三十裡,禪院在沃洲山之陽,天姥岑之陰。南對天臺,而華頂、赤城列焉;北對四明,而金庭、石鼓介焉;西北有支遁嶺,而養馬坡、放鶴峰次焉;東南有石橋溪,溪出天臺石橋,因名焉。其餘卑岩小泉,如子孫之從父祖者,不可勝數。東南山水,越為首,剡為面,沃洲、天姥為眉目。夫有非常之境,然後有非常之人棲焉。

  晉宋以來,因山洞開,厥初有羅漢僧西天竺人白道猷居焉,次有高僧竺法潛、支道林居焉,次又有幹、興、淵、支、遁、開、威、蘊、崇、實、光、識、裴、藏、濟、度、逞、印凡十八僧居焉,高士名人有戴逵、王洽、劉恢、許元度、殷融、郗超、孫綽、桓彥表、王敬仁、何次道、王文度、謝長霞、袁彥伯、王蒙、衛玠、謝萬石、蔡叔子、王羲之凡十八人,或遊焉,或止焉。故道猷詩雲:「連峰數千里,修林帶平津。茅茨隱不見,雞鳴知有人。」謝靈運詩雲:「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高高入雲霓,還期安可尋。」蓋人與山相得于一時也。自齊至唐,茲山浸荒,靈境寂寥,罕有人遊。故詞人朱放詩雲:「月在沃洲山上,人歸剡縣江邊。」劉長卿詩雲:「何人住沃洲。」此皆愛而不到者也。

  太和二年春,有頭陀僧白寂然來遊茲山,見道猷、支、竺遺跡,泉石盡在,依依然如歸故鄉,戀不能去。時浙東廉使元相國聞之,始為蔔築,次廉使陸中丞知之,助其繕完。三年而禪院成,五年而佛事立。正殿若干間,齋堂若干間。僧舍若干間,夏臘之僧,歲不下八九十,安居遊觀之外,日與寂然討論心要,振起禪風,白黑之徒,附而化者甚眾。嗟乎!支、竺歿而佛聲寢,靈山廢而法不作,後數百歲而寂然繼之,豈非時有待而化有緣耶?六年夏,寂然遣門徒僧常贄自剡抵洛,持書與圖,詣從叔樂天乞為禪院記雲。

  昔道猷肇開茲山,後寂然嗣興茲山,今日樂天又垂文茲山,異乎哉沃洲山,與白氏其世有緣乎?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