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元史 | 上頁 下頁
百官志(22)


  行中書省,凡十一,秩從一品,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與都省為表裡。國初,有征伐之役,分任軍民之事,皆稱行省,未有定制。中統、至元間,始分立行中書省,因事設官,官不必備,皆以省官出領其事。其丞相,皆以宰執行某處省事系銜。其後嫌於外重,改為某處行中書省。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至元二十四年,改行尚書省,尋複如舊。至大二年,又改行尚書省,二年複如舊。每省丞相一員,從一品;平章二員,從一品;右丞一員,左丞一員,正二品;參知政事二員,從二品,甘肅、嶺北二省各減一員;郎中二員,從五品;員外郎二員,從六品;都事二員,從七品;掾史、蒙古必闍赤、回回令史、通事、知印、宣使,各省設員有差。舊制參政之下,有僉省、有同僉之屬,後罷不置。丞相或置或不置,尤慎於擇人,故往往缺焉。

  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至元五年,罷隨路奧魯官,詔參政阿裡僉行省事,于河南等路立省。二十八年,以河南、江北系要衝之地,又新入版圖,宜於汴梁立省以控治之,遂署其地,統有河南十二路、七府。

  江浙等處行中書省。至元十三年,初置江淮行省,治揚州。二十一年,以地理民事非便,遷於杭州。二十二年,割江北諸郡隸河南,改曰江浙行省,統有三十路、一府。

  江西等處行中書省,至元十四年置。十五年,併入福建行省。十七年,仍置省于龍興府,而福建自為行省,治泉州。二十二年,以福建行省併入江西。二十三年,又以福建省併入江浙。本省統有十八路。

  湖廣等處行中書省。至元十一年,右丞相伯顏伐宋,行中書省事於襄陽,尋以別將分省鄂州,為荊湖等路行中書省。十三年,取潭州,即署省治之。十八年,複徙置鄂州,統有三十路、三府。

  陝西等處行中書省。中統元年,以商挺領秦蜀五路四川行省事。三年,改立陝西四川行中書省,治京兆。至元三年,移治利州。十七年,複還京兆。十八年,分省四川,尋改立四川宣慰司。二十一年,仍合為陝西四川行省。二十三年,四川立行樞密院。本省所轄之地,惟陝西四路、五府。

  四川等處行中書省。國初,其地總於陝西。至元十八年,以陝西行中書分省四川。二十三年,始置四川行省,署成都,統有九路、五府。

  遼陽等處行中書省,至元二十四年置,治遼陽路,統有七路、一府。

  甘肅等處行中書省。中統二年,立行省于中興。至元十年,罷之。十八年複立,二十二年複罷,改立宣慰司。二十三年,徙置中興省于甘州,立甘肅行省。三十一年,分省按治寧夏,尋並歸之。本省治甘州路,統有七路、二州。

  嶺北等處行中書省。國初,太祖定都于哈剌和林河之西,因名其城曰和林,立元昌路。中統元年,世祖遷都中興,始置宣慰司都元帥府。大德十一年,改立和林等處行中書省,右丞相、左丞相各一員。至大四年,省右丞相。皇慶元年,改嶺北等處行中書省,設官如上,治和甯路,統有北邊等處。

  雲南等處行中書省,即古南詔之地。初,世祖征取以為郡縣,嘗封建宗王鎮撫其軍民。至元十一年,始置行省,治中慶路,統有三十七路、五府。

  征東等處行中書省。至元二十年,以征日本國,命高麗王置省,典軍興之務,師還而罷。大德三年,複立行省,以中國之法治之。既而王言其非便,詔罷行省,從其國俗。至治元年複置,以高麗王兼領丞相,得自奏選屬官,治瀋陽,統有二府、一司、五道。

  各省屬官:

  檢校所,檢校一員,從七品;書吏二人。

  照磨所,照磨一員,正八品。

  架閣庫,管勾一員,正八品。

  理問所,理問二員,正四品;副理問二員,從五品;知事一員,提控案牘一員。

  都鎮撫司,都鎮撫一員,副都鎮撫一員。

  宣慰司,掌軍民之務,分道以總郡縣,行省有政令則布於下,郡縣有請則為達於省。有邊陲軍旅之事,則兼都元帥府,其次則止為元帥府。其在遠服,又有招討、安撫、宣撫等使,品秩員數,各有差等。

  宣慰使司,秩從二品。每司宣慰使三員,從二品;同知一員,從三品;副使一員,正四品;經歷一員,從六品;都事一員,從七品;照磨兼架閣管勾一員,正九品。凡六道:山東東西道,(益都路置。)河東山西道,(大同路置。)淮東道,(揚州置。)浙東道,(慶元路置。)荊湖北道,(中興路置。)湖南道。(天臨路置。)

  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秩從二品,使三員,同知二員,副使二員,經歷二員,知事二員,照磨兼架閣管勾一員。

  廣東道,(廣州置。)大理金齒等處,蒙慶等處。

  ——右二府,設官如上。唯蒙慶一府,使二員,同知、副使各一員,經歷、都事亦減一員。

  廣西兩江道,(靜江路置。)海北海南道,福建道,八番順元等處,察罕腦兒等。

  ——右五府,宣慰使都元帥三員,副都元帥、僉都元帥事各二員,餘同上。

  宣慰使兼管軍萬戶府,每府宣慰使三員,同知、副使各一員,經歷一員,都事二員,照磨兼管勾一員。

  曲靖等路,羅羅斯,臨安廣西道元江等處。

  都元帥府,都元帥二員,副元帥二員,經歷、知事各一員。

  北庭、(隸土番宣慰司。)曲先塔林,(都元帥三員。)蒙古軍,征東。(二府,都元帥各一員,副一員。)

  元帥府,秩正三品,達魯花赤一員,元帥一員,經歷、知事各一員。

  李店文州,帖城河裡洋脫,朵甘思,常陽,岷州,積石州,洮州路,脫思馬路,十八族。

  ——右九府,唯李店文州增置同知、副元帥各一員;其餘八府,隸土蕃宣慰司,設官並同。

  宣撫司,秩正三品,每司達魯花赤一員,宣撫一員,同知、副使各二員,僉事一員,計議、經歷、知事各一員,提控案牘架閣一員。損益不同者,各附見於後。

  廣南西道,(不置副使、僉事。)麗江路,(以上隸雲南省。)順元等處,播州,思州,(以上隸湖廣省。)斜南等處。(隸四川行省,不置僉事、計議。)

  安撫司,秩正三品。每司達魯花赤一員,安撫使一員,同知、副使、僉事各一員,經歷、知事各一員。損益不同者,各附見於後。

  師壁洞,(不置達魯花赤。)永順等處,散毛洞,(以上隸四川省。)羅番遏蠻軍,(不置達魯花赤。)程番武盛軍,金石番太平軍,臥龍番南寧州,小龍番靜蠻軍,(不置同知、副使。)大龍番應天府,洪番永盛軍,方番河中府,蘆番靜海軍,(不置知事。)新添葛蠻。(以上隸湖廣省。)

  招討司,秩正三品,達魯花赤一員,招討使一員,經歷一員。

  土番,剌馬剛等處,天全,倴)不思,沿邊溪洞,(以下各置副使一員,無達魯花赤。)唆尼,諸番,征沔,長河西裡管軍,簷裡管軍,脫思馬田地。

  諸路萬戶府:

  上萬戶府,管軍七千之上。達魯花赤一員,萬戶一員,俱正三品,虎符;副萬戶一員,從三品,虎符。

  中萬戶府,管軍五千之上。達魯花赤一員,萬戶一員,俱從三品,虎符;副萬戶一員,正四品,金牌。

  下萬戶府,管軍三千之上。達魯花赤一員,萬戶一員,俱從三品,虎符;副萬戶一員,從四品,金牌。其官皆世襲,有功則升之。每府設經歷一員,從七品;知事一員,從八品;提控案牘一員。

  鎮撫司,鎮撫二員,蒙古、漢人參用。上萬戶府正五品,中萬戶府從五品,俱金牌;下萬戶府正六品,銀牌。

  上千戶所,管軍七百之上。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俱從四品,金牌;副千戶一員,正五品,金牌。

  中千戶所,管軍五百之上。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俱正五品,金牌;副千戶一員,從五品,金牌。

  下千戶所,管軍三百之上。達魯花赤一員,千戶一員,俱從五品,金牌;副千戶一員,正六品,銀牌。

  彈壓二員,蒙古、漢人參用。上千戶所從八品,中下二所正九從九品內銓注。

  上百戶所,百戶二員,蒙古一員,漢人一員,俱從六品,銀牌。

  下百戶所,百戶一員,從七品,銀牌。

  儒學提舉司,秩從五品。各處行省所署之地,皆置一司,統諸路、府、州、縣學校祭祀教養錢糧之事,及考校呈進著述文字。每司提舉一員,從五品;副提舉一員,從七品;吏目一人,司吏二人。

  蒙古提舉學校官,秩從五品。提舉一員,從五品;同提舉一員,從七品。至元十八年置。惟江浙、湖廣、江西三省有之,餘省不置。

  官醫提舉司,秩從六品,提舉一員,同提舉一員,副提舉一員,掌醫戶差役詞訟。至元二十五年置。河南、江浙、江西、湖廣、陝西五省各立一司,餘省並無。

  兩淮都轉運鹽使司,秩正三品。國初,兩淮內附,以提舉馬裡范章專掌鹽課之事。至元十四年,始置司於揚州。使二員,正三品;同知二員,正四品;副使一員,正五品;運判二員,正六品;經歷一員,從七品;知事一員,從八品;照磨一員,從九品。三十年,悉罷所轄鹽司,以其屬置場官。大德四年,複置批驗所於真州、採石等處。

  鹽場二十九所,每場司令一員,從七品;司丞一員,從八品;管勾一員,從九品。辦鹽各有差。

  呂四場,餘東場,餘中場,餘西場,西亭場,金沙場,石塂)場,掘港場,豐利場,馬塘場,拼茶場,角斜場,富安場,安豐場,梁垛場,東台場,河垛場,丁溪場,小海場,草堰場,白駒場,劉莊場,五祐場,新興場,廟灣場,莞瀆場,板浦場,臨洪場,徐瀆浦場。

  批驗所,每所提領一員,正七品;大使一員,正八品;副使一員,正九品。掌批驗鹽引。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