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元史 | 上頁 下頁
禦河


  禦河,自大名路魏縣界經元城縣泉源鄉於村度,南北約十裡,東北流至包家渡,下接館陶縣界三口。禦河上從交河縣,下入清池縣界。又永濟河在清池縣西三十裡,自南皮縣來,入清州,今呼為禦河也。

  至元三年七月六日,都水監言:「運河二千餘裡,漕公私物貨,為利甚大。自兵興以來,失于修治,清州之南,景州以北,頹闕岸口三十餘處,淤塞河流十五裡。至癸巳年,朝廷役夫四千,修築浚滌,乃複行舟。今又三十餘年,無官主領。滄州地分,水面高於平地,全藉堤堰防護。其園圃之家掘堤作井,深至丈餘,或二丈,引水以溉蔬花。複有瀕河人民就堤取土,漸至闕破,走泄水勢,不惟澀行舟,妨運糧,或致漂民居,沒禾稼。其長蘆以北,索家馬頭之南,水內暗藏樁橛,破舟船,壞糧物。」部議以濱河州縣佐貳之官兼河防事,於各地分巡視,如有闕破,即率眾修治,拔去樁橛,仍禁園圃之家毋穿堤作井,栽樹取土。都省准議。

  七年,省臣言:「禦河水泛武清縣,計疏浚役夫一十,工八十日可畢。」從之。

  至大元年六月二十九日,左翼屯田萬戶府呈:「五月十八日申時,水決會川縣孫家口岸約二十余步,南流灌本管屯田,已移文河間路、武清縣、清州有司,多發丁夫,管領修治。」由是樞密院檄河間路、左翊屯田萬戶府,差軍並工築塞。十月,大名路浚州言:「七月十一日連雨至十七日,清、石二河水溢李家道,東南橫流。詢社長高良輩,稱水源自衛輝路汲縣東北,連本州淇門西舊黑蕩泊,溢流出岸,漫黃河古堤,東北流入本州齊賈泊,複入禦河,漂及門民舍。竊計今歲水勢逆行,及下流漳水漲溢遏絕不能通,以致若此,實非人力可勝。又西關水手佐聚稱,七月十二日卯時,禦河水驟漲三尺,十八日複添四尺,其水逆流,明是下流漲水壅逆,擬差官巡治。」

  延祐三年七月,滄州言:「清池縣民告,往年景州吳橋縣諸處禦河水溢,沖決堤岸,萬戶千奴為恐傷其屯田,差軍築塞舊泄水郎兒口,故水無所泄,浸民廬及已熟田數萬頃,乞遣官疏辟,引水入海。及七月四日,決吳橋縣柳斜口東岸三十余步,千戶移僧又遣軍閉塞郎兒口,水壅不得泄,必致漂蕩張管、許河、孟村三十余村黍穀廬舍,故本州摘官相視,移文約會開闢,不從。」

  四年五月,都水監遣官與河間路官相視元塞郎兒口,東西長二十五步,南北闊二十尺,及堤南高一丈四尺,北高二丈餘,複按視郎兒口下流故河,至滄州約三十餘裡,上下古跡寬闊,及減水故道,名曰盤河。今為開闢郎兒口,增浚故河,決積水,由滄州城北達滹沱河,以入於海。

  泰定元年九月,都水監遣官督丁夫五千八百九十八人,是月二十八日興工,十月二日工畢。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