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元史 | 上頁 下頁 |
湖廣行省(3) |
|
嶺南廣西道肅政廉訪司 靜江路,(上。)唐初為桂州,又改始安郡,又改建陵郡,又置桂管,又升靜江軍。宋仍為靜江軍。元至元十三年,立廣西道宣撫司。十四年,改宣慰司。十五年,為靜江路總管府。元貞元年,並左右兩江宣慰司都元帥府為廣西兩江道宣慰司都元帥府,仍分司邕州。戶二十一萬八百五十二,口一百三十五萬二千六百七十八。領司一、縣十。 錄事司。 縣十 臨桂,(上。倚郭。)興安,(下。)靈川,(下。)理定,(下。)義寧,(下。)修仁,(下。)荔浦,(下。)陽朔,(下。)永福,(下。)古縣。(下。) 南寧路,(下。)唐初為南晉州,又改邕州,又為永寧郡。元至元十三年,立安撫司。十六年,改為邕州路總管府兼左右兩江溪洞鎮撫。泰定元年,改為南寧路。戶一萬五百四十二,口二萬四千五百二十。領司一、縣二。 錄事司。 縣二 宣化,(下。)武緣。(下。) 梧州路,(下。)唐改蒼梧郡,又仍為梧州。宋因之。元至元十四年,置安撫司。十六年,改梧州路總管府。戶五千二百,口一萬九百一十。領縣一: 蒼梧。(下。) 潯州路,(下。)唐改潯江郡,又仍為潯州。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六年,改為總管府。戶九千二百四十八,口三萬八十九。領縣二: 桂平,(下。)平南。(下。) 柳州路,(下。)唐改龍城郡,又改柳州。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六年,改柳州路總管府。戶一萬九千一百四十三,口三萬六百九十四。領縣三: 柳城,(下。倚郭。)馬平,(下。)洛容。(下。) 慶遠南丹溪洞等處軍民安撫司,唐為龍水郡,又改粵州。宋為慶遠府。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六年,改慶遠路總管府。大德元年,中書省臣言:「南丹州安撫司及慶遠路相去為近,所隸戶少,請省之。」遂立慶遠南丹溪洞等處軍民安撫司。戶二萬六千五百三十七,口五萬二百五十三。領縣五: 宜山,(下。)忻城,(下。)天河,(下。)思恩,(下。)河池。(下。) 平樂府,唐以平樂縣置樂州,複改昭州,又為平樂郡,又仍為昭州。宋因之。元改為平樂府。戶七千六十七,口三萬三千八百二十。領縣四: 平樂,(下。倚郭。)恭城,(下。)立山,(下。)龍平。(下。) 郁林州,(下。)唐為南尹州,又改貴州,又為郁林州。宋因之。元至元十四年,仍行州事。戶九千五十三,口五萬一千五百二十八。領縣三: 南流,(下。)興業,(下。)博白。(下。) 容州,(下。)唐改銅州為容州,又改普寧郡,又置管內經略使。宋為寧遠軍。至元十三年,改安撫司。十六年,改容州路總管府。戶二千九百九十九,口七千八百五十四。領縣三: 普寧,(下。)北流,(下。)陸川。(下。) 象州,(下。)唐改為象郡,又改象州。元至元十三年,立安撫司。十五年,改象州路總管府。戶一萬九千五百五十八,口九萬二千一百二十六。領縣三: 陽壽,(下。)來賓,(下。)武仙。(下。) 賓州,(下。)唐以嶺方縣地置南方州,又為賓州,又改安城郡,又改嶺方郡,又仍為賓州。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六年,改下路總管府。戶六千一百四十八,口三萬八千八百七十九。領縣三: 嶺方,(下。倚郭。)上林,(下。)遷江。(下。) 橫州,(下。)唐初為簡州,又改南簡州,又改橫州,又為寧浦郡。元至元十四年,立安撫司。十六年,改總管府。戶四千九十八,口三萬一千四百七十六。領縣二: 寧浦,(下。倚郭。)永淳。(下。) 融州,(下。)唐初為融州,又改融水郡,後仍為融州。宋為清遠軍。元至元十四年,置安撫司。十六年,改融州路總管府。二十二年,改散州。戶二萬一千三百九十三,口三萬九千三百三十四。領縣二: 融水,(下。)懷遠。(下。) 藤州,(下。)唐改感義郡,後仍為藤州。宋徙州治於大江西岸。元至元十三年,仍行州事。戶四千二百九十五,口一萬一千二百一十八。領縣二: 鐔津,(下。)岑溪。(下。) 賀州,(下。)唐改臨賀郡,後仍為賀州。宋因之。元至元十三年,仍行州事。戶八千六百七十六,口三萬九千二百三十五。領縣四: 臨賀,(下。倚郭。)富川,(下。)桂嶺,(下。)懷集,(下。宋屬廣州,至元十五年,以隸本州。) 貴州,(下。)唐改懷澤郡,後仍為貴州。元至元十四年,領郁林縣。大德九年,省縣,止行州事。戶八千八百九十一,口二萬八百一十一。(貴州地接八番,與播州相去二百餘裡,乃湖廣、四川、雲南喉衿之地。大德六年,雲南行省右丞劉深征八百媳婦,至貴州科夫,致宋隆濟等糾合諸蠻為亂,水東、水西、羅鬼諸蠻皆叛,劉深伏誅。) 左江。(左江出源州界,至合江鎮與右江水合為一,流入橫州號郁江。) 思明路,戶四千二百二十九,口一萬八千五百一十。 太平路,戶五千三百一十九,口二萬二千一百八十六。 右江。(右江源出峨利州,與大理大盤水通。大盤在大理之威楚州。) 田州路軍民總管府,戶二千九百九十一,口一萬六千九百一。 來安路軍民總管府。 鎮安路。(以上並闕。)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