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元史 | 上頁 下頁 |
雲南行省(1) |
|
雲南諸路行中書省,為路三十七、府二,屬府三,屬州五十四,屬縣四十七。其餘甸寨軍民等府不在此數。(馬站七十四處,水站四處。) 雲南諸路道肅政廉訪司(大德三年,罷雲南行禦史台,立肅政廉訪司。) 中慶路,(上。)唐姚州。閣羅鳳叛,取姚州,其子鳳伽異增築城曰柘東,六世孫券豐祐改曰善闡,曆五代迄宋,羈縻而已。元世祖征大理,凡收府八,善闡其一也,郡四,部三十有七。其地東至普安路之橫山,西至緬地之江頭城。凡三千九百里而遠;南至臨安路之鹿滄江,北至羅羅斯之大渡河,凡四千里而近。憲宗五年,立萬戶府十有九,分善闡為萬戶府四。至元七年,改為路。(八年,分大理國三十七部為南北中三路,路設達魯花赤並總管。)十三年,立雲南行中書省,初置郡縣,遂改善闡為中慶路。領司一、縣三、州四。州領八縣。(本路軍民屯田二萬二千四百雙有奇。) 錄事司。 縣三 昆明,(中。倚郭。唐置。元憲宗四年,分其地立千戶二。至元十二年,改善州,領縣。二十一年,州革,縣如故。其地有昆明池,五百余裡,夏潦必冒城郭。張立道為大理等處勸農使,求泉源所出,泄其水,得地萬餘頃,皆為良田雲。)富民,(下。至元四年,立黎灢千戶。十二年,即黎灢立縣。)宜良。(下。唐匡州,即其地。蠻酋羅氏於此立城居之,名曰羅裒龍,乃今縣也。元憲宗六年,立太池千戶,隸嵩明萬戶。至元十三年,升宜良州,治太池縣。二十一年,州罷為縣,後廢太池來屬。) 州四 嵩明州,(下。)州在中慶東北,治沙劄臥城。烏蠻車氏所築,白蠻名為嵩明。昔漢人居之,後烏、白蠻強盛,漢人徙去,盟誓於此,因號嵩盟,今州南有土台,盟會處也。漢人嘗立長州,築金城、阿葛二城。蒙氏興,改長州為嵩盟部,段氏因之。元憲宗六年,立嵩明萬戶。至元十二年,複改長州。十五年,升嵩明府。二十二年,降為州。領二縣: 楊林,(下。在州東南,治楊林城,乃雜蠻枳氏、車氏、鬥氏、麽氏四種所居之地,城東門內有石如羊形,故又作羊。唐有羊林部落,即此地。元憲宗七年,立羊林千戶。至元十二年,改為縣。)邵甸。(下。在州西,治白邑村,無城郭,車蠻、鬥蠻舊地,名為束甸,以束為邵,憲宗七年,立邵甸千戶。至元十二年,改為縣。) 晉寧州,(下。)唐晉甯縣,蒙氏、段氏皆為陽城堡部。元憲宗七年,立陽城堡萬戶。至元十二年,改晉寧州。領二縣: 呈貢,(下。西臨滇澤之濱,在路之南,州之北,其間相去六十裡,有故城曰呈貢,世為些莫強宗邵蠻所居。元憲宗六年,立呈貢千戶。至元十二年,割詔營、切龍、呈貢、雌甸、塔羅、和羅忽六城及烏納山立呈貢縣。)歸化。(下。在州東北,呈貢縣南,西賓滇澤,地名大吳龍,昔吳氏所居,後為些莫徒蠻所有,世隸善闡。憲宗六年,分隸呈貢千戶。至元十二年,割大吳龍、安江、安淜立歸化縣。) 昆陽州,(下。)在滇池南,僰、獹雜夷所居,有城曰巨橋,今為州治。閣羅鳳叛唐,令曲旂蠻居之。段氏興,隸善闡。元憲宗並羅瑀等十二城,立巨橋萬戶。至元十三年,改昆陽州。領二縣: 三泊,(下。至元十三年,于那龍城立縣。)易門。(下。在州之西,治市坪村,世為烏蠻所居。段氏時,高智升治善闡,奄而有之。至元四年,立洟門千戶。十二年,改為縣。縣西有泉曰洟源。訛作易門。) 安寧州,(下。)唐初置安寧縣,隸昆州。閣羅鳳叛唐後,烏、白蠻遷居。蒙氏終,善闡酋孫氏為安寧城主,及袁氏、高氏互有其地。元憲宗七年,隸陽城堡萬戶。至元三年,立安寧千戶。十二年,改安寧州。領二縣: 祿豐,(下。在州西,治白村,其地瘴熱,非大酋所居,惟烏、雜蠻居之,遷徙不常。至元十三年,割安寧千戶之碌琫、化泥、驥琮籠三處立祿豐縣。因江中有石如甑,俗名碌琫,譯謂碌為石,琫為甑,訛為今名。)羅次。(下。在州北,治壓磨呂白村,本烏蠻羅部,地險俗悍。至元十二年,因羅部立羅次州,隸中慶路。二十四年,改州為縣。二十七年,隸安寧州。) 威楚開南等路,(下。)為雜蠻耕牧之地,夷名俄碌,歷代無郡邑,後爨酋威楚築城俄碌睒居之。唐時蒙舍詔閣羅鳳合六詔為一,侵俄碌,取和子城,今鎮南州是也。後閣羅鳳叛,於本境立郡縣,諸爨盡附。蒙氏立二都督、六節度,銀生節度即今路也。及段氏興,銀生隸姚州,又名當箸驗。及高升泰執大理國柄,封其侄子明量于威楚,築外城,號德江城,傳至其裔長壽。元憲宗三年征大理,平之。六年,立威楚萬戶。至元八年,改威楚路,置總管府。領縣二、州四。州領一縣。(本路軍民屯田共七千一百雙。) 縣二 威楚,(下。倚郭。至元十五年,升威州,仍立富民、淨樂二縣。二十一年,降州為威楚縣,革二縣為鄉來屬。)定遠。(下。在路北,地名目直睒,雜蠻居之。諸葛孔明征南中,經此睒,後號為牟州。唐蒙氏遣爨蠻酋抬萼鎮牟州,築城曰耐籠。至高氏專大理國政,命雲南些莫徒酋夷羨徙民二百戶于黃蓬阱,其抬萼故城隸高氏。元憲宗四年,立牟州千戶,黃蓬阱為百戶。至元十二年,改為定遠州,黃蓬阱為南寧縣,後革縣為鄉,改州為縣,隸本路。) 州四 鎮南州,(下。)州在路北,昔樸、落蠻所居。川名欠舍,中有城曰雞和。至唐時,蒙氏並六詔,征東蠻,取和子、雞和二城,置石鼓縣,又于沙卻置俗富郡。沙卻即今州治。至段氏封高明量為楚公,欠舍、沙卻皆隸之。元憲宗三年,其酋內附。七年,立欠舍千戶、石鼓百戶。至元二十二年,改欠舍千戶為鎮南州,立定邊、石鼓二縣。二十四年,革二縣為鄉,仍隸本州。 南安州,(下。)州在路東南,山嶺稠疊,內一峰竦秀,林麓四周,其頂有泉。昔黑爨蠻祖瓦晟吳立柵居其上,子孫漸盛,不隸他部,至高氏封威楚方隸焉。憲宗立摩芻千戶,隸威楚萬戶。至元十二年,改千戶為南安州,隸本路。領一縣: 廣通。(下。縣在州之北,夷名為路睒,雜蠻居之。南詔閣羅鳳曾立路睒縣,至段氏封高明量于威楚,其後宜州酋些莫徒裔易裒等附之,至高長壽遂處於路睒,易裒去舊堡二十裡,山上築城白龍戲新柵。憲宗七年,長壽內附,立路睒千戶。至元十二年改為廣通縣,隸南安州。) 開南州,(下。)州在路西南,其川分十二甸,昔樸、和泥二蠻所居也。莊皃王滇池,漢武開西南夷,諸葛孔明定益州,皆未嘗涉其境。至蒙氏興,立銀生府,後為金齒、白蠻所陷,移府治于威楚,開南遂為生蠻所據。自南詔至段氏,皆為徼外荒僻之地。元中統三年平之,以所部隸威楚萬戶。至元十二年,改為開南州。 威遠州,(下。)州在開南州西南,其川有六,昔撲、和泥二蠻所居。至蒙氏興,開威楚為郡,而州境始通。其後金齒、白夷蠻酋阿只步等奪其地。中統三年征之,悉降。至元十二年,立開南州及威遠州,隸威楚路。 武定路軍民府,(下。)唐隸姚州,在滇北,昔獹鹿等蠻居之。至段氏使烏蠻阿治納洟胒共龍城於共甸,又築城名曰易龍,其裔孫法瓦浸盛,以其遠祖羅婺為部名。元憲宗四年內附。七年,立為萬戶,隸威楚。至元八年,並仁德、於矢入本部為北路。十二年,割出二部,改本路為武定。領州二。州領四縣。(本路屯田七百四十八雙。) 州二 和曲州,(下。)州在路西南,蠻名叵簉甸,僰、獹諸種蠻所居。地多漢塚,或謂漢人曾居。蒙氏時,白蠻據其地,至段氏以烏蠻阿曆併吞諸蠻聚落三十餘處,分兄弟子侄治之,皆隸羅婺部。元憲宗六年,改叵簉甸曰和曲。至元二十六年,升為州。領二縣: 南甸,(下。路治本縣,蠻曰瀼甸,又稱洟陬籠。至元二十六年改為縣。)元謀。(下。夷中舊名環州,元治五甸,至元十六年改為縣。) 祿勸州,(下。)州在路東北,甸名洪農碌券,雜蠻居之,無郡所。至元二十六年,立祿勸州。領二縣: 易籠,(下。易籠者,城名,在州北,地名倍場。縣境有二水,蠻語謂洟為水,籠為城,因此為名。昔羅婺部大酋居之,為群酋會集之所。至元二十六年,立縣。)石舊。(下。縣在州東,有四甸:曰掌鳩,曰法塊,曰抹撚,曰曲蔽。掌鳩甸有溪繞其三面,凡數十渡,故名,今訛名石舊。至元二十六年,立縣。) 鶴慶路軍民府,(下。)府治在麗江路東南,大理路東北,夷名其地曰鶴川、樣共。昔隸越析詔,漢、唐未建城邑。開元末,閣羅鳳合六詔為一,稱南詔,徙治羊苴城,地近龍尾、鶴柘,今府即其地也。大和中,蒙勸封祐於樣共立謀統郡。蒙氏後,經數姓如故。元憲宗三年內附,為鶴州。七年,立二千戶,仍稱謀統,隸大理上萬戶。至元十一年,罷謀統千戶,複為鶴州。二十年,為燕王分地,隸行省。二十三年,升為鶴慶府。領一縣: 劍川。(下。縣治在劍川湖西,夷雲羅魯城。按《唐史》南詔有六節度,劍川其一也。初蒙氏未合六詔時,有浪穹詔與南詔戰,不勝,遂保劍川,更稱劍浪。貞元中,南詔擊破之,奪劍、共諸川地,其酋徙居劍睒西北四百里,號劍羌。蒙氏終,至段氏,改劍川為義督瞼。憲宗四年內附。七年,立義督千戶。至元十一年,罷千戶,立劍川縣,隸鶴州。軍民屯田共二千餘雙。)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