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元史 | 上頁 下頁
河南江北行省(3)


  淮東道宣慰使司

  △江北淮東道肅政廉訪司

  揚州路,(上。)唐初改南兗州,又改邗州,又改廣陵郡,又複為揚州。宋為淮南東路。元至元十三年,初建大都督府,置江淮等處行中書省。十四年,改為揚州路總管府。十五年,置淮東道宣慰司,本路屬焉。十九年,省宣慰司,以本路總管府直隸行省。二十一年,行省移杭州,複立淮東道宣慰司,止統本路屬淮安二郡,而本路領高郵府及真、滁、通、泰、崇明五州。二十二年,行省複遷,宣慰司遂廢,所屬如故。後改立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移治汴梁路,複立淮東道宣慰司,割出高郵府為散府,直隸宣慰司。戶二十四萬九千四百六十六,口一百四十七萬一千一百九十四。領司一、縣二、州五。州領九縣。

  錄事司。

  縣二

  江都,(上。倚郭。)泰興。(上。)

  州五

  真州,(中。)五代以前地屬揚州,宋以迎鑾鎮置建安軍,又升為真州。元至元十三年,初立真州安撫司。十四年,改真州路總管府。二十一年,複為州,隸揚州路。領二縣:

  揚子,(上。倚郭。至元二十年,省錄事司入焉。)六合。(下。)

  滁州,(下。)唐初析揚州地置,又改永陽郡,又複為滁州。元至元十五年,改滁州路總管府。二十年,仍為州,隸揚州路。領三縣:

  清流,(中。至元十四年,省錄事司入焉。)來安,(下。)全椒。(中。)

  泰州,(上。)唐更海陵縣曰吳陵,置吳州,尋廢。南唐升泰州。元至元十四年,立泰州路總管府。二十一年,改為州,隸揚州路。領二縣:

  海陵,(上。倚郭。)如皋。(上。)

  通州,(中。)唐屬揚州。南唐於海陵東境置靜海鎮。周平淮南,改為通州。宋改靜海郡。元至元十五年,改通州路總管府。二十一年,複為州,隸揚州路。領二縣:

  靜海,(上。倚郭。)海門。(中。)

  崇明州,(下。)本通州海濱之沙洲,宋建炎間有升州句容縣姚、劉姓者,因避兵于沙上,其後稍有人居焉,遂稱姚劉沙。嘉定間置鹽場,屬淮東制司。元至元十四年,升為崇明州。

  淮安路,(上。)唐楚州,又改臨淮郡,又仍為楚州。宋為淮安州。元至元十三年,行淮東安撫司。十四年,改立總管府,領山陽、鹽城、淮安、淮陰、新城、清河、桃園七縣,設錄事司。二十年,升為淮安府路,並淮安、新城、淮陰三縣入山陽,兼領臨淮府、海寧、泗、安東四郡,其盱眙、天長、臨淮、虹、五河、贛榆、朐山、沐陽各歸所隸。二十七年,革臨淮府,以盱眙、天長隸泗州。戶九萬一千二十二,口五十四萬七千三百七十七。領司一、縣四、州三。州領八縣。(至元二十三年,于本路之白水塘、黃家疃等處立洪澤屯田萬戶村。)

  錄事司。

  縣四

  山陽,(上。至元十二年,安東州歸附,以本縣馬羅軍寨作山陽縣。十三年,淮安路歸附,仍存淮安縣。二十年,省淮安、新城入焉。)鹽城,(上。)桃園,(下。)清河。(下。本泗州之清河口,宋立清河軍,至元十五年為縣。)

  州三

  海寧州,(下。)唐海州。宋隸淮南東路。元至元十五年,升為海州路總管府,複改為海寧府,未幾降為州,隸淮安路。初設錄事司,二十年,與東海縣併入朐山。領三縣:

  朐山,(中。)沐陽,(下。)贛榆。(下。)

  泗州,(下。)唐改臨淮郡,後複為泗州。宋隸淮南東路。元至元十三年,降為下州。舊領臨淮、淮平、虹、靈壁、睢寧五縣。十六年,割睢寧屬邳州。十七年,割靈壁入宿州,以五河縣來屬。二十一年,並淮平入臨淮。二十七年,廢臨淮府,以盱眙、天長二縣隸焉。領五縣:

  臨淮,(下。)虹縣,(下。)五河,(下。元隸臨淮府,十七年來屬。)盱眙,(上。宋招信軍。至元十三年,行招信軍安撫司事,領盱眙、天長、招信、五河四縣。明年,升招信路總管府。十五年,改為臨淮府。十七年,以五河縣在淮之北,改屬泗州。二十年,並招信入盱眙。二十七年,廢臨淮府為盱眙縣。)天長。(中。)

  安東州。(下。)

  高郵府,唐為縣。宋升為軍。元至元十四年,升為高郵路總管府,領錄事司及高郵、興化二縣。二十年,廢安宜府為寶應縣來屬,又並錄事司,改高郵路為府,屬揚州路。今隸宣慰司。(抄籍戶口數闕,至順錢糧戶數五萬九十有八。)領縣三:

  高郵,(上。)興化,(中。)寶應。(上。舊為寶應軍,至元十六年為安宜府。二十年,廢府為縣,來屬本府。)

  荊湖北道宣慰司

  山南江北道肅政廉訪司

  中興路,(上。)唐荊州,複為江陵府。宋為荊南府。元至元十三年,改上路總管府,設錄事司。天曆二年,以文宗潛藩,改為中興路。戶一十七萬六百八十二,口五十九萬九千二百二十四。領司一、縣七。

  錄事司。

  縣七

  江陵,(上。)公安,(中。)石首,(中。)松滋,(中。)枝江,(下。)潛江,(中。)監利。(中。宋末兵亂民散,收附後始復舊。)

  峽州路,(下。)唐改夷陵郡,又為峽州。宋隸荊湖北路,後徙治江南。元至元十三年歸附,十七年升為峽州路。戶三萬七千二百九十一,口九萬三千九百四十七。領縣四:

  夷陵,(中。宋末隨州遷治不常,歸附後,複歸江北舊治。)宜都,(下。)長陽,(下。)遠安。(下。)

  安陸府,唐郢州,又改富水郡,又為郢州。宋隸京西南路。元至元十三年歸附,十五年升為安陸府。戶一萬四千六百六十五,口三萬三千五百五十四。領縣二:

  長壽,(中。)京山。(中。兵亂移治漢濱,至元十三年還舊治。)

  沔陽府,唐複州,又改竟陵郡,又為複州。宋端平間,移州治于沔陽鎮。至元十三年歸附,改為複州路,十五年升為沔陽府。戶一萬七千七百六十六,口三萬九百五十五。領縣二:

  玉沙,(中。倚郭。)景陵。(中。兵亂徙治無常,歸附後還舊治。)

  荊門州,(下。)唐為縣。宋升為軍,端平間移治當陽縣。元至元十三年歸附,十四年升為府,十五年遷府治於古城,降為州。戶二萬九千四百七十一,口一十六萬五千四百三十五。領縣二:

  長林,(上。)當陽。(中。)

  德安府,唐安州,又改安陸郡,又仍為安州。宋為德安府,鹹淳間徙治漢陽。元至元十三年還舊治,隸湖北道宣慰司。十八年罷宣慰司,直隸鄂州行省,為散府,後割以來屬。戶一萬九百二十三,口三萬六千二百一十八。領縣四、州一。州領二縣。

  縣四

  安陸。(下。)孝感,(下。)應城,(中。)雲夢。(下。)

  州一

  隨州,(下。)唐初為隨州,又改漢東郡,又複為隨州。宋為崇信軍,又為棗陽軍,後因兵亂遷徙無常。元至元十二年歸附。十三年,即黃仙洞為州治。戶一萬五千九百六十六,口五萬二千六十四。領二縣:

  隨縣,(下。)應山。(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