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元史 | 上頁 下頁 |
河南江北行省(1) |
|
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為路十二、府七、州一,屬州三十四,屬縣一百八十二。(本省陸站一百六處,水站九十處。) 河南江北道肅政謙訪司 汴梁路,(上。)唐置汴州總管府。石晉為開封府。宋為東京,建都於此。金改南京,宣宗南遷,都焉。金亡,歸附。舊領歸德府,延、許、裕、唐、陳、亳、鄧、汝、潁、徐、邳、嵩、宿、申、鄭、鈞、睢、蔡、息、盧氏行襄樊二十州。至元八年,令歸德自為一府,割亳、徐、邳、宿四州隸之;升申州為南陽府,割裕、唐、汝、鄭、嵩、盧氏行襄樊隸之。九年,廢延州,以所領延津、陽武二縣屬南京路,統蔡、息、鄭、鈞、許、陳、睢、潁八州,開封、祥符倚郭,而屬邑十有五。舊有警巡院,十四年改錄事司。二十五年,改南京路為汴梁路。二十八年,以瀕河而南、大江以北,其地衝要,又新入版圖,置省南京以控治之。三十年,升蔡州為汝寧府,屬行省,割息、潁二州以隸焉。本路戶三萬一十八,口一十八萬四千三百六十七。(壬子年數。)領司一、縣十七、州五。州領二十一縣。 錄事司 縣十七 開封,(下。倚郭。) 祥符,(下。倚郭。) 中牟,(下。) 原武,(下。舊以此縣隸延州,元初隸開封府,後複為延州,縣如舊。至元九年,州廢,後來屬。) 鄢陵,(中。) 滎澤,(下。舊隸鄭州,至元二年來屬。) 封丘,(中。金大定中,河水湮沒,遷治新城。元初,新城又為河水所壞,乃因故城遺址,稍加完葺而遷治焉。) 扶溝,(下。) 陽武,(下。舊隸延州,至元九年,州廢來屬。) 杞縣,(中。元初河決,城之北面為水所圯,遂為大河之道,乃於故城北二裡河水北岸,築新城置縣,繼又修故城,號南杞縣。蓋黃河至此分為三,其大河流於二城之間,其一流於新城之北郭睢河中,其一在故城之南,東流,俗稱三叉口。) 延津,(下。舊為延州,隸河南路。至元九年,州廢,以縣來屬。) 蘭陽,(下。) 通許,(下。) 尉氏,(下。) 太康,(下。) 洧川,(下。) 陳留。(下。) 州五 鄭州,(下。)唐初為鄭州,又改滎陽郡。宋為奉寧軍。金仍為鄭。元初領管城、滎陽、汜水、河陰、原武、新鄭、密、滎澤八縣及司候司,後割新鄭、密屬鈞州,滎澤、原武隸開封府,並司候司入管城。領四縣: 管城,(下。倚郭。) 滎陽,(下。) 汜水,(下。) 河陰,(下。) 許州,(下。)唐初為許州,後改潁川郡,又仍為許州。宋升潁昌府。金改昌武軍。元初複為許州。領五縣: 長社,(下。) 長葛,(下。) 郾城,(下。) 襄城,(下。) 臨潁。(下。) 陳州,(下。)唐初為陳州,後改淮陽郡,又仍為陳州。宋升懷德府。金複為陳州。元初因之。舊領宛丘、南頓、項城、商水、西華、清水六縣。至元二年,南頓、項城、清水皆廢,後複置南頓、項城。領五縣: 宛丘, 西華, 商水,(至元二年,省南頓、項城入焉,後複置。) 南頓, 項城。 鈞州,(下。)唐、宋皆不置郡,偽齊置潁順軍。金改潁順州,又改鈞州。元至元二年,又割鄭州密縣來屬。領三縣: 陽翟,(下。)新鄭,(下。)密縣。(下。) 睢州,(下。)唐屬曹州。宋改拱州,又升保慶軍。金改睢州。元因之。領四縣: 襄邑,(下。倚郭。)考城,(下。)儀封,(下。)柘城。(下。) 河南府路,唐初為洛州,後改河南府,又改東京。宋為西京。金為中京金昌府。元初為河南府,府治即周之王城。舊領洛陽、宜陽、永甯、登封、鞏、偃師、孟津、新安、澠池九縣,後割澠池隸陝州。戶九千五百二,口六萬五千七百五十一。(壬子年數。)領司一、縣八、州一。州領四縣。 錄事司。 縣八 洛陽,宜陽,(下。)永寧,(下。)登封,(下。中嶽嵩山在焉。)鞏縣,(下。)孟津,(下。)新安,偃師。(下。) 州一 陝州,(下。)唐初為陝州,又改陝府,又改陝郡。宋為保義軍。元仍為陝州。領四縣: 陝縣,(下。)靈寶,(下。至元三年,省入陝縣,八年,廢虢州為虢略,隸陝州。並虢略治靈寶,以虢略為巡檢司,並朱陽縣入焉。)閿鄉,(下。至元二年,省湖城縣入焉。)澠池。(下。金升為韶州,置澠池司候司。元至元三年,省司候司。八年,省韶州,複為縣,隸河南府路,後割以來屬。) 南陽府,唐初為宛州,而縣名南陽,後州廢,以縣屬鄧州。曆五代至宋皆為縣。金升為申州。元至元八年,升為南陽府,以唐、鄧、裕、嵩、汝五州隸焉。二十五年,改屬汴梁路,後直隸行省。戶六百九十二,口四千八百九十三。(壬子年數。)領縣二、州五。州領十一縣。 縣二 南陽,(下。倚郭。)鎮平。(下。) 州五 鄧州,(下。)唐初為鄧州,後改南陽郡,又仍為鄧州。宋屬京西南路。金屬南京開封府。舊領穰縣、南陽、內鄉、淅川、順陽五縣。元初以淅川、順陽省入內鄉。舊設錄事司,至元二年併入穰縣。領三縣: 穰縣,(下。倚郭。)內鄉,(下。至元二年,以順陽來屬。)新野。(下。) 唐州,(下。)唐初為顯州,後改唐州。宋屬京西南路。金改裕州。元初複為唐州。至元三年,以民力不及,廢湖陽、比陽、桐柏三縣。領一縣: 泌陽。(倚郭。) 嵩州,(下。)唐為陸渾、伊闕二縣。宋升順州。金改嵩州,領伊陽、福昌二縣。元初以福昌隸河南。至元三年,省伊陽入州。領一縣: 盧氏。(下。至元二年,隸南京路。八年,屬南陽府。十一年來屬。) 汝州,(下。)唐初為伊州,又改汝州。宋屬京西北路。元至元三年,廢郟城、寶豐二縣入梁縣,後複置郟縣。領三縣: 梁縣,(下。)魯山。(下。)郟縣。(下。) 裕州,(下。)唐初置北澧州,又改魯州,後廢為縣,屬唐州。金升為裕州。舊領方城、舞陽、葉縣。元初即葉縣行隨州事,就置昆陽縣為屬邑。至元三年,罷州,並昆陽、舞陽二縣入葉縣,後複置舞陽。領三縣: 方城,(下。倚郭。)葉縣,(下。)舞陽。(下。) 汝甯府,唐蔡州。上蔡、西平、確山、遂平、平輿為屬邑。至元七年,省遂平、平輿入汝陽,隸汴梁路。三十年,河南江北行省平章伯顏言:「蔡州去汴梁地遠,凡事稽誤,宜升散府。」遂升汝寧府,直隸行省,以息、潁、信陽、光四州隸焉,複置遂平縣。(抄籍戶口闕,至順錢糧戶數七千七十五。)領縣五、州四。州領十縣。 縣五 汝陽,(下。元初廢,後置蔡州治此,仍複置縣。)上蔡,(下。)西平,(下。)確山。(下。)遂平。(下。元初省入汝陽,後複置。) 州四 潁州,(下。)唐初為信州,後改汝陰郡,又改潁州。宋升順昌府。金複為潁州。舊領汝陰、泰和、沈丘、潁上四縣。元至元二年,省四縣及錄事司入州。後複領三縣: 太和,(下。)沈丘,(下。)潁上。(下。) 息州,(下。)唐初為息州,後為新息縣,隸蔡州。五代至宋皆因之。金複置息州。舊領新息、新蔡、真陽、褒信四縣。元中統三年,以李璮叛,廢州。四年,複置。至元三年,以四縣併入州。後複領二縣: 新蔡,(下。)真陽。(下。) 光州,(下。)唐初為光州,後改弋陽郡,又複為光州。宋升光山軍。元至元十二年歸附,屬蘄黃宣慰司。二十二年,同蘄、黃等州,直隸行省。三十年,隸汝寧府。領三縣: 定城,固始,(下。宋末兵亂,徙治無常。至元十一年復舊治。)光山。(下。兵亂地荒,至元十二年複立舊治。) 信陽州,(下。)唐初為申州,又改義陽郡。宋改信陽軍,端平間,兵亂地荒,凡四十餘年。元至元十四年,改立信陽府,領羅山、信陽二縣。十五年,改為信陽州。二十年,以羅山縣當驛置要衝,徙州治此,而移縣治於西南,號曰羅山新縣,今州治即舊縣。戶三千四百一十四,口三萬三千七百五十一。(至元七年數。)領二縣: 羅山。(倚郭。)信陽。 歸德府,唐宋州,又為睢陽郡。後唐為歸德軍。宋升南京。金為歸德府。金亡,宋複取之。舊領宋城、寧陵、下邑、虞城、穀熟、碭山六縣。元初與亳之酂縣同時歸附,置京東行省,未幾罷。歲壬子,又立司府州縣官,以綏定新居之民。中統二年,審民戶多寡,定官吏員數。至元二年,以虞城、碭山二縣在枯黃河北,割屬濟寧府,又並谷熟入睢陽,酂縣入永州,降永州為永城縣,與寧陵、下邑隸本府。八年,以宿、亳、徐、邳並隸焉。壤地平坦,數有河患。府為散郡,設知府、治中、府判各一員,直隸行省。(抄籍戶數闕,至順錢糧戶數二萬三千三百一十七。)領縣四、州四。州領八縣。 縣四 睢陽,(下。倚郭。唐曰宋城,亦曰睢陽。金曰睢陽。宋曰宋城。元仍曰睢陽。)永城,(下。)下邑,(下。)寧陵。(下。) 州四 徐州,(下。)唐初為徐州,又改彭城郡,又升武寧軍。宋因之。金屬山東西路。金亡,宋複之。元初歸附後,凡州縣視民多少設官吏。至元二年,例降為下州。舊領彭城、蕭、永固三縣及錄事司,至是永固併入蕭縣,彭城並錄事司併入州。領一縣: 蕭縣。(下。至元二年,併入徐州,十二年複立。) 宿州,(中。)唐置,宋升保靜軍,金置防禦使。金亡,宋複之。元初隸歸德府,領臨渙、蘄、靈壁、符離四縣並司候司。至元二年,以四縣一司併入州。四年,以靈壁入泗州,十七年複來屬。領一縣: 靈壁。(下。) 邳州,(下。)唐初為邳州,後廢屬泗州,又屬徐州。宋置淮陽軍。金複為邳州。金亡,宋暫有之。元初以民少,並三縣入州。至元八年,以州屬歸德府。十二年,複置睢寧、宿遷兩縣,屬淮安。十五年,還來屬。領三縣: 下邳,(下。州治所。)宿遷,(下。)睢寧。(下。) 亳州,(下。)唐初為亳州,後改譙郡,又仍為亳州。宋升集慶軍。金複為亳州。金亡,宋複之。元初領縣六:譙、酂、鹿邑、城父、衛真、穀熟。後以民戶少,並城父入譙,衛真入鹿邑,谷熟入睢陽,酂入永城,其睢陽、永城去隸歸德。後複置城父。領三縣: 譙縣,(下。)鹿邑。(下。此邑數有水患,歷代民不甯居。)城父。(下。)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