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元史 | 上頁 下頁 |
孔思晦傳 |
|
孔思晦,字明道,孔子五十四世孫也。資質端重,而性簡默,童丱時,讀書已識大義。及長,授業于導江張,講求義理,于詞章之習,薄而弗為。家貧,躬耕以為養,雖劇寒暑,而為學未嘗懈,遠近爭聘為子弟師。大德中,游京師,祭酒耶律有尚欲薦之,以母老,辭而歸。母臥疾,躬進藥餌,衣不解帶。居喪,勺水不入口者五日。 至大中,舉茂才,為范陽儒學教諭。延祐初,調甯陽學。先是,兩縣校官率以廩薄不能守職,而思晦以儉約自將,教養有法,比代去,學者皆不忍舍之。於是孔氏族人相與議:思晦嫡長且賢,宜襲封爵,奉祠事。狀上政府,事未決。仁宗在位,雅崇尚儒道,一日,問:「孔子之裔今幾世,襲爵為誰?」廷臣具對曰:「未定。」帝親取孔氏譜牒按之,曰:「以嫡應襲封者,思晦也,複奚疑!」特授中議大夫,襲封衍聖公,月俸百緡,加至五百緡,賜四品印。 泰定三年,山東廉訪副使王鵬南言:「襲爵上公,而階止四品,於格弗稱,且失尊崇意。」明年,升嘉議大夫。 至順二年,改賜三品印。思晦以宗祀責重,恒懼弗勝,每遇祭祀,必敬必慎。初,廟毀於兵,後雖苟完,而角樓圍牆未備,思晦竭力營度,以複其舊。金絲堂壞,又一新之,祭器禮服,悉加整飭。又以尼山乃毓聖之地,故有廟,已毀,民冒耕祭田且百年,思晦複其田,且請置尼山書院,以列於學官,朝廷從之。三氏學舊有田三千畝,占於豪民,子思書院舊有營運錢萬緡,貸於民取子錢,以供祭祀,久之,民不輸子錢,並負其本,思晦皆理而複之。聖父舊封齊國公,思晦言於朝曰:「宣聖封王,而父爵猶公,願加褒崇。」乃詔加封聖父啟聖王,聖母王夫人。 五季時,孔末之後方盛,欲以偽滅真,害宣聖子孫幾盡,至是,其裔複欲冒稱宣聖後。思晦以為:「不早辨則真偽久益不可明,彼與我不共戴天,乃列於族,與共拜殿庭,可乎?」遂會族人,稽典故斥之,既又重刻宗譜于石,而孔氏族裔益明矣。 元統元年卒,年六十七。 卒之日,有鶴百餘翔其屋上,又見神光自東南落其舍北。至正中,朝廷加贈其官,而賜諡曰文肅。 子曰克堅,襲封衍聖公,階嘉議大夫,既而進通奉大夫。至正十五年,召為同知太常禮儀院事,拜陝西行台侍御史,遷國子祭酒,擢山東肅政廉訪使,不赴。孫希學,襲封衍聖公。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