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書 > 續資治通鑒長編 | 上頁 下頁 |
景祐三年九月 |
|
九月丙子朔,司天監丞邢中和上所藏古今天文格子圖。 戊寅,降祠部員外郎、集賢校理趙良規通判蘄州,屯田員外郎、崇政殿說書、諸王府侍講趙希言通判沂州。初,良規等領宗正丞事,坐宗正史薛誥盜太廟夾室冊匣所飾金,既贖銅,罷所領,而言者尚以為責輕,故複黜之。 庚辰,幸睦親宅,燕宗室及從官,賜宗室器幣有差,時儒臣多為賦頌以獻者。 許絳州立學。 丁亥,詳定黍尺鐘律丁度等言:「鄧保信所制尺,用上黨秬黍圓者,一黍之長,累百而成。又律管一,據尺裁九十黍之長,空徑三分,圍九分,容秬黍千二百,遂用黍長為分,再累成尺。校保信尺律不同,其龠合升鬥深闊,推以算法,類皆差舛,不合周、漢量法。阮逸、胡瑗所制,亦上黨秬黍中者,累廣求尺,制黃鐘之律。今用再累成尺,比逸、瑗所制,又複不同。至於律管,龠、合、升、鬥、斛、豆、區、鬴,亦率類是。蓋黍有圓長大小,而保信所用者圓黍,又首尾相銜。逸等止用大者,故再考之即不同。尺既有差,故難以定鐘磬。謹詳古今之制,自晉至隋,累黍之法,但求尺裁管,不以權量參校,故歷代黃鐘之管,容黍之數不同。惟後周掘地得古玉鬥,據鬥造律,兼制權量,亦不同周、漢制度。故漢志有備數、和聲、審度、嘉量、權衡之說,悉起于于黃鐘。今欲器數之制參伍無失,則班志積分之法為近。逸等以大黍累尺,小黍實龠,自戾本法。保信黍尺以長為分,雖合後魏公孫崇說,然當時已不施用。況保信今尺以圓黍累之,及首尾相銜,又與實龠之黍再累成尺不同。其器量分寸既不合古,即權衡之法不可獨用。詔悉罷之。 又詔度等詳定太府寺並保信、逸、瑗所制四尺。度等言: 尺度之興,尚矣。周官璧羨以起度,廣徑八寸,袤一寸。禮記布手為尺。淮南子十二粟為寸。孫子十厘為分,十分為寸。雖存異說,莫可適從。漢志,元始中,召天下通知鐘律者百餘人,使劉歆典領之。是時,周滅二百餘年,古之律度,當有存者。以歆之博貫藝文,曉達曆算,有所製作,宜不凡近。其審度之法雲:「一黍之廣為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先儒訓解經籍,多引以為義,曆世祖襲,著之定令。然而歲有豐儉,地有磽肥,就令一歲之中,一境之內,取黍校驗,亦複不齊。是蓋天之生物,理難均一,古之立法,存其大概爾。故前代制尺,非特累黍,必求古雅之器以參校焉。晉泰始十年,荀公曾等校定尺度,以調鐘律,是為晉之前尺。公曾等以古物七品勘之:一曰姑洗玉律,二曰小呂玉律,三曰西京銅望臬,四曰金錯望臬,五曰銅斛,六曰古錢,七曰建武銅尺。當時以公曾尺揆校古器,與本銘尺寸無差,前史稱其用意精密。隋志所載諸代尺度十有五等,然以晉之前尺為本,以其與姬周之尺、劉歆銅斛尺、建武銅尺相合。竊惟周、漢二代,享年永久,聖賢製作,可取則焉。而隋氏鑄毀金石,典正之物,罕複存者。 夫古物之有分寸,明著史籍,可以酬驗者,惟有法錢而已。周之圜法,曆載曠遠,莫得而詳。秦之半兩,實重八銖。漢初四銖,其文亦曰「半兩」。孝武之世,始行五銖。下洎隋朝,多以五銖為號。既歷年代,尺度屢改,故大小輕重,鮮有同者。惟劉歆制銅斛之世,所鑄錯刀並大泉五十,王莽天鳳元年改鑄貨布、貨泉之類,不聞後世複有鑄者。臣等檢詳漢志、通典、唐六典雲:大泉五十,重十二銖,徑一寸二分。錯刀環如大泉,身形如刀,長二寸。貨布重二十五銖,長二寸五分,廣一寸;首長八分有奇,廣八分;足枝長八分,間廣二分,圜好徑二分半。貨泉重五銖,徑一寸。今以大泉、錯刀、貨布、貨泉四物相參校,分寸正同。或有大小輕重,與本志微差者,蓋當時盜鑄既多,不必皆中法度。但當校其首足、肉好,長廣分寸皆合正史者用之,則銅斛之尺,從而可知矣。況經籍制度皆起周世,如劉歆術業之博,祖沖之算數之妙,荀公曾之詳密,既合周尺,則最為可法。兼詳隋牛裡仁等議,稱後周太祖敕蘇綽造鐵尺與銅尺,以調鐘律,以均田度地。唐祖孝孫雲隋平陳之後,廢周玉尺,用此鐵尺律,然比晉前尺長六分四厘。今司天監景表尺,和峴所謂西京銅望臬者,蓋以其洛都舊物也。公曾所用西京銅望臬者,蓋西漢之物。和峴謂洛陽西京乃唐都爾。今以貨布、錯刀、貨泉、大泉等校之,則景表尺長六分有奇,略合宋、周、隋之尺。由此論之,銅斛與貨布等尺寸,昭然可驗。 有唐享國三百年,其製作法度,雖未逮周、漢,然亦可謂治安之世矣。今朝廷必求尺度之中,當依漢錢分寸。若以為太祖膺圖受禪,創制垂法,嘗詔和峴等用景表尺典修金石,七十年間,薦之郊廟,稽合唐制,以示詒謀,則可且依景表舊尺,俟有妙達鐘律之學者,俾考正之,以從周、漢之制。王樸律准尺,比漢錢尺寸長二分有奇,比景表尺短四分,既前代未嘗施用,複經太祖朝更易;其逸、瑗、保信及照所用太府寺尺,其制彌長,去古彌遠。又逸進周禮度量法議,欲先鑄嘉量,然後取尺度、權衡,其說疏舛,不可依用。謹考舊文,再造景表尺一,校漢錢尺二,並大泉、錯刀、貨布、貨泉總十七枚上進。 詔度等以錢尺、景表尺各造律管,比驗逸、瑗並太常新舊鐘磬,考定音之高下以聞。度等言:「前承詔考太府等四尺,定可用者,止按典故及以漢志古錢分寸參校景表尺,略合宋、周、隋之尺,謂宜准景表尺施用。今被旨造律管,驗音高下,非素所習,乞別詔曉音者,總領較定。」 詔乃罷之,而高若訥卒用漢貨泉度一寸,依隋書定尺十五種上之,藏于太常寺:一,周尺,與漢志劉歆銅斛尺、後漢建武中銅尺、晉尺同;二,晉田父玉尺,與梁法同,比晉前尺為一尺七厘;三,梁表尺,比晉前尺為一尺二分二厘一毫有奇;四,漢官尺,比晉前尺為一尺三分七毫;五,魏尺,杜夔之所用也,比晉前尺為一尺四分七厘;六,晉後尺,晉江東用之,比前尺為一尺六分二厘;七,魏前尺,比晉前尺為一尺二寸七厘;八,中尺,比晉前尺為一尺二寸一分一厘;九,後尺,同隋開皇尺、周市尺,比晉前尺為一尺二寸八分一厘;十,東魏後尺,比晉前尺為一尺三寸八毫;十一,蔡邕銅龠尺、後周玉尺,比晉前尺為一尺一寸五分八厘;十二,宋氏尺,與錢樂之渾天儀尺、後周鐵尺同,比晉前尺為一尺六分四厘;十三,太府寺鐵尺,制大樂所新造尺也;十四,雜尺,劉曜渾儀土圭尺也,比晉前尺為一尺五分;十五,梁朝俗尺,比晉前尺為一尺七分一厘。太常所掌,又有後周王樸律准尺,比晉尺長二分一厘,比梁表尺短一厘;有司天監景表尺,比晉前尺長六分三厘,同晉後尺;有中黍尺,亦制樂所新造也。此要用本志聯書,度等詳定四尺,乃十月丁卯,高若訥上十五種尺又不在今年,今且附見。實錄又雲:丁度等以王樸律准為率,則太府寺鐵尺比律尺長三寸二分強,景表尺長四分,鄧保信尺長一寸九分強,阮逸等尺長七分強。詔度等以太府寺第四等尺比較詳定可以行用者以聞。然論者謂漢志「分、寸、尺、丈、引,本起黃鐘之長。以子穀秬黍中者,一黍之起積一千二百黍之廣,度之九十分,黃鐘之長。一為一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然則尺生於黃鐘也,晉、隋以來,諸儒之議,乃先制尺而為律,至有縱黍、橫黍之別,而容受不能合,故其說皆置而不用。所以然者,由漢志脫文「起積一千二百黍之」八字,今逸等所陳,乃古人棄而不用之說。度等又泥於漢書脫文,卒不能是正之。此實錄,蓋范鎮所修,故專主房庶議,今移見皇祐三年。 己醜,出內藏庫緡錢五十萬,下河北轉運司市糴邊儲。 賜河南府新修太室書院名曰嵩陽書院。 庚寅,以潞王舊宅為嘉慶院。舊嘉慶院為殿前都虞候廨舍,昭成太子舊院為開封府司。 辛卯,召輔臣至邇英閣觀講書。 詔淮南轉運使歲一詣闕奏事。先是,罷發運使及歲入奏計。至是,祠部郎中楊告領轉運使、兼發運使,請複之。 壬辰,以鎮江節度推官阮逸為鎮安節度掌書記、知城父縣,鄉貢進士胡瑗試校書郎。初召逸、瑗作鐘磬律度,按之雖與古多不合,猶推恩而遣之。 乙未,以祠部員外郎、崇文院檢討、崇政殿說書、國子監直講王宗道,太常博士、國子監說書兼丞事楊中和,並為睦親宅講書,仍兼國子監講、說。睦親宅講書始此。 詔自今翰林侍講、侍讀學士,雜給並如龍圖閣學士例。 增崇政殿說書月廩錢十千。 辛醜,禦崇政殿閱諸軍轉員,凡三日。 詔裡正、衙前歲滿,而有主守官物未得代者,其戶下稅租權與免折科。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