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新元史 | 上頁 下頁 |
百官志(2) |
|
吏部:尚書三員,正三品。侍郎二員,正四品。郎中二員,從五品。員外郎二員。從六品。掌官吏選授調補之政令,及勳封爵邑之制,考課殿最之法。中統三年,以吏戶禮為左三部,尚書二員,侍郎二員,郎中四員,員外郎六員。至元二年,吏禮自為一部,尚書三員,侍郎仍二員,郎中仍四員,員外郎三員,三年複為左三部,吏部仍設考功郎中、員外郎、主事正七品。各一員。五年,又合為吏禮部,尚書仍二員,侍郎、郎中、員外郎各一員。七年,始分六部,吏部尚書一員,侍郎一員,郎中二員,員外郎二員。八年,複為吏禮部,尚書、侍郎、郎中各一員,員外郎二員。十三年,分置吏部,尚書增置七員,侍郎三員,郎中二員、員外郎四員。十九年,尚書減為二員,侍郎一員,郎中一員,員外郎二員。二十一年,增尚書一員。案舊史本紀:二十一年,升六部尚書為二品,未知何時複降三品。二十三年,定六部尚書、寺郎、郎中、員外郎各二員。二十八年,增尚書為三員,主事三員。大德元年,增吏部尚書一員。至大二年,增郎中、員外郎、主事各一員。四年,罷增貿之員,如舊制。後至元三年,考功郎中、員外郎、主事各設一員。至正元年,置司績一員。正七品。掌考察百官行止,以憑敘用。 戶部:尚書三員,侍郎二員,郎中二員,員外郎三員。品秩同前。掌天下戶口、錢稂、田土之政令,及貢賦之出納,金幣之轉通,府藏之委積。中統元年,以吏戶禮為左三部尚書。至元二年,分立戶部,尚書三員,侍郎、郎中四員,員外郎三員。三年,複為左三部。五年又分為戶部、尚書一員,侍郎、郎中各一員,員外郎二員。七年,增尚書一員,侍郎、郎中一員。十三年,又增尚書一員。十九年,郎中、員外郎俱增至四員。二十一年,省泉府司入戶部。至元十六年,置泉府司。《元典章,泉府大卿,從二品;泉府司富藏庫使,從七品。二十三年,六部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定以二員為額。明年,以戶部所掌繁劇,增尚書二員。大德五年,省尚書一員、員外郎一員置主事八員,至大二年。增侍郎、員外郎各一員,四年,罷增置之員,如舊制。至正元年,設司計官四員,依至元二十八年例添設二員。正七品。共屬附見於後:《元典章》:戶部尚書規措應昌運糧事,正三品。 都提舉萬億寶源庫,掌寶鈔、玉器。都提舉一員,正四品。提舉一員。正五品。同提舉一員,從五品。副提舉一員,從六品。知事一員,從八品。提控案牘一員。《元典章》寶源總庫有達魯花赤一員,從五品。至元二十五年,置分萬億庫為四庫:曰寶源、廣源、綺源、賦源。 都提舉萬億廣源庫,掌香藥、紙劄等物。置官同上。提控案牘二員。 都提舉萬億綺源庫,掌諸色段匹。置官品秩同前。惟提舉增一員。提控案牘三員,後省二員。《元典章》萬億儲支納一員,從七品。 都提舉萬億斌源庫,掌絲線、布帛等物。置官。品秩同前。提控案牘二員,後省一員。 四庫照磨兼架閣庫。管勾一員,從九品。至元二十八年置。 提舉宮寧庫,掌萬億寶源庫出納金銀之事。提舉一員,從五品。同提舉一員,從六品。副提舉一員,從七品。至元二十七年置。 諸路寶鈔都提舉司,掌交鈔公事。達魯花赤一員。正四品。都提舉一員,正四品。副達魯花赤一員,正五品。提舉一員。正五品。同提舉一員,從五品。副提舉二員,從六品。知事一員,從八品。照磨一員。從九品。至元七年。案舊紀憲宗癸醜,立交鈔提舉司,與志不合。立交鈔提舉司。正五品。至元八年罷。十三年又置行戶部於大名,掌印造交鈔。二十四年,改諸路寶鈔都提舉司,升正四品,增副達旮花赤、提控案牘各一員。後定置各員,又增提控案牘一員。 寶鈔總庫,達魯花赤一員,從五品。大使一員,從五品。副使三員。正七品。至元二十五年,改元寶庫為寶鈔庫。正六品。二十六年,升從五品。本紀:二十五年,升寶鈔總庫永盈庫為從五品。未詳孰誤。永盈庫。二十六年罷,以所領幣帛入太府監及萬億庫。增大便、副便諸員。 印造寶鈔庫,達魯花赤一員,正七品。大使一員,從七品。副使二員。正八品。中統四年,始置大使。從八品。至元二十四年,升從七品,增達魯花赤一員。後定置諸員。 燒鈔東、西二庫,達魯花赤各一員,正八品。大使各一員,從八品。《元典章》作正八品。副使各一員。從九品。至元元年,昏鈔庫始置監鈔昏鈔官,用正九品印。二十四年,分立燒鈔東西二庫,置達魯花赤等員。二十八年,罷大都燒鈔庫,各路昏鈔令行省官監燒。《元典章》:行省燒鈔庫大使,正九品。 諸路寶泉都提舉司,至正十年置,其屬曰豉鑄局,秩正七品。曰永利庫,秩從七品。掌鼓鑄銅錢、印造寶鈔。 行用六庫。中統元年,立中都行用庫,提領一員,從七品。大使一員,從八品。副使一員,從九品。《元典章》:大都平淮十行用庫大使,從九品。至元二十四年,大都改置庫者三:曰光熙,曰文明,曰順承。二十六年,又置三庫:曰健德,曰和義,曰崇仁。皆因城門之名為名。大都宣課提舉司,掌諸色課程,並領京城各市,提舉二員,從五品。同提舉一員。從六品。副提舉一員,從七品。提控案牘一員。至元十九年,並大都舊城兩稅務為大都稅課提舉。《元典章》:大都稅課提舉,從五品,乃至大以前官制。至大元年,改宣課提舉司。其屬曰: 馬市豬羊市,提領一員,從七品。大使一員,從八品。副使一員,從九品。至元三十年置。 牛驢市果木市,設官同前。 魚蟹市,大使一員,副使二員。至大元年置。 煤炭所,提領一員,從八品。大使一員,從九品。副使一員,至元二十二年置。 大都酒課提舉司,掌酒醋榷酤之事。提舉一員,從五品。同提舉二員,從六品。副提舉一員,從七品。捉控案牘二員。至元八年置。廿八年,省同提舉一員、副提舉一員。《元典章》:鴛鴦泊倉糧酒務,從五品;泥河倉糧灑務大使,龍興酒務大便,俱從九品。 鈔紙坊,提領一員,正八品。大使一員,從八品。副使二員。從九品。中統四年置,用九品印,止設大使、副使各一員。至元二十七年,升正八品,增提領、副使各員。 印造鹽茶等引局,掌印造腹裡行省鹽、茶、礬、鐵等引,大使一員,從八品。副使一員。從九品。元二十四年置。 京畿都漕運使司,秩正三品。運使二員,正三品。《元典章》:京畿都漕運使司達告花赤。正三品。同知二員,正四品。副使二員,正五品。判官二員,正六品。經歷一員。正七品。知事一員,從八品。提控案牘兼照磨一員。正九品。掌凡漕運之事。中統元年,立軍儲所。至二十七年,改儲峙提舉司為軍儲所,乃別立一官,非中統元年所置者。四年,改漕運河渠司。舊紀至元元年立漕運司,十五年罷,以其事隸行中書省。與志彼此互異,未詳孰誤。至元二年,改漕運司。十二年,改都漕運司。秩正五品。十九年,改京畿都漕運使司。秩正三品。二十四年,內外分立兩運司。京畿都漕運司之額如舊,止領京倉出納稂斛及新運糧提舉司攢運公事,省同知、判官、知事各一員。延祐六年,增同知、副使、判官各一員。後定置正官各二員,首領官四員。後至元二年,增提調官、運副、運判各一員。九年,增海道巡防官二員,經正七品印,相副官二員。 新運糧提舉司,秩正五品。達魯花赤一員,正五品。都提舉一員,正五品。同提舉二員,從六品。副提舉一員,從七品。吏目一員,管站車二百五十一輛。至元十六年置。延祐三年,改為京畿運糧提舉司。 京師二十二倉:秩正七品。萬斯北倉,中統二年置。萬斯南倉,至元二十四年置。千斯倉,中統二年置。永平倉,至元十六年置。永濟倉,至元四年置。惟億倉,既盈倉,大有倉,並皇慶元年置。屢豐倉,積貯倉,並皇慶元年增置。以上十倉,各倉置監支納一員,正七品。大使二員,從七品。副使二員。正八品。豐穰倉,廣濟倉。並皇慶元年置。廣衍倉,至元二十九年置。大積倉。至元二十八年且。既積倉,盈衍倉,並至元二十六年且。相因倉,中統二年且。順濟倉,至元二十九年置。以上八倉,各置監支納一員。大使二員,副使二員。通濟倉,中統二年置。慶貯倉,至元四年置。豐實倉,置年缺。以上三倉,各置監支納一員,大使一員,副使一員。 通惠河運糧千戶所,秩正五品。中千戶一員,正五品。中副千戶二員。正六品。至元三十一年置。 都漕運使司,秩正三品。運使二員,正三品。同知二員,正四品。副使二員,正五品。運判三員,正六品。經歷一員,從七品。知事一員,從八品。提控案牘二員,內一員兼照磨,正九品。掌禦河上下至直沽、河西務、李二寺、通州等處漕運。至元二十四年,立置總司於河西務,置分司於臨清。其屬倉七十有五: 河西務十四倉:秩正七品。永備南倉,永備北倉,廣盈南倉,廣盈北倉,充溢倉,以上五倉,各置監支納一員,正六品。《元典章》:永備倉提點,從五品。大使二員,從六品。副使二員。正七品。崇墉倉,大盈倉,大京倉,大稔倉,足用倉,豐儲倉,豐積倉,恒足倉。既備倉,以上九倉,各置監支納一員,大使一員,副使一員。《元典章》:萬盈、廣積、永備、景運、平盈五倉,副使俱正七品。永盈倉副使,從七品。大有、忙安、廣盈、和糴、新城、豐州、廣盈,平地縣平濟,雲內州廣貯八倉,監支納俱正八品。大有,和糴、忙安、豐州、廣盈,雲內州廣貯,扮州廣貯,新州廣盈,東勝州大盈,平地縣平濟十倉,大使俱正九品。豐儲倉大使,從九品。 通州十三倉:秩正七品。有年倉、富有倉、廣儲倉、盈止倉、及秭倉、乃積倉、樂歲倉、慶豐倉、延豐倉,以上九倉各置監支納一員、大使二員、副使二員,足食倉、富儲倉,衍倉、富及衍倉,以上四倉,各置監支納一員、大使二員、副使一員。 河倉十七,用從七品。印館陶倉,舊縣倉、陵州倉、傅家池倉,以上四倉,各置監支納一員、從七品。大使一員、從八品。副使一員。秦家渡倉、尖塚西倉、尖塚東倉、長蘆倉、武強倉、夾馬營倉、上口倉、唐宋倉、唐村倉、安陵倉、四柳樹倉、淇門倉、伏恩倉,以上十三倉,各置監支納一員、從八品。大便一員。從九品。副使一員。 直沽廣通倉,秩正七品。大使一員。從七品。榮陽等綱凡三十,曰:濟源、陵州、獻州,白馬、滏陽、完州、河內、南宮、沂莒,霸州、東明、獲嘉、鹽山、武強、膠水、東昌、武安、汝甯、修武、安陽、開封、儀封、蒲台、鄒平、中牟、膠西、衛輝、浚州、曹濮州,每綱皆設押綱官二員,計六十員,秩正八品。每編船三十只為一綱。船九百餘隻,運糧三百余萬石。綱官以常選正八品為之。 檀景等處採金鐵冶都提舉司,秩正四品。提舉一員,正四品。同提舉一員,正五品。副提舉一員,從六品。《元典章》作從七品。掌各冶採金煉鐵之榷稅。中統初,置景州提舉司,管景州、灤陽、新匠三冶。至元十四年,又置檀州提舉司,《元典章》:檀州採金都提是舉司達魯花赤,正五品。管雙峰、暗峪、大峪、五峰等冶。大德五年,並為檀只等處都提舉司。大德元年,罷頎德、彰德、廣平等路五提舉司,立都提舉司二,升正四品,設官四員,直隸中書戶部。衛輝路提舉司隸于廣平彰德都提舉司,真定鐵冶隸於順德都提舉司。事見本紀,舊志遺之。河東山西濟南萊蕪等處冶提舉司及益都金總管府,其設置省並均不可考。又至元十九年立鐵冶總管府,罷提舉司,是否由總管府改都提舉司,簡冊無征,不能臆斷矣。《元典章》宜德雲州等處、銀冶等場都提舉正四品,檀州採金都提舉司達魯花赤正五品,棋陽彰德濟南高山汴梁等處,太原大同徐邳州景州溧陽等處、頎德等處、檀州等處、泰安州萊蕪等處、廣平等處、衛輝倉谷遼陽路安平山等處、易州紫荊關十七所鐵提舉司提舉,俱從五品;以上同提舉,俱從六品。宣德雲州等處銀冶提舉司,從六品。 大都河間等路都轉運鹽使司。秩正三品。使二員,正三品。同知一員,正四品。副使一員,正五品。運判二員,正六品。經歷一員,從七品。知事一員,從八品。照磨一員。從九品。掌榷辦場灶鹽貨。太宗二年,始立河問稅課所。六年,改鹽運司。十二年,改提舉鹽榷所。六皇后稱制二年,又改提舉滄清鹽使所。定宗四年。又改提舉鹽榷滄清鹽使所。憲宗二年,改河間課程所為提舉滄清深鹽使所。中統元年,改立宣撫司,提領滄清深鹽使所。四年,改為轉運司。至元二年,以刑部侍郎右三部郎中兼滄清深鹽使司。尋改立河間都轉運鹽使司,又立滄清深三鹽司。十二年,改為都轉運使司。十九年,以戶部尚書行河間等路都轉運使司事。尋罷,立大都蘆台越支三叉沽鹽使司。二十三年,改為河間等路都轉運使。二十五年,複立蘆台、越支、三叉三鹽使司。二十七年。改令戶部尚書行河間等路都轉運使司事。二十八年,改河間等路都轉運司。大德五年,並大都三鹽運司入河間。延祐六年,頒分司印。 鹽場二十二所,曰,利國場、利民場、海豐場、阜民場、阜財場、益民場、潤國場、海阜場、海盈場、海潤場、嚴鎮場、富國場、興國場、厚財場、豐財場、三叉沽場、蘆台場、越支場、石碑場、濟民場、惠民場、每場置司令一員,從七品。司丞一員。從八品。 山東東路都轉運鹽使司,使二員,同知一員,副使一員,運判一員,經歷一員,知事一員,照磨一員。太宗二年,立益都課稅所。六年,改山東鹽運司。中統三年,命課稅隸,山東都轉運司。四年,詔以中書左右部兼諸路都轉運司。至元二年,改立山東轉運司。十二年,改山東都轉運使司。按舊紀,山東鹽課都轉運為都轉運鹽使司在八年,改山東轉運使司為都摶運使司兼濟南酒稅醋課在二十五年,與志互異。《元典章》各處轉運鹽使司正四品,乃大德以前之官制。延祐五年,頒分司印,罷膠萊鹽司所屬各場。至元十九年,立山東濱樂安及膠菜莒密鹽使司。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