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新元史 | 上頁 下頁
篤行傳(4)


  趙一德龍興新建人。大兵南伐,被俘為鄭留守家奴。曆事三世,號忠幹。至大元年,拜請于鄭阿思蘭,歸省父母,阿思蘭許之,期一歲而返。一德至家,父已歿,惟母在,年八十餘。一德卜地葬父畢,如期歸。阿思蘭義之,即裂券縱為良。

  一德將辭歸,會阿思蘭以冤被誅,詔簿錄其家。群奴各亡去,一德獨奮曰:「主家有禍,吾忍同路人耶!」留不去,與張錦童詣中書訴枉,得昭雪,還其所籍。阿思蘭母分田廬遺之。一德謝曰:「一德雖鄙人,非有利於是世。重哀主無罪而受戮,故留以報主。今老母八十餘,得歸侍養,主之賜已厚矣。何以田廬為?」不受而去。皇慶元年,旌其門。

  姚仲實,河南人,官真州三務使。居半歲,慨然曰:「剝下以事上,非我志也。」棄官歸,以貿易貲巨萬。仲實曰:「積而不散,曷為者?」買田十餘頃為義塋,以葬貧民,其不能婚嫁者以貲助之,又贖沒為奴者數十家。歲饑,為食於道,以食俄者。朝廷建辟雍,獻美材千章、米五千石、役夫羊韐九十襲。元貞初,詔賜彩繒百匹,複其家。初,貧民負仲實五千余婚,仲實悉還其券,人尤德之。卒年七十三。集賢大學士陳顥言于武宗,請表其墓,以風天下之為善者。詔從之。

  夏永慶,字章甫,定海人。大德中,從父文德轉粟京師,舟抵海洋,鎮盤載喧呼,文德僵僕溺水。永慶震駭,沒入洪濤,載父出,舵工以戟鉤其衣,父賴不死。永慶力不支,竟沉於海。其後,諸弟傷之,居同室,食同爨。至正十三年,表曰孝義之門。

  黃一清,字清夫,徽州休寧人。父元珪,早卒。母吳氏,矢志不嫁。一清事母以孝聞。母病夢人告之曰:「有老嫗來,當得藥。」明日果有嫗來,授以啖蜜法。一清乞蜜於旁村,還遇虎。一清謂虎曰:「吾死不足惜,如吾母何?」虎熟視逡巡而去。集賢大學士陳顥言:「母為節婦,子為孝子,宜旌表,以風天下。」有司署其家及裡門,皆曰節孝焉。

  一清與平章政事李孟友善,欲用為杭州教授,一清固辭。一清別字秋江,孟字秋谷,孟遣之詩曰:「君釣秋江月,我耕秋穀雲,逃名君笑我,伴食我慚君。」朝野傳誦。趙孟頫繪以為圖。陳顥又薦一清為儒學提舉,亦不就。至元三年卒,年七十五。

  祝大昌,字公榮,處州麗水人。孝友出於天性。母卒,斂殯奠袝之禮,悉遵古制。灶突失火,大昌力不能救,乃伏棺上悲號,且曰:「天乎,吾母在,乞祐之!不然,我必與母俱焚,誓不獨存也。」其火忽自滅。鄉里稱之。事其兄公亮如嚴父。公亮出仕,大昌不敢中席而坐,如其兄之在室也。

  其弟卒,大昌奔視,頓僕於地,良久乃蘇。扶弟遣孤逾於所出。或說以分居,大昌勃然變色曰:「此言入於吾耳,必吾不睦於家,故爾!吾若計利而害義,犬彘當不食吾餘。」因撫膺長慟,言者慚而退。

  大昌好施與,歲歉,下粟估糴之。青田盜阻,民不能鹽食,大昌出所儲鹽,給宗族親姻,以及于閭井,人皆德之。江浙行省署為處州路儒學教授,不就,卒。

  葉以清,寧子澄,松江華亭人。貧而尚乞節。德清尉劉昶訴以三喪未舉,以清貸錢五千緡助之。黟縣達魯花赤伯顏禦賊于昱嶺關,瀕行,囑其妻子曰:「吾死,當輩奉吾母依華亭葉以清。」已而伯顏戰沒。後一夕,以清夢伯顏來以老幼相托。越數日,伯顏妻子果奉其母至,以清周給之如骨肉。

  張士誠部將鄭煥知松江府,欲燔巨室之党于苗帥者,以清與煥有舊,力諫之,獲免者數百家。煥欲辟以清為華亭尹,辭不就。後煥以賕敗,株連六十餘人,獨以清無所染。時楊瑀、貢師泰皆依以清為衣食。瑀卒,貧無以斂,以清為出貲營葬。明初,遣使者聘之,不應,卒於家。

  秦玉,字德卿,崇明人。五歲,能暗誦《孝經》、《論語》。八歲喪父,哀毀如成人。及長,通五經,尤邃於《詩》。會貢舉法行,縣令欲舉玉應之,玉曰:「吾學,豈為科試計哉!」辭不就。母卒,終喪不沐浴,不食鹽酪。初居喪,鄰舍火,家人咸走避,獨玉伏棺上慟哭。火及屋壁,遽自滅。縣令欲上其孝行,玉固辭。卒五十三。

  王庸,字伯常,雄州歸信人。事母李氏,以孝聞。母有疾,庸夜禱北辰,至叩頭出血,母疾遂愈。及母卒,哀毀幾絕,露處墓前,旦夕悲號。一夕,雷雨暴至,鄰人持寢席往欲蔽之,見庸所坐臥之地獨不沾濕,鹹歎異而去。複有蜂數十房來止其家,歲得密蠟以供祭祀。

  黃贇,字止敬,臨江人。父君道,延祐間求官京師,留贇江南,時贇年幼。及既長,聞其父娶後妻居永平,往省之,則你歿已三年矣。庶母聞贇來,盡夾其貲去更嫁,拒不見贇。贇號哭,語人曰:「吾之來,為省吾父也。今不幸吾父已歿,思奉其樞歸而窆之,莫知其墓。敬得見庶母,示以葬所,死不恨矣。尚忍利遺財邪。」久之,聞庶母居濱。嘫裹糧往,庶母拒之三日不納。庶母之弟憐之,典偕至永平屬縣樂亭,求父墓,又弗得。贇哭禱於神。一夕,夢老父以杖指葬處曰:「見片磚即可得。」明,就其地求之。庶母之弟曰:「真是,已斂時,有某物可驗。」啟配棺,得父骨以歸。

  劉琦,嶽州臨湘人。生二歲,而母劉氏遭亂,陷於兵。琦獨事其父。稍長,思其母不置,常歎曰:「人皆有母,我獨無。」輒歔欷泣下。及冠,請于父,往求其母。遍歷河之地、北淮之東、西,數歲不得。後得于池州之貴池。迎以歸養。其後十五年,而父歿。又三年,而母歿。終喪猶蔬食。有司上其事,旌表其門曰孝義。

  劉源,歸德中牟人。母吳氏,年七十餘,病甚不能行。適兵火起,且延至其家,鄰里俱逃。源力不能救,乃呼天號泣,趨入抱母。為火所焚而死。

  陸思孝,紹興山陰樵者。性至孝。母病痢,思孝醫禱,俱不效,方欲刲股肉為糜以進,忽夢寐間,若有神人者授以藥劑。思孝得而異之,即以奉其母,疾遂愈。

  姜兼,嚴州淳安人。七歲而孤,與二兄養母至孝。母死,兼哀慟幾絕。既葬,獨居墓下,朝夕哭,奠荒山中,躬自樵爨,蔬食飲水,一衰麻,寒署不易。同裡陳氏、戴氏子,不能事其父母,聞兼之行,慚悔,皆迎養焉。

  胡伴侶,鈞州密縣人。其父實嘗患心疾數月,幾死,更數醫,俱莫能療。伴侶乃齋沐焚香,泣告於天,以所佩小刀於右肋傍,刲其皮膚,割脂一片,煎藥以進,父疾遂瘳,其傷亦旋愈。朝廷旌表其門。

  王士宏,延安中部人。父摶,有疾。士宏傾家貲求醫,見醫即拜,遍禱諸神,叩額成瘡。父歿,哀毀盡禮,廬墓三年,足未嘗其家。墓廬上有鵲來巢,飛鳥翔集,與士宏親近,若相狎然。眾鹹異之。終喪,複建祠於塋前,朔望必往奠祭,雖風雨不廢。有司上其事於朝,旌表之。

  何從義,延安洛川人。祖良、祖母李氏,偕亡。從義廬於墓側,旦夕哀慕,不脫帶,不食菜果,惟啖蔬食而已。事父世榮、母王氏孝,養尤至。伯祖、叔祖三人及叔父珍,皆無子,比卒,從義鹹為治葬,築高墳,祭奠以禮,時人義之。

  哈都赤,大都固安州人。天性篤孝。幼孤,養母。母有疾。哈都赤礪其所佩小刀,拜天泣曰:「慈母生我劬勞,今當捐身報之。」乃割左脅,取肉一片,作羹進母。」母曰:「此何肉也。其甘如是。」數日而病癒。

  高必達,建昌人。五歲時,父明大棄家遠遊,莫知所適。必達既長,晝夜哀慕。乃娶妻以養母,而曆往四方求其父。十餘年不得,忽相傳黃州全真道院中有虛明子者,學道三十年矣,本九虎氏,建昌人也,匿姓名為道人雲。必達詢問,知為父,即往拜之。具言家也及已之所生歲月,大父母之喪葬始末,因哀號叩頭不已。虛明猶瞑坐不顧。久之,斥曰:「我非汝父,不去何為?」必達留待左右,不少懈,辭氣哀惻可矜。其徒謂虛明曰:「師有子如此,忍弗歸乎?」虛明不得已,乃還家。必達孝養篤至,鄉里稱之。

  又,曾德,漁陽人,宗聖公五十七年代孫。母早亡,父仲祥再娶左氏。仲祥游襄陽,樂其土俗,因攜左氏家焉。亂兵陷襄陽,遂失左氏。德遍往南土求之,五年乃得於廣海間,奉迎以歸,孝養甚至。有司以聞,詔旌複其家。

  王思聰,延安安塞人。素力田,農隙則教諸生,得束修以養親。母喪,盡哀。父繼娶楊氏,事之如所生。以家多幼稚,侵父食,別築室曰:「養老堂」奉之,朝夕定省不怠。父嘗病劇,思聰憂甚,拜祈於天,額膝皆成瘡。得神泉飲之愈。後複失明,思聰舐之,即能視。縣上狀,詔表其門閭。

  黃道賢,泉州人。嫡母唐無子,道賢在繈褓,而生母蘇以疾去。及長,思念生母屢請于父,得召之歸。道賢竭力養二母,得基歡心。父病篤,道賢晝夜奉湯藥,不離膝下。遍求良醫莫效,乃夜禱於天,願減已一紀之算,以益父壽,父病遂愈,至元統二年乃歿,果符一紀之數。道賢居喪盡禮,負土築墳廬,於廬側疏食終身。至元二年,有司上其事,旌其門曰:「孝子黃氏之門。」

  史彥斌,邳州人。嗜學有孝行。至正十四年,河溢,金鄉、魚台墳墓之壞。彥斌終卒,慮有後患,乃為厚棺,刻銘曰:「邳州沙河店史彥斌母柩」,仍以四鐵環釘其上,然後葬。明年,墓果為水所漂。彥斌縛草為人,置水中,仰天呼曰:「母棺被水,不知其處。原天矜憐哀子之心,假此芻靈,指示母棺。」言訖,涕泣橫流,乃乘舟,隨草人所之。經十餘日,行三百餘裡,草人止桑林中,視之,母柩在焉。載歸,複葬之。

  張紿祖,字子讓,潁州人。讀書力學,以孝行聞於朝,特授河南路學教授。至正十五年,奉父避兵山中。賊至,執其父將殺之,紹祖泣曰:「吾父耆德善人,不當害,請殺我以代父死。且若等非父母所生乎,何忍害人父也?」賊怒,以戈擊之,戈應手挫鈍,因感而相謂曰:「此真孝子,不可犯。」乃釋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