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新元史 | 上頁 下頁
李忽蘭吉傳


  李忽蘭吉,一名庭玉,隴西人。父節,仕金,自鞏昌石門山從汪世顯以城降。

  忽蘭吉隸皇子闊端為質子,從征西川,以功擢管軍總領,兼總帥府知事。從征西番南澗,有功。世祖在潛邸,用汪德臣言,承制命忽蘭吉佩銀為管軍千戶、都總領,佐汪德臣城利州。

  憲宗五年,大兵取合江大獲山,宋劉都統率從謀焚利州、沙市,次青山,忽蘭吉以伏兵敗之。都元帥阿答忽以聞,擢本帥府經歷,兼軍民彈壓。

  六年,憲宗更賜金符,仍命為千戶、都總領。

  八年,忽蘭吉以兵趨劍門,宋人運糧於長寧,追至連曲壩,奪之,俘其將而還。

  憲宗南征,忽蘭吉管橋道饋連,有功,賜璽書。從攻苦竹隘,行登,斬守將楊立,獲都統張實,招降長寧、清居、大獲山、遠山,龍州等寨。十一月,大獲山守臣楊大淵納款,已而逃歸,憲宗怒,將屠其城,眾不知所為。德臣諭忽蘭吉曰:「大淵去,事頗難測,亟追之!」乃單騎至城下,門未閉,大呼入城曰;「皇帝使我來撫軍民。」一卒引入,忽蘭吉下馬,執大淵手謂之曰:「上方宣諭賞賜,不待而去,何也?」大淵曰:「誠不知大朝禮,且久出,恐城中有它變,是以亟歸,非敢有異謀也。」遂與偕來,一軍皆喜。忽蘭吉入奏,帝曰:「楊安撫反乎?」對曰:「不反。」帝曰:「汝何以知之?」對曰;「城門不閉,是無他心。一聞臣言,即從臣以出,故知其不反。」帝曰:「汝不懼乎?對曰;「臣恐上勞聖慮,下苦諸軍,又念一郡生靈,故不知懼。」帝悅,賜葡萄灑,使忽蘭吉與怯裡馬哥領戰船二百艘掠釣魚山,奪其糧船四百。帝次釣魚山,忽蘭右造浮梁以通往來。

  九年,與怯馬裡哥、劄胡打、魯都赤、闊闊術領蒙古、漢軍二千五百略重慶。六月,總帥汪德臣座,命忽蘭吉率所部殿后。甯兵水陸晝夜接戰,皆敗之。宗王穆哥承制,命忽蘭吉佩金符,為鞏昌元帥,守青居山。

  中統元年,德臣子惟正襲總帥,至青居。五月,忽蘭百等赴上都。時渾都海據六盤山以叛,世祖遣忽蘭吉亟還,與汪良臣發所統二十四州兵禦之。十月,從宗王哈必赤等次合納忽石溫之地,力戰,擒渾都海等於陣,餘黨悉平。二年六月,以功授鞏昌後路元帥,賜金、幣、鞍馬、弓矢。

  九月,火都叛於西蕃點西嶺,汪惟正帥師討之,至怯裡馬之地,火都叛以五百人遁。詔宗王只必鐵木兒以答剌海、察吉裡、速木赤將蒙古軍二千,忽蘭吉將漢軍一千,追襲火都,擒之。

  四年,元帥答剌海言忽蘭吉功高,詔賜虎符,忽蘭吉不受。問其故,對曰:「臣聞國制,將萬人者佩虎符,若汪氏將萬人已佩之,臣安得複佩!」帝是其言,命于總帥汪惟正下充鞏昌路元帥,諸將悉聽節制。六月,帝命惟正討吐蕃酋答機於松州,忽蘭右以千騎先往,襲答機獲之。

  至元元年,入覲,命與汪良臣同守青居。是時,大兵與宋兵相持於釣魚山,三年,宋兵陷大樑平山寨。平章賽典赤令忽蘭吉率千餘騎掠其境,斬首三百級,得馬二百八十。都元帥欽察等家屬百余口,先為宋兵所得;奪還之。四年,以本職充閬、蓬、廣安、順慶、夔府等處蒙古漢軍都元帥參議。

  六年,賜虎符,授昭勇大將軍、夔東路招討使,立章廣平山寨。

  十年正月,成都失利,帝遣人問敗狀及措置之方。忽蘭吉附奏曰:「初立成都,惟建子城,軍民止於外城,別無壁壘。宋軍乘虛來攻,失於無備,軍官皆年少不經事之人,以此失利。西川地曠人稀,宜修築城寨以備不虞。選任才能,廣蓄軍儲,最為急務。今蒙古、漢軍多非正身,代以驅奴,宜嚴禁之。所謂修築城寨、練習軍馬、措劃屯田、規運糧餉、創造舟楫、完繕軍器,六者不可缺一,則邊陲無虞矣。」六月,將兵赴成都,與察不花同權省事。十一月,複還守章廣平山寨。

  十三年,引兵略重慶,複取簡州。

  十四年,承制授延安路管軍招討使。

  十五年,禿魯叛於六盤山,忽蘭吉以延安路軍,會別速台、趙炳及總帥府兵於六盤,敗禿魯于武州,俘其孥。還,承制授京兆、延安、鳳翔三路管軍都尉,兼屯思守衛事。十月,改同知利州宣撫使,夔東招討如故。入覲,賜虎符,授四川北道宣慰使。忽蘭吉請以先授鞏昌元帥之職及虎符,與其弟庭望。二十年,改四川南道宣慰使。

  二十二年,詔與參政曲裡吉思、僉省巴八、左丞汪惟正,分兵進取五溪洞蠻。時思、播以南施、黔、鼎、澧、辰、沅之界,蠻獠叛服不常,詔四川行省討之。曲裡吉思、惟正一軍出黔中,巴八一軍出思播,都元帥脫察一軍澧州,忽蘭吉一軍自夔門來會。十一月,諸將鑿山開道,綿亙千里,蠻獠設太險隘者,盡殺之。遣使諭其酋長皆率眾來降,獨散毛洞漂順走入岩谷,力屈始降。

  二十三年,入覲,以老病乞歸田裡,帝憫之,遂還鞏昌。

  二十六年,行者奏忽蘭吉之功,請用范殿帥故事,商議本省軍事。

  二十七年,拜資善大夫,遙授陝西等處行尚書省左丞,商議軍事,食左丞之祿。

  元貞二年,入覲,授資德大夫、陝西等處行中書省右丞,議本省公事,卒。

  泰定元年,諡襄敏。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