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書 > 續資治通鑒 | 上頁 下頁 |
慶元二年 |
|
慶元二年金承安二年 春,正月,丁酉,金主如安州春水。 壬寅,知樞密院事鄭僑罷。癸卯,以謝深甫知樞密院事。 詔朱熹仍依前官,與祠。 丁酉,金主還都。 二月,己酉,右丞相京鏜等上《神宗玉牒》、《高宗實錄》。 丙寅,詔以昭慶軍承宣使、內侍省押班王德謙為節度使。德謙,帝藩邸內侍也,於是驟見擢用。中書舍人吳宗旦,事德謙甚謹,夜,輒易服謁之。德謙乃薦宗旦為刑部侍郎、直學士院。宗旦為德謙草制,引天寶、同光故事為比。制出,參知政事何澹不押制書;右諫議大夫劉德秀率台諫交章言其不可;丁卯,京鏜複以為言;遂寢其命。於是德謙除在外宮觀,吏部尚書兼給事中許及之奏駁之;台諫請竄斥德謙,帝未許。殿中侍禦中姚愈,劾宗旦交結德謙;辛未,宗旦奪三官,癸酉,送南康軍居住。 是月,金命襲封衍聖公孔元措世襲兼曲阜令。 三月,壬午,金命戶部尚書溫昉行六部尚書于撫州。 庚寅,金主幸西園,閱軍器。 癸巳,金平章政事烏淩阿願罷。 丙申,竄內侍王德謙。臨安府劾德謙為人求官,贓以巨萬計,服食擬乘輿。獄未成,詔降德謙團練使,撫州居住。權中書舍人高文虎請改為安置。帝從之。然獄卒不竟。 丁酉,金以參知政事裔代左丞相襄行省于北京。 庚子,禁浙西圍田。 壬寅,詔:「自今有司奏讞死罪不當者,論如律。」 夏,四月,丙午,封武功郎不〈禾去〉為嗣濮王。 甲子,金尚書省奏:「比歲北邊調度頗多,請降僧道空名度牒,以助軍需。」從之。 癸酉,金親王宣敕始用女真字。 五月,甲戌朔,金言謂宰臣曰:「比以軍需,隨路賦調,司縣不度緩急,促期征斂,使民費及數倍,胥吏又來之以侵暴,其令提刑司究察之。」 丙子,金主集官吏于尚書省,諭曰:「今紀綱不立,官吏弛慢,遷延苟簡,習以成弊。職官多以吉善求名,計得自安,國家何賴焉!至於徇情賣法,省部令史尤甚,尚書省其戒諭之。」 丁醜,金北京行省參知政事裔移駐臨潢府。 庚辰,金升撫州為鎮寧軍。 丁亥,金丞相襄詣臨潢府。 金召知大名府赫舍哩執中簽書樞密院事,從丞相襄征伐。執中不欲行,奏曰:「臣與襄有隙,且殺臣矣。」金主惡其言不遜,事下有司,既而赦之。執中本名呼沙呼,阿蘇之裔孫也。 己醜,金皇子洪輝生。命禮部尚書張暐報祀高禖。 六月,戊申,金以澄州刺史王遵古為翰林直學士,仍敕無與撰述,入直則奏聞,或霖雨免入直,以遵古年老,且嘗侍講讀也。 戊辰,須淳熙寬恤詔令。 閏月,甲戌,內出銅器付尚書省毀之。申嚴私鑄器之禁。 甲午,朝散大夫劉三傑,免喪入見,論「今日之憂有二:有邊境之憂,有偽學之憂。邊境之憂,有大臣以任其責,臣未敢輕論。若夫偽學之憂,姑未論其遠,請以三十餘年以來而論之:其始有張栻者,談性理之學,言一出口,噓枯吹生,人爭趨之,可以獲利,栻雖欲為義,而學之者已為利矣。又有朱熹者,專於為利,借《大學》、《中庸》以文其奸而行其計,下一拜則以為顏、閔,得一語即以為孔、孟,獲利愈廣,而肆無忌憚,然猶未有在上有勢者為之主盟。已而周必大為右相,欲與左丞相王淮相傾而奪之柄,知此曹敢為無顧忌大言而能變亂黑白也,遂誘而置之朝列,卒藉其力傾去王淮,而此曹愈得志矣。其後留正之來,雖明知此曹之非,顧勢已成,無可奈何,反藉其党與心腹。至趙汝愚。則素懷不軌之心,非此曹莫與共事,而此曹變知汝愚之心也,垂涎利祿,甘為鷹犬以覬幸非望,故或駕姍笑君父之說于鄰國,或為三女一魚之符以惑眾庶,扇妖造怪,不可勝數,蓋前日為偽學,至此變而為逆黨矣。賴陛下聖明,去之之早,此宗廟社稷無疆之福。然今此曹潛形匿影,日夜伺隙。雨暘稍愆,則喜見顏色;聞敵國侵擾之報,則移過於吾之君父。如此鬼蜮,百方害人,防之不至,必受其禍。臣謂今日之策,惟當銷之而已。其習偽深而附逆因者,自知罪不容誅,終不肯為國家用;其它能革心易慮,則勿遂廢斥,使之去偽從正,以銷今日之憂。」 疏入,韓侂胄大喜,即日除三傑右正言。留正貶邵州居住。 是夏,大溪山島民作亂。 大溪山者,廣東海中島也。提舉茶鹽徐安國,遣人入島捕私鹽,島民不安,嘯聚千餘人,入海為盜,揭榜疏安國之罪,掠商旅,殺平民。經略使雷潀,素與安國有隙,至是安國乞遣兵討之,侂不即發兵,而以安國生事聞於朝。未幾,潀、安國俱罷。 秋,七月,壬寅朔,金主幸天慶觀,建普天大醮,禁屠宰,七日無奏刑,百司權停決罰。 庚午,監察禦史沈繼祖,錄淹囚四百餘條來上,詔進二官。 八月,庚辰,以軍器臨錢之望為秘閣修撰、知廣州。 金敕計議官所進奏帖可直言利害,勿用浮詞。 辛巳,金主以邊事未寧,集六品以上官於尚書省,問攻守之策。凡中外臣僚,不以職位高下,或有方略材武,或長於調度,各舉三五人以備選用,期五日封章以進。議者凡八十四人,言攻者五,言守者四十六,且攻且守者三十三,召對睿思殿,論難久之。 金北部複叛,參知政事裔戰敗。丙戌,以丞相襄為左副元帥蒞師。裔旋罷。 金右丞胥持國,席龍擅政,多結黨援。禦史台劾右司諫張複亨,右拾遺張嘉貞,同知安豐軍節度使事趙樞,同知定海軍節度使事張光庭,戶部主事高元甫,刑部員外郎張岩叟,尚書省令史傅汝梅、張翰、裴元、郭郛,皆趨走權門,人戲謂「胥門十哲」。複亨、嘉貞尤卑佞苟進,不稱諫職,俱宜黜罷。奏可。於是持國致仕,嘉貞等皆補外。 金左丞瓜勒佳衡罷,以參知政事董師中為左丞,以左宣徽使膏為右丞,以戶部尚書楊伯通參知政事。 庚寅,金樞密使唐古貢致仕。尋以襄為樞密使、平章政事。 辛卯,錢之望遣兵入大溪山,盡殺島民。 九月,壬寅,以四川旱,蠲民賦。 金遣官分詣上京、東京、北京、咸平、臨潢、西京等路招募漢軍,不足則簽補之。時北京民方艱食,樞密使襄出糴倉粟以濟之。或以兵食方闕為言,襄曰:「烏有民足而兵不足者!」卒行之,民皆悅服。 癸醜,金以上京留守鈕祜祿額特喇為平章政事。 辛酉,金以樞密使襄知大興府事;胥持國為樞密副使、權參知政事,行省於北京。 它日,金主與翰林修撰路鐸論董師中、張萬公優劣,鐸曰:「師中附胥持國進,持國小人,不宜典軍馬。以臣度之,不惟不允人望,亦必不能服軍心。若回日複相,必亂天下。」金主曰:「人臣進退人難,人君進退人易,朕豈以此人複為相耶?」持國旋卒於軍。 是日,詔:「監司、帥守薦舉改官,勿用偽學之人。」 冬,十月,庚午朔,金初設講議所官六員,共議錢穀,以中都轉運使孫鐸、戶部侍郎高汝礪等為之。 庚辰,金尚書省奏:「高麗國牒報,其主以老疾,令母弟晫權國事。」 十一月,辛醜,加諡孝宗曰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聖成孝皇帝。 太皇太后吳氏崩于壽慈宮,年八十三。遺誥:「太上皇帝疾未痊,宜於宮中承重;皇帝服齊衰五月。」 後實以辛卯崩,時郊祀期迫,或謂韓侂胄曰:「上親郊,不可不成禮,且有司所費既夥,奈何已之?」侂胄入其言。」甲辰,祀圜丘。乙巳,始發喪,詔服期年。及侂胄誅,以劉光祖言,乃改從本日。 十二月,己巳朔,金敕禦史台糾察諂佞趨走有實跡者。 丙子,帝始禦正殿。 己卯,金始鑄承安寶貨。 丁酉,知綿州王沇疏請置偽學之籍,仍自今曾受偽學舉薦關陛及刑法廉吏自代之人,並令省部籍記姓名,與間慢差遣;從之。 於是偽學逆黨得罪著籍者,宰執則有趙汝愚、留正、周必大、王藺四人,待制以上則有朱熹、徐誼、彭龜年、陳傅良、薛叔似、章穎、鄭湜、樓鑰、林大中、黃由、黃黻、何異、孫逢吉十三人,餘官則有劉光祖、呂祖儉、葉適、楊芳、項安世、李埴、沈有開、曾三聘、游仲鴻、吳獵、李祥、楊簡、趙汝讜、趙汝談、陳峴、范仲黼、汪逵、孫元卿、袁燮、陳武、田澹、黃度、詹體仁、蔡幼學、黃顥、周南、吳柔勝、王厚之、孟浩、趙鞏、白炎震等三十一人,武臣則有皇甫斌、危仲壬、張致遠三人,士人則有楊宏中、周端朝、張道、林仲麟、蔣傅、徐范、蔡元定、呂祖泰八人,共五十九人。 時黃由尚為吏部侍郎,言人主不可待天下以黨與,不必置籍以示不廣。殿中侍御史張岩劾由附阿,罷之。擢沇為利州路轉運判官。 金高汝礪上言:「國家置諫臣以備侍從,蓋欲周知時政以參得失,非徒使排行就列而已。故唐自凡中書、門下及三品以上入閤,必遣諫官隨之,俾與聞政事,冀其有所開說。今台省以下,遇朝奏事則一切回避,與諸侍衛之臣旅進旅退,殿廷論事,初莫得聞。及其已行,又不詳其始末,遂事而諫,斯亦難矣。顧諫職為何如哉?若曰非材,擇人可也,豈可置之言責而疏遠若是?自今以往,有司奏事,諫官得以預聞,庶幾少補。」從之。 金李淑妃兄弟仁惠等干預朝政,監察禦史姬端修上書乞遠小人。金主遣仁惠傳詔問端修:「小人謂誰?其以姓名對。」端修對曰:「小人者,李二惠兄弟。」仁惠不敢隱,具奏之,金主雖責仁惠兄弟而不能去。端修又刻簽書樞密院事完顏匡,疊被眷遇,行院於撫州,不知自潔。轉運使溫昉,行六部事,主軍中饋餉,屈意事匡,以馬、幣為獻,及私以官錢佐匡宴會費。金主方委匡以邊事,寢其奏。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