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書 > 續資治通鑒 | 上頁 下頁
大中祥符元年(1)


  大中祥符元年遼統和二十六年

  春,正月,乙丑,帝召宰臣王旦、知樞密院事王欽若等對於崇政殿之西序。帝曰:「朕寢殿中,帟幕皆青絁為之,旦暮間非張燭莫能辨色。去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夜將半,朕方就寢,忽一室明朗,驚視之,俄見神人星寇絳袍,告朕曰:『來月三日,宜於正殿建黃籙道場一月,當降天書《大中祥符》三篇,勿泄天機!』朕悚然起對,忽已不見,命筆誌之。十二月,朔,即蔬食齋戒,於朝元殿建道場,結采壇九級,又雕木為輿,飾以金寶,恭佇神貺,雖越月,未敢罷去。適睹皇城司奏,左承天門屋之南角,有黃帛曳於鴟吻之上,朕潛令中使往視,回奏雲:『其帛長二丈許,緘一物如書卷,纏以青縷三周,封處隱隱有字。』朕細思之,蓋神人所謂天降之書也。」旦等曰:「陛下以至誠事天地,仁孝奉祖宗,恭已愛人,夙夜求治,以至珠鄰修睦,獷俗請吏,于戈偃戢,年谷屢豐,皆陛下兢兢業業、日謹一日所致也。臣等嘗謂天道不遠,必有昭報;今者神告先期,靈文果降,實彰上穹佑德之應。」皆再拜稱萬歲。又言:「啟封之際,宜屏左右。」帝曰:「天若謫示闕政,固宜與卿等祗畏改悔;若誡告朕躬,朕亦當側身自修,豈宜隱之而使眾不知也?」

  帝即步至承天門,焚香望拜,命內侍周懷政、皇甫繼明升屋對捧以降。王旦跪奉進,帝再拜受書,置輿上,複與日等步導,卻傘蓋,撤警蹕,至道場,授知樞密院陳堯叟啟封,上有文曰:「趙受命,興于宋,付於沖。居其器,守於正。世七百,九九定。」既去帛啟緘,命堯叟讀之。其書黃字三幅,詞類《尚書·洪范》、《老子道德經》,始言帝能以至孝至道紹世,次諭以清淨簡儉,終述世祚延永之意。讀訖,藏以金匱。旦等稱賀於殿之北廡。是夕,命旦宿齋中書,晚詣道場,旦趨往而帝已先至。

  丙寅,群臣入賀於崇政殿,賜宴,帝與輔臣皆蔬食。遣吏部尚書張齊賢等奏告天地、宗廟、社稷及京城祠廟。

  丁卯,設黃麾仗於殿前,陳宮懸、登歌,文武官、遼使陪列,酌獻三清天書。禮畢,帝步導入內,行避黃道。司天監奏:「三日五日有紫雲護宮殿,乞付史館。」從之。

  戊辰,大赦,改元,文武官並加恩,改左承天門為左承天祥符門。詔東京賜酺五日,以二月一日為始。

  壬申,邊臣言:「趙德明邀留回鶻貢物,又令張浦率騎數千侵擾回鶻。今歲夏州譏饉,此衰敗之勢也。」帝曰:「朕知其旱歉,已令榷場勿禁西蕃市粒食者。蓋撫禦夷狄,當務含容;不然,須至殺伐,害及生靈矣。」

  趙德明嘗以民饑,上表乞糧數百萬。帝出其奏示輔臣,眾皆怒曰:「德明方納款而敢渝誓約,妄有乞請,乞降詔責之。」王旦請敕三司,在京積粟百萬,令德明自來取之;帝從其言。既而德明受詔,望闕再拜,曰:「朝廷有人!」乃止。

  太僕少卿錢惟演獻《祥符頌》,甲申,擢司封郎中,知制誥。

  天書降之翼日,翰林學士李宗諤上皇帝奉迎酌獻樂章,優詔答之。時學士晁迥知貢舉,楊億被病,參知政事趙安仁實草詔雲。

  遼主如長濼。

  二月,壬辰朔,帝禦乾元門觀酺。

  丁酉,分遣中使六人錫邊臣宴。

  戊戌,帝語輔臣曰:「京師士庶漸事奢侈,衣服器玩多鎔金為飾,工人煉金為箔,其徒日繁,計所費歲不下十萬兩,浸以成風,良可戒也。」丙午,詔:「三司使丁謂申明舊制,募告者賞之。自今乘輿服禦塗金、繡金之類亦不須用。」

  三月,甲戌,兗州父老呂良等千二百八十七人詣闕請封禪,對於崇道殿。帝令引進使曹利用宣勞而諭之曰:「封禪歷代罕行,難徇所請。」良等進而言曰:「國家受命五十年,已致太平,今天降祥符,宜告成岱嶽,以報天地。」帝複曰:「此大事,不可輕議。」良等又曰:「歲時豐稔,華夏安泰,願上答靈貺,早行盛禮。」詔賜緡帛遣之。知州邵華又率官屬抗表以請,亦不允。

  己卯,兗州並諸路進士孔謂等八百四十人詣闕請封禪。

  壬午,宰相王旦等率文武百官、諸軍將校、州縣官吏、蕃夷、僧道、耆壽二萬四千三百七十人詣東上閤門,凡五上表,請封禪。

  夏,四月,辛卯朔,天書又降於大內之功德閣。

  甲午,詔以今年十月有事于泰山,遂遣官告天地、宗廟、岳瀆諸祠。乙未,以知樞密院事王欽若、參知政事趙安仁並為封禪經度制置使。初,議封禪未決,帝以經費問權三司使丁謂,謂曰:「大計固有餘矣。」議乃決。即詔謂計度泰山路糧草,引進使曹利用、宣政使李神福相度行營道路,翰林學士晁迥、李宗諤、楊億、龍圖直學士杜鎬、待制陳彭年與太常禮院祥定儀注。王旦請依郊禋故事面命五使,帝曰:「升中大禮五使之職,當於中書、樞密院以班次領之。」丙申,命王旦為大禮使,王欽若為禮儀使,馮拯為儀仗使,陳堯叟為鹵簿使,趙安仁為橋道頓遞使,其禮儀、橋道頓遞使事,令拯、堯叟分掌之。飲若、安仁並判兗州,仍更迭往乾封縣,禁于泰山樵采者,山下工役無得調發丁夫,止用兗、鄆州兵。行宮除前後殿外,餘悉張幄幕。金帛、芻糧委三司規度,收市或轉輸供用它所須物,悉自京輦致,無得輒有科率。發陝西上供木,由黃河浮筏鄆州,給置頓之費。

  詔東封緣路禁採捕。修建行宮,無得侵佔民田,扈駕步騎輒蹂踐苗稼者,禦史糾之。

  壬寅,帝禦崇政殿,親試進士,仍錄題解,摹印以示之。初於殿廊設幔,列坐席,標其姓名,又揭榜表其次序,令視訖就坐。命翰林學士李宗諤等八人為考官。帝遍至幄次,諭宗諤等務極精詳,勿遺賢俊。翼日,宗諤等上所定進士文卷,詔宰相覆考訖,乃臨軒賜進士鄭人姚曄等及第、出身有差。先是謝恩始令釋褐,是日特賜綠袍、靴、笏,即命以職。

  丙午,詔作昭應宮以奉天書。

  時上封事者言:「兩漢舉賢良,多因兵荒災變,所以詢訪闕政。今國家受瑞建封,不當複設此例。」於是悉罷吏部科目。

  丙辰,詔:「太祖、太宗朝諸路所獻祥禽、異獸皆在苑囿,可上其數,俟封禪禮畢縱之。」

  遣使馳詣嶽州采三脊茅三十束,備藉神縮酒之用。有老人董皓識之,授皓州助教,賜束帛。

  戊午,詔東巡,取鄆州臨酅路赴泰山;禮畢,幸兗州,取中都路還京。

  先是監察禦史陰城張士遜為貢院監門官,時貢舉初用糊名之法,士遜白主司,有親戚在進士中,明日當引試,願出以避嫌,主司不聽,乃自言引去。帝是之,記名於禦屏,遂詔:「自今舉人與試官有親嫌者,皆移試別頭。」是月,江南轉運使闕,中書進擬人,數見卻,帝乃自除士遜為之。士遜謁宰相王旦于政事堂,自言「驟領使職,願聞善教。」旦從容曰:「朝廷榷利至矣。」士遜起謝。士遜後徒廣西、河北,每思旦言,不敢妄有興建雲。

  五月,庚申朔,遼主還上京。

  壬戌,王欽若言泰山下醴泉出,錫山蒼龍見。

  河北轉運使李士衡奏罷內帑所助錢八萬緡,於是又請輦本路金帛芻粟四十九萬赴京東以助祀事。帝曰:「士衡臨事有心力。」遂賜褒詔,因留士衡於澶州,管句東封事。

  有司詳定儀注,請于泰山上置圜壇,徑五丈,高九尺。圜壇東南置燎壇,高一丈二尺,方一丈。山下封祀壇如圜丘制,社首壇如方丘制。又為瘞塪於壬地,及天地玉牒、玉冊、石䃭、金玉匱、受命寶之制甚備。詔悉從之。

  丙寅,命王旦、馮拯、趙安仁等分撰玉牒、玉冊文。

  初,有司請依唐故事,皇帝告廟出京,至泰山、社首山,並用法駕。帝以前詔惟祀事豐潔,餘從簡約,於是改用小駕儀仗;尋改小駕名曰鸞駕。

  辛未,趙安仁奏:「得太僕寺狀,金玉輅合先赴泰山,輅高二丈三尺,闊一丈三尺,所經州縣城門橋道有狹隘,請令修拆。」帝曰:「若此,則勞人矣。可于城外過,於墳墓處避之。」

  三司假內藏庫銀十萬兩,從之。

  遼主駐懷州。

  甲申,放後宮一百二十人,厚資遣之。

  六月,壬辰,詳定所上封禪儀注,帝覽之,曰:「此儀久廢,非典禮具備,豈為盡美?」即手劄疑互凡十九事,令五使參議厘正而行之。

  命都官員外郎孫奭至遼境上,告以將有事于泰山。

  先是五月丙子,帝複言夢見向者神人,言來月上旬複當賜天書于泰山,密告王欽若。於是欽若奏:「是月甲午,木工董祚于醴泉亭北見黃素書曳林木之上,有字不能識,言於皇城使王居正,居正見其上有禦名,馳告欽若,欽若等就取得之。遂建道場,明日,跪授中使捧詣闕。」奏至,帝亟召王旦等諭其事,欲自出奉迎,即命旦為導衛使,具儀仗,奉迎天書,安於含芳園之正殿。帝再拜受,授陳堯叟啟封,其文曰:「汝崇孝奉,育民廣福。錫爾嘉瑞,黎庶鹹知。祕守斯言,善解吾意。國祚廷永,壽曆遐歲。」讀訖,召百官示之。左右奏苑中有雲五色,讀天書次,黃雲如風駐殿上。

  賜文武百官泰山醴泉。

  庚戌,曲赦兗州系囚流罪以下。

  辛亥,群臣上尊號曰崇文廣武儀天尊道寶應章感聖明仁孝皇帝。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