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書 > 續資治通鑒 | 上頁 下頁 |
乾德元年(1) |
|
乾德元年遼應曆十三年 春,正月,甲寅朔,不禦殿。 丁巳,發近甸丁夫數萬,修築畿內河堤。 戊午,遣酒坊副使河間盧懷忠、氈毯使洛陽張勳、染院副使康延澤等率步騎數千人赴襄州。延澤,福之子也。 庚申,以山南東道節度使兼侍中慕容延釗為湖南道行營都部署,樞密副使李處耘為都監,發兵會襄陽以討張文表。先是盧懷忠使荊南,帝謂曰:「江陵人情去就,山川向背,吾盡欲知之。」懷忠使還,報曰:「繼沖控弦之士不過三萬;年穀雖登,民困於暴斂,其勢日不暇給,取之易耳。」於是帝召宰相范質等謂曰:「江陵四分五裂之國,今假道出師,因而下之,蔑不濟矣。」遂以成算授處耘等。 癸亥,命太常卿陽曲邊光范權知襄州,戶部判官滕白為南面軍前水陸轉運使。 乙丑,幸造船務觀造戰船。 丙寅,以張勳為南面行營馬軍都監,盧懷忠為步軍都監。 時議城益津關,遼人知之。南京留守高勳上書,請假巡徼擾其境,遼主然其奏,命勳及統軍使崔廷勳以兵擾之,乃不果城。 丙子,詔荊南發水兵三千人赴潭州。 庚辰,以荊南節度副使、權知軍府事高繼沖為荊南節度使。 楊師璠之討張文表也,兵稍失利。相持既久,文表出戰,師璠大敗之,遂取潭州,執文表。初,文表聞宋師來伐,潛送款于趙璲,具言奔喪朗州,為廖簡所薄,因即私鬥,實無反心。璲自以奉詔諭文表,得其歸順,甚喜,即遣使撫慰之。師璠兵既入城,縱火大掠,而璲亦繼至。明日,享將吏于庭,指揮使高超語其眾曰:「觀中使之意,必活文表。若文表至闕,圖害朗州,吾輩無遺類矣。」乃斬文表於市,臠其肉。及宴罷,璲召文表,超曰:「文表謀為亂,已斬之矣。」璲太息久之。 初命文臣知州事。 帝懲五代藩鎮強盛之弊,時異姓王及帶相印者不下數十人,至是用趙普謀,漸削其權,或因其卒,或因遷徙、致仕,或遙領它職,皆以文臣代之。 二月,甲申朔,翰林學士、中書舍人王著,責授比部員外郎。著不拘細行,嘗乘醉宿娼家,為巡吏所執,既知而釋之,密以事聞,帝置不問。於是宿直禁中,夜,叩滋德殿求見;帝令中使引升殿,近燭視著,著大醉,垂發被面,帝怒,發前事,黜之。禦史中丞洛陽劉溫叟等,並坐失於彈劾,奪兩月俸。 丙戌,天雄節度使符彥卿來朝,帝欲使典兵,趙普以為彥卿名位已盛,不可複委以兵柄,屢諫,不聽。宣已出,普複懷之請見曰:「惟陛下深思利害,勿複悔。」帝曰:「卿苦疑彥卿,何也?朕待彥卿至厚,彥卿豈能負朕?」普曰:「陛下何以能負周世宗?」帝默然,事遂中止。 高繼沖自以年幼未能民事,刑政、賦役委節度判官孫光憲、軍旅、調度委衙內指揮使梁廷嗣,謂曰:「使事事得中,人無間言,吾何憂也!」 李處耘至襄州,先遣閤門使臨洺丁德裕諭繼沖以假道之意,請薪水給軍。繼沖與其僚佐謀,以民庶恐懼為詞,願供芻餼百裡外。處耘又遣德裕往,光憲及延嗣請許之。兵馬副使李景威說繼沖曰:「王師雖假道以收湖、湘,恐因而襲我。願假兵三千設伏荊門險隘處,候其夜行,發伏攻其上將,王師必自退卻,回軍收張文表以獻於朝廷,則公之功業大矣。不然,且有搖尾乞食之禍。」繼沖不聽,曰:「吾家累歲奉朝廷,必無此事。」孫光憲曰:「景威,峽江一民耳,安識勝敗!且中國自周世宗時已有混一天下之志,宋興,凡所措置,規模益弘遠,今伐文表,如以山壓卵爾。湖、湘既平,豈有複假道而去邪!不若早以疆土歸朝廷,則荊楚免禍,公亦不失富貴。」繼沖以為然。景威知計不行而歎曰:「大事去矣,何用生為!」因扼吭而死。景威,歸州人也。繼沖遣延嗣與其叔父保寅奉牛酒來犒師,且覘師之所為。 壬辰,師至荊門,處耘見延嗣等,待之有加。延嗣喜,馳使報繼沖以無虞。荊門距江陵百餘裡,是夕,延釗召延嗣等宴,飲於其帳,處耘密遣輕騎數千倍道前進。繼沖但俟保寅、延嗣之還,遽聞宋師奄至,即惶恐出迎,遇處耘於江陵北十五裡。處耘揖繼沖,令待延釗,而率親兵先入,登北門。比繼沖與延釗俱還,宋師已分據衝要,布列街巷矣。繼沖大懼,遂盡籍其三州,十七縣,十四萬二千三百戶,奉表來歸。 癸巳,李處耘等益發兵,日夜趨朗州。周保權懼,召觀察判官臨桂李觀象謀之,觀象曰:「文表已誅而王師不還,必將盡取湖、湘之地。今高氏束手聽命,唇齒既亡,朗州勢不獨全。莫若幅巾歸朝,幸不失富貴。」保權將從之,指揮使張崇富等不可,乃相與為拒守計。 庚子,荊南表至,帝覆命高繼沖為荊南節度使,遣樞密承旨王仁贍赴荊南巡檢。帝聞李景威之謀,曰:「忠臣也。」命仁贍厚恤其家。 帝遣使諭周保權及將校,言:「大軍既拯爾難,何為反拒王師,自取塗炭!」保權不答,遂進討之。慕容延釗大破其軍于三江口,遂取嶽州。 是月,權知貢舉浚儀薛居正奏進士蘇德祥等合格者八人。 遼主如潢河,觀群臣射,賜物有差。 三月,張崇富等出軍澧州南,與宋師遇,未及戰,望風先潰。李處耘逐北至敖山寨,賊棄寨走,俘獲甚眾。處耘擇所俘體肥者數十人,令左右啖之,黥其少壯者,縱歸武陵。武陵人聞擒者為宋師臠食,俱大恐,縱火焚州城,奔竄山谷。壬戌,慕容延釗等入朗州,擒崇富於西山下,梟其首。大將汪端劫周保權匿江南岸僧舍,處耘遣麾下將田守奇捕之,端棄保權走,守奇獲保權以歸。湖南平,凡得州十四,監一,縣六十六,戶九萬七千二百八十八。庚午,命戶部侍郎呂餘慶權知潭州。 癸酉,吏部尚書張昭等詳定五刑之制,凡流刑四,徒、杖、笞刑各五。 令州縣複置義倉,官所收二稅,每石別輸一鬥貯之,以備凶儉。 夏,四月,甲申,減荊南、潭、朗州死罪囚,流以下釋之,配役人放還;蠲三年以前逋稅及場院課利。 乙酉,始置諸州通判,凡軍民之政,皆統治之,事得專達,與長吏均禮。大州或置二員。又令節鎮所領支郡皆直隸京師,得自奏事,不屬諸藩,於是節度使之權益輕。用趙普之言也。 遣給事中饒陽李昉祭南嶽,尋命權知衡州。 丁亥,幸國子監,遂幸武成王廟,宴射玉津園。 庚寅,出內府錢,募諸軍子弟數千人鑿池于朱明門外,引蔡水注之,造樓船百艘,選卒,號水虎捷,習戰池中。 辛卯,王處訥上新定建隆應天曆,帝制序,頒行之。 丙申,兵部郎中、監泰州稅曹匪躬棄市,海陵、鹽城兩監屯田副使張藹除名,並坐令人齎輕貨往江南、兩浙販易故也。 戊戌,符彥卿辭歸鎮。 庚子,以華州團練使大城張暉為鳳州團練使兼西面行營巡檢壕寨使。暉前在華州,治有善狀。帝既誅李筠,將事河東,召暉入覲,問以策。暉曰:「澤潞瘡痍未起,軍旅薦興,民不堪命,當俟富庶後圖之。」帝慰勞遣還。於是始謀伐蜀,乃徙暉鳳州。暉盡得其山川險易,密疏進取之計;帝覽之,甚悅。 清源留後張漢思,年老不能治軍務,事皆決于副使陳洪進。漢思患其專,乃設宴,伏甲,將殺之。酒數行,地忽大震,同謀者懼,以告洪進。洪進亟出,甲士皆散,漢思由是嚴兵備洪進。癸卯,洪進袖大鎖,常服安步入府中,叱去直兵,漢思方處內閤,洪進即鎖其門,謂之曰:「軍吏以公耄荒,請洪進知留務,眾情不可違,當以印見授。」漢思錯愕不知所為,乃自門扇間投印與之。洪進遽召將吏告之曰:「漢思不能為政,授吾印矣。」將吏皆賀。即日,遣漢思外舍,以兵守之,遣使請命於南唐,南唐即授以節鉞。洪進又遣牙將魏仁濟間道奉表來告,且請制命。漢思退居數年,以壽終。 慕容延釗言辰、錦、溪、敘等州各奉牌印請命。 甲辰,詔重鑿砥柱三門。 禁涇、原、邠、慶州不得補蕃人為沿邊鎮將。 乙巳,幸玉津園,閱諸軍騎射。 丙午,以樞密直學士、戶部侍郎薛居正權知朗州。 辛亥,令諸州造輕車以給饋運。 五月,壬子朔,慕容延釗言南唐王遣使以牛酒來犒師。 己未,鳳翔節度使王景卒,贈太傅,諡元靖。 辛酉,命樞密直學士、尚書左丞高防權知鳳翔府。 甲子,高繼沖籍伶官一百四十三人來獻,詔悉分賜諸大臣。 乙丑,命鐵騎都將李懷義、內班都知趙仁璲增修宮闕,既成,帝坐寢殿中,令洞開諸門,皆端正通豁,謂左右曰:「此如我心,小有邪曲,人皆見之。」 戊辰,以工部侍郎須城艾穎為戶部侍郎,致仕。帝命執政擇廷臣督在京諸倉,穎與焉。穎自以清望官,不宜親濁務,辭不肯為,帝曰:「惟致仕乃可免耳。」穎遂請老。 蜀宰相李昊言於蜀主曰:「臣觀宋氏啟運,不類漢、周;無厭亂久矣,一統海內,其在此乎!若通職貢,亦保安三蜀之長策也。」蜀主將發使,知樞密院事王昭遠固止之。乃以文思使景處瑭等率兵屯峽路,又遣使往涪、瀘、戎等州閱棹手,增置水軍。 六月,乙酉,詔免潭州諸縣無名配斂。 壬辰,以大暑,罷京城營造,賜工匠衫履。 遼主詔諸路錄囚。 初,帝幸武成王廟,曆觀兩廊所畫名將,以杖指白起曰:「起殺已降,不武之甚,何為受享於此?」命去之。左拾遺知制誥高錫因上疏論王僧辯不克善終,不宜在配享之列。乃詔吏部尚書張昭、工部尚書竇儀與錫別加裁定,取功業始終無瑕者。癸巳,昭等議升漢灌嬰、後漢耿純、王霸、祭遵、班超、晉王渾、周訪、宋沈慶之、後魏李崇、傅永、北齊段韶、後周李弼、唐秦叔寶、張公謹、唐休璟、渾瑊、裴度、李光顏、李愬、鄭畋、梁葛從周、後唐周德威、符存審二十三人;退魏吳起、齊孫臏、趙廉頗、漢韓信、彭越、周亞夫、後漢段紀明、魏鄧艾、晉陶侃、蜀關羽、張飛、晉杜元凱、北齊慕容紹宗、梁王僧辯、陳吳明徹、隋楊素、賀若弼、史萬歲、唐李光弼、王孝傑、張齊丘、郭元振二十二人。詔塑齊相管仲像於堂,畫魏西河太守吳起于廡下,餘如昭等議。乙未,祕書郎直史館管城梁周翰上言曰:「凡名將悉皆人雄,苟欲指瑕,誰當無累!一旦除去神位,吹毛求異代之非,投袂忿古人之惡,似非允當。臣心惑焉。」不報。 詔:「荊南兵願歸農者聽,官為葺舍,給賜耕牛、種食。」 丙申,令有司二歲一舉先代帝王祀典,各以功臣配享。高辛、堯、舜、禹、湯、文、武、漢高祖皆因其故廟。又別建漢世祖廟于南陽,唐太宗廟于醴泉;世祖以鄧禹、吳漢、賈複、耿弇配,太宗以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魏征、李靖配,並畫像廟壁。 丁酉,命王仁贍權知荊南軍府事。先是帝命典軍列校遙領湘南諸郡,不踰歲,果得其地。辛醜,複以龍捷左廂都指揮使、岳州防禦使夏津馬仁瑀等為漢、彭等州防禦使。 己酉,命鎮國節度使宋延渥率禁旅數千習戰于新池,帝數臨觀焉。 庚戌,命大理正奚嶼知館陶縣,監察禦史王祐知魏縣,楊應夢知永濟縣,屯田員外郎于繼徽知臨濟縣。常參官知縣,自嶼等始也。祐,大名人。時符彥卿久鎮大名,專恣不法,屬邑頗不治,故特選強壯者往蒞之。其後右贊善大夫周渭亦知永濟,彥卿郊迎,渭揖於馬上,就館,始與彥卿相見,略不降屈。縣有盜傷人而逸,渭捕獲,暴其罪,斬之,不以送府。渭先為白馬主簿,縣大吏犯法,渭即斬之。帝奇其才,故擢右贊善大夫。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