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宋書 | 上頁 下頁
州郡志(13)


  司州刺史,漢之司隸校尉也。晉江左以來,淪沒戎寇,雖永和、太元王化暫及,太和、隆安還複湮陷。牧司之任,示舉大綱而已。縣邑戶口,不可具知。武帝北平關、洛,河南底定,置司州刺史,治虎牢,領河南(漢舊郡)、滎陽(晉武帝泰始元年,分河南立。)、弘農(漢舊郡)實土三郡。河南領洛陽、河南、鞏、緱氏、新城、梁(並漢舊縣)、河陰(《晉太康地志》有)、陸渾(漢舊縣,屬弘農,《晉太康地志》屬河南。)、東垣(二漢、《晉太康地志》、何有垣縣。)、新安(二漢屬弘農,《晉太康地志》屬河東。)、西東垣(新立)凡十一縣。滎陽領京、密、滎陽、卷、陽武、苑陵、中牟、開封、成皋(並漢舊縣。屬河南。)凡九縣。弘農領弘農、陝、宜陽、黽池、盧氏(並漢舊縣)、曲陽(前漢屬東海,後漢屬下邳,《晉太康地志》無。)凡七縣。三郡合二十七縣,一萬六千三百六戶。又有河內(漢舊郡)、東京兆(京兆別見雍州,東京兆新立。)二僑郡。河內寄治河南,領溫、野王、軹、河陽、沁水、山陽、懷、平皋、(並漢舊名。)、朝歌(二漢屬河內,《晉太康地志》屬汲郡。晉武太康元年始立。)凡十縣。東京兆寄治滎陽,領長安(漢舊縣)、萬年(別見)、新豐(別見)、藍田(別見)、蒲阪(二漢、《晉太康地志》屬河東。)凡六縣。合十六縣,一千九百九十二戶。少帝景平初,司州覆沒北虜。文帝元嘉末,僑立于汝南,尋亦省廢。明帝複于南豫州之義陽郡立司州,漸成實土焉。領郡四,縣二十,去京都水二千七百,陸一千七百。

  義陽太守,魏文帝立,後省,晉武帝又立。《太康地志》、《永初郡國》、何志並屬荊州,徐則南豫也。明帝泰始五年,度郢州,後廢帝元徽四年,屬司州。領縣七。戶八千三十二,口四萬一千五百九十七。

  平陽侯相,前漢無,後漢屬江夏曰平春,《晉太康地志》屬義陽,晉孝武改。

  鄳令,二漢屬江夏,《晉太康地志》屬義陽,並作鄳,音盲。《永初郡國》、何並作鄳。

  鐘武令,前漢屬江夏,後漢、《晉太康地志》無,《永初郡國》屬義陽。

  寶城令,孝武孝建三年,分鄳立。

  義陽令,《晉太康地志》有,後省。孝武孝建三年,分平陽立。

  平春令,孝武孝建三年,分平陽立。

  環水長,《永初郡國》、何、徐並無。明帝泰始三年,度屬宋安郡,後省宋安,還此。宋安,本縣名,孝武大明八年,省義陽郡所統東隨二左郡立為宋安縣,屬義陽。明帝立為郡。

  隨陽太守,晉武帝分南陽義陽立義陽國,太康年,又分義陽為隨國,屬荊州。孝武孝建元年度屬郢,前廢帝永光元年度屬雍;明帝泰始五年還屬郢,改為隨陽;後廢帝元徽四年,度屬司州。徐志又有革音縣,今無。領縣四,戶四千六百。去京都三千四百八十。

  隨陽子相,漢隨縣屬南陽,《晉太康地志》屬義陽。後隨國與郡俱改。

  永陽男相,徐志有。

  關西令(別見荊州,作厥西。),宋末新立。

  西平林令,宋末新立。

  安陸太守,孝武孝建元年,分江夏立,屬郢州;後廢帝元徽四年度司州。徐志有安蠻縣,《永初郡國》、何並無,當是何志後所立。尋為郡,孝武大明八年,省為縣,屬安陸;明帝泰始初,又立為左郡,宋末又省。領縣二,戶六千四十三,口二萬五千八十四。去京都水二千三百。

  安陸公相,漢舊縣,屬江夏。江夏又有曲陵縣,本名石陽,吳立。《晉起居注》,太康元年,改江夏石陽曰曲陵;明帝泰始六年,並安陸。

  南汝南太守。(汝南郡別見)

  平輿令。

  北新息令。

  真陽令。

  安城令。

  南新息令。

  安陽令。(並別見)

  臨汝令,新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