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宋書 | 上頁 下頁 |
州郡志(10) |
|
江州刺史,晉惠帝元康元年,分揚州之豫章、鄱陽、廬陵、臨川、南康、建安、晉安,荊州之武昌、桂陽、安成十郡為江州。初治豫章,成帝咸康六年,移治尋陽;庾翼又治豫章,尋還尋陽。領郡九,縣六十五,戶五萬二千三十三,口二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去京都水一千四百。 尋陽太守,尋陽本縣名,因水名縣,水南注江。二漢屬廬江,吳立蘄春郡,尋陽縣屬焉。晉武帝太康元年,省蘄春郡,以尋陽屬武昌,改蘄春之安豐為高陵及邾縣,皆屬武昌。二年,以武昌之尋陽複屬廬江郡。惠帝永興元年,分廬江、武昌立尋陽郡。尋陽縣後省。領縣三,戶二千七百二十,口一萬六千八。 柴桑男相,二漢屬豫章,晉屬武昌。郡既立,治此。鼓澤子相,漢、《晉太康地志》屬豫章,立尋陽郡後,割度。 松滋伯相,前漢屬廬江,後漢無,《晉太康地志》屬安豐。安豐縣名,前漢無,後漢屬廬江,晉武帝立為安豐郡。江左流民寓尋陽,僑立安豐、松滋二郡,遙隸揚州,安帝省為松滋縣。尋陽又有弘農縣流寓。文帝元嘉十八年,省並松滋。 豫章太守,漢高帝立,本屬揚州。《永初郡國》有海昏(漢舊縣),何志無。今領縣十二,戶一萬六千一百三十九,口一十二萬二千五百七十三。去州水六百,陸三百五十;去京都水一千九百,陸二千一百。 南昌侯相,漢舊縣。 新淦侯相,漢舊縣。 豐城侯相,吳立曰富城,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建城侯相,漢舊縣。 望蔡子相,漢靈帝中平中,汝南上蔡民分徙此地,立縣名曰上蔡;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吳平侯相,漢靈帝中平中立漢平,吳更名。 永修男相,漢靈帝中平中立。 建昌公相,漢和帝永元十六年,分海昏立。 豫甯侯相,漢獻帝建安中立,吳曰西安,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康樂侯相,吳孫權黃武中立,曰陽樂,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新吳令,漢靈帝中平中立。 艾侯相,漢舊縣。 鄱陽太守,漢獻帝建安十五年,孫權分豫章立,治鄱陽縣;赤烏八年,徙治吳芮故城。《永初郡國》有曆陵縣(漢舊縣),何志無。領縣六,戶三千二百四十二,口一萬九百五十。去州水四百四十;去京都水一千八百四十,陸二千六十。 廣晉令,吳立曰廣昌,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鄱陽侯相,漢舊縣。 餘幹令,漢舊縣。 上饒男相,吳立。《太康地志》有,王隱《地道》無。 葛陽令,吳立。 樂安男相,吳立。 臨川內史,吳孫亮太平二年,分豫章東部都尉立。領縣九,戶八千九百八十三,口六萬四千八百五。去州水一千一百,陸一千二十;去京都水二千八百三十,陸三千。 臨汝侯相,漢和帝永元八年立。 西豐侯相,吳立曰西平,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新建侯相,吳立。 永城男相,吳立。 宜黃侯相,吳立。 南城男相,漢舊縣,晉武帝太康元年,更曰新南城,江左復舊。 南豐令,吳立。 東興侯相,吳立。 安浦男相,吳立。 廬陵太守,廬陵本縣名,屬豫章,漢獻帝興平元年,孫策分豫章立。領縣九,戶四千四百五十五,口三萬一千二百七十一。去州水二千,陸一千六百;去京都水三千六百。 石陽子相,前漢無,後漢有。 西昌侯相,吳立。 東昌子相,吳立。 吉陽男相,吳立。 己丘男相,吳立。 興平侯相,吳立。 陽豐男相,吳曰陽城,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高昌男相,吳立。 遂興男相,吳立曰新興,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永初郡國》無比縣,何、徐並有。 安成太守,孫皓寶鼎二年,分豫章、廬陵、長沙立。《晉太康地志》屬荊州。領縣七,戶六千一百一十六,口五萬三百二十三。去州水三千三百,陸三千六百;去京都水三千七百,無陸。 平都子相,前漢曰安平,後漢更名,屬豫章。 新喻侯相,吳立。 宜陽子相,漢舊縣,本名宜春,屬豫章,晉孝武改名。 永新男相,吳立。 安複侯相,漢舊縣,本名安成,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屬長沙。 萍鄉侯相,吳立。 廣興侯相,《晉太康地志》有此縣,何雲江左立,非也。 南康公相,晉武帝太康三年,以廬陵南部都尉立。領縣七,戶四千四百九十三,口三萬四千六百八十四。去州水三千七百四十;去京都水三千八十。 贛侯相,漢舊縣,屬豫章。 甯都子相,吳立曰楊都,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雩都侯相,漢舊縣,屬豫章。 平固侯相,吳立曰平陽,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南康公相,吳立曰安南,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陂陽男相,吳立曰揭陽,晉武帝太康五年,以西康揭陽移治故陂陽縣,改曰陂縣,然則陂陽先已為縣矣。後漢《郡國》無,疑是吳所立而改曰揭陽也。 南野伯相,漢舊縣,屬豫章。 虔化男相,孝武大明五年,以虔化屯立。 南新蔡太守,江左立。領縣四,戶一千七百三十,口八千八百四十八。去州水二百;去京都水一千三百七十,陸一千八百八十。 苞信令(別見),本作褒信,《永初郡國》作苞信。 慎令,漢舊名,本屬汝南。 宋令(別見),徐志雲宋樂,後復舊。 陽唐左縣令,孝武大明八年立。 建安太守,本閩越,秦立為閩中郡。漢武帝世,閩越反,滅之,徙其民于江、淮間,虛其地。後有遁逃山谷者頗出,立為冶縣,屬會稽。司馬彪雲,章安是故冶,然則臨海亦冶地也。張勃《吳錄》雲:「閩越王冶鑄地,故曰安閩王冶。此不應偏以受名,蓋句踐冶鑄之所,故謂之冶乎?閩中有山名湛,疑湛山之爐鑄劍為湛爐也。」後分冶地為會稽東、南二部都尉。東部,臨海是也;南部,建安是也。吳孫休永安三年,分南部立為建安郡。領縣七。(疑)戶三千四十二,口一萬七千六百八十六。去州水二千三百八十;去京都水三千四十,並無陸。 吳興子相,漢末立曰漢興,吳更名。 將樂子相,《晉太康地志》有。 邵武子相,吳立曰昭武,晉武帝更名。 建陽男相,《晉太康地志》有。 綏成男相,《永初郡國》、何、徐並有;何、徐不注置立。 沙村長,《永初郡國》、何、徐並有;何、徐不注置立。 晉安太守,晉武帝太康三年,分建安立。領縣五,戶二千八百四十三,口一萬九千八百三十八。去州水三千九百九十;去京都水三千五百八十。 侯官囗相,前漢無,後漢曰東侯官,屬會稽。 原豐令,晉武帝太康三年,省建安典船校尉立。 晉安男相,吳立曰東安,晉武帝更名。 羅江男相,吳立,屬臨海。晉武帝立晉安郡,度屬。 溫麻令,晉武帝太康四年,以溫麻船屯立。《永初郡國》無,何、徐並有。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