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宋史 | 上頁 下頁
律曆志十二(2)


  步晷漏

  二至限:一百八十二、分六十二、秒一十八。
  象限:九十一、分二十一、秒九。
  一象度:九十一、分二十一、秒四十三。
  冬至後初限夏至後末限:六十二日、分二十。
  夏至後初限冬至後末限:一百二十日、分四十二。
  已上分秒母各同一百。

  冬至嶽台晷影常數:一丈二尺八寸三分。
  夏至嶽台晷影常數:一尺五寸六分。
  昏明分:一百八十二少。
  昏明刻:二分三百六十四半。
  辰刻:八分二百四十三。
  半辰刻:四分一百二十一半。
  刻法:七百二十九。

  求午中入氣:置所求日大餘及半法,以所入氣大、小餘減之,為其日午中入氣日及餘。

  求午中中積:置其氣中積,以午中入氣日及余加之,(其餘以日法退除為分秒。)為所求日午中中積及分秒。

  求午中入二至後初末限;置午中中積及分,為入冬至後;滿二至限去之,為入夏至後。其二至後,如在初限已下為入初限;已上,覆減二至限,餘為入末限。

  求嶽台晷影午中定數:冬至後初限、夏至後末限,以百通日,內分,自相乘為實,置之;以七百二十五除之,所得,加一十萬六百一十七,併入限分,折半為法,實如法而一為分,不滿,退除為小分,其分滿十為寸,寸滿十為尺,用減冬至嶽台晷影常數,即得所求午中晷影定數。夏至後初限、冬至後末限,以百通日,內分,自相乘,為實,乃置入限分,九因,再折,加一十九萬八千七十五為法,(其夏至前後,日如在半限以上者,減去半限,餘置於上,列半限於下,以上減下,餘以乘上,進二位,七十七除之,所得加法為定法,然後除之。)實如法而一為分,不滿,退除為小分,其分滿十為寸,寸滿十為尺,以加夏至嶽台晷影常數,即得所求日午中晷影定數。

  求每日日行積度:以午中入氣餘乘其日盈縮分,日法而一,冬至後盈加縮減、夏至後縮加盈減先後數,以先加後減中積日及分秒,滿與不足,進退其日,為所求日行積度及分秒。

  求每日赤道內外度:置所求日午中日行積度及分,如不滿二至限,在象限已下為冬至後度;象限已上,用減二至限,為夏至前度。如滿二至限去之,餘在象限以下為夏至後度;象限以上,用減二至限,為冬至前度。並置之於上,列象限於下,以上減下,餘以乘上,冬至前後五百一十七而一,夏至前後四百而一為度,不滿,退除為分,以加二至前後度,所得,用減象限,餘置於上,列二至限於下,以上減下,餘以乘上,(其度、分、秒皆以百通,然後乘之。)退一位,如三十四萬八千八百五十六而一為秒,滿百為分,分滿百為度,即所求日黃道去赤道內外度及分。(冬至前後為外,夏至前後為內。)

  求每日午中太陽去極度;以每日午中黃道去赤道內、外度及分,內減外加一象度及分,為每日午中太陽去極度及分。

  求每日日出入分晨昏分半晝分:置所求日黃道去赤道內外度及分,以三百六十三乘之,進一位,如二百三十九而一,所得,以加減一千八百二十二半,(赤道內以減,赤道外以加。)為所求日日出分;用減日法,為日入分。以昏明分減日出分,為晨分;加日入分,為昏分;以日出分減半法,為半晝分。

  求每日晝夜刻日出入辰刻:置日出分,倍之,進一位,滿刻法為刻,不滿為分,即所求日夜刻;以減百刻,餘為晝刻;半夜刻,滿辰刻為辰數;命子正,算外,即日出辰刻;(以半辰刻加之,即命起時初。)以晝刻加之,滿辰刻為辰數;命日出,算外,即日入辰刻及分。

  求每更點差刻及逐更點辰刻:置夜刻,減去十五刻,五而一,為更差;又五而一,為點差。以昏明刻加日入辰刻,即初更辰刻;以更點差刻累加之,滿辰刻及分去之,各得更點所入辰刻及分。

  求每日距中度及每更差度:置所求日黃道去赤道內、外度及分,以四千四百三十五乘之,如五千八百一十二而一為度,不滿,退除為分,以內加外減一百度七十二分、秒七為距中度。用減一百六十四度八十一分、秒五十七,餘四因,退一位,為每更差度。

  求昏曉五更及攢點中星:置距中度,以其日午中赤道日度加而命之,即昏中星所格宿次,命為初更中星;以每更差度加而命之,即二更中星;以每更差度累加之,滿赤道宿度去之,即逐更及攢點中星;加三十六度六十二分、秒五十七,滿赤道宿度去之,即曉中星。

  求九服晷景:各于所在測冬夏二至晷數,乃相減之,餘為二至差數。如地在岳台南測夏至晷景在表南者,並冬夏二至晷數為二至差數。其所求日在冬至後初限、夏至後末限者,置嶽台冬至晷景常數,以所求日嶽台午中晷景定數減之,餘以其處二至差數乘之,如嶽台二至差數一丈一尺二寸七分而一,所得,以減其處冬至晷數,即其地其日中晷定數。所求日在夏至後初限、冬至後末限者,置所求日嶽台午中晷景定數,以嶽台夏至晷景常數減之,餘以其處二至差數乘之,如嶽台二至差數而一,所得,以加其處夏至晷數,即其地其日中晷定數。如其處夏至景在表南者,以所得之數減其處夏至晷數,餘為其地其日中晷定數,亦在表南也。其所得之數多於其處夏至晷數,即減去夏至晷數,餘為其地其日中晷定數,在表北也。

  求九服所在晝夜漏刻:各於所在下水漏,以定其處冬夏二至夜刻,(但得一至可矣,不必須要冬夏二至。)乃與五十刻相減,餘為至差刻。置所求日黃道去赤道內外度及分,以至差刻乘之,進一位,如二百三十九而一為刻,不盡,以刻法乘之,複八而一為分,內減外加五十刻,即所求日夜刻;減百刻,餘為晝刻。(其日日出入辰刻及更點差刻、每更點辰刻,並依嶽台術求之。)

  步月離

  轉周分:二十萬八百七十三、秒九百九十。
  轉周日:二十七、餘四千四十三、秒九百九十。
  朔差日:一、餘七千一百一十四、秒九千一十。
  望策:一十四、餘五千五百七十九。
  弦策:七、餘二千七百八十九半。
  ——已上秒母一萬。

  七日:(初數六千四百七十八,初約分八十九;末數八百一十二,末約分一十一。)
  十四日:(初數五千六百六十六,初約分七十八;末數一千六百二十四,末約分二十二。)
  二十一日:(初數四千八百五十四,初約分六十七;末數二千四百三十六,末約分三十三。)
  二十八日:(初數四千四十三,初約分五十五。)
  上弦:九十一度、分三十一、秒四十三。
  望:一百八十二度、分六十二、秒八十六。
  下弦:二百七十三度、分九十四、秒二十九。
  月平行:十三度、分三十六、秒八十七太。
  ——已上分、秒母皆同一百。

  求天正十一月經朔入轉:置天正十一月經朔加時積分,以轉周分及秒去之,不盡,滿日法除之為日,不滿為餘秒,命日,算外,即所求年天正十一月經朔加時入轉日及餘秒。(若以朔差日及餘秒加之,滿轉周日及餘秒去之,即次朔加時入轉日。)

  求弦望入轉:各因其月經朔加時入轉日及餘秒,以弦策累加之,去命如前,即上弦、望及下弦經日加時入轉日及餘秒。

  求朔弦望入轉朏朒定數:置入轉餘,以其日算外損益率乘之,如日法而一,所得,以損益其下朏朒積為定數。其四七日下余如初數已下者,初率乘之,初數而一,以損益朏朒為定數。如初數已上者,以初數減之,餘乘末率,末數而一,用減初率,餘加朏朒為定數。其十四日下余如初數已上者,初數減之,餘乘末率,末數而一,為朏朒定數。

  求朔弦望定日:各置經朔、弦、望小餘,以入氣、入轉朏朒定數朏減朒加之,滿與不足,進退大餘,命己卯,算外,各得定日日辰及餘。定朔幹名與後朔幹名同者月大,不同者月小,其月內無中氣者為閏月。(凡注曆,觀定朔小余,秋分後在日法四分之三已上者,進一日;春分後定朔日出分差如春分之日者,三約之,用減四分之三;定朔小餘及此數已上者,亦進一日;或當交虧初在日入已前者,其朔不進。弦、望定小餘不滿日出分者,退一日;望若有食虧初在日出已前者,定望小余進滿日出分,亦進一日。又月行九道遲疾,有三大二小;日行盈縮累增損之,則有四大三小,理數然也。若俯循常儀,當察加時早晚,隨其所近而進退之,使不過三大二小。)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