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料 > 名臣碑傳琬琰集 | 上頁 下頁 |
◆宋綬傳 |
|
▼宋宣憲公綬〔曾鞏〕 宋綬,字公垂,趙州人。幼聰警,額有異相,其外祖楊徽之器愛之。徽之無子,盡付以家所藏書。以徽之遺恩,授太常寺太祝。年方十五,召試中書,真宗奇其文,特遷大理評事,聽于秘閣讀書,同校勘天下《圖經》。久之,複召試學士院,除集賢校理,與文皋同在館閣,每賜書,必得二本,世以為榮。累擢知制誥。仁宗即位,擢直學士院。 天聖三年,為翰林學士。明年,兼侍讀,改龍圖學士,出知應天府。召還,欲大用,為宰相張士遜所抑,複翰林學士兼侍讀、龍圖閣學士,加端明殿學士。端明殿,後唐初置學士,馮道、趙鳳首當其任。太平興國中,改為文明殿學士。至是,又置端明殿學士以寵綬,綬辭免龍圖。及士遜罷相,明道二年緩,遂參知政事。 景祐四年,罷為尚書左丞、資政殿學士,留侍經筵。明年,加大學士、知河南府。康定元年,知樞密院,改參知政事。薨於位,年五十。贈司徒兼侍中,諡宣憲。子敏求、敏修。大中祥符初,封禪覃慶,上先賜綬同進士出身,翌日,遂由大理評事遷本寺丞。後苑賞花,群臣皆賦詩,命綬與晏殊同為之序。祀汾陰,綬與錢易、陳越、劉筠所過採集地志、風物、故實,每舍上之,以備詢覽。仁宗即位,章獻太后命綬擇前文字可以贊孝養、補政治者以上,遂錄唐謝偃惟皇戒德賦、孝經論語節要,唐太宗所撰帝範二卷、開元臣僚所獻聖典三卷、君臣正理論三卷上之。 太后稱制既久,上未嘗獨對群臣,綬言:「唐開元中,睿宗為太上皇,五日一受朝,處分軍國重務,及三品以上除授,決重刑。明皇日聽朝,除授三品以下決徒刑。請令中書、樞密院約先天制度,非軍國大事及大除拜,皆前殿取旨,臣僚亦只前殿對。」由是忤太后意,而有應天之命。太后崩,詔綬定章獻明肅、章懿三太后祔廟禮。綬舉《春秋》「考仲子之宮」、唐儀坤故事,請別立章懿太后廟,建名奉慈,以安神主,上從其議。 綬又言:「『帝王之禦臣下,在乎總握威柄,賞罰二者,必自天子出。一紀以來,政出簾箔之間。今陛下方躬親萬務,聽斷有祖宗英風,天下延頸跂踵,渴見聖政,若非懲奸革弊,無以新四方耳目,而刑政號令,未見勝於垂簾之日,豈非三事大臣未能盡輔佐之道耶?頃者除授恩澤,多所希望,而因緣邪幸者遂取升擢,議者皆以謂恩出太后而不由陛下。自親政以來,恩賞雖行,議者又雲悉出大臣。蓋大臣公為朋黨,罔冒天聰,朋黨相結,其害實甚。或窺測上旨,密令陳奏;或附會已意,以進退人。大臣恃恩以招權,小人趍利以售進,此風寖長,有蠧邦政。太宗嘗雲:『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真宗亦雲:『唐朝朋黨尤盛,漸不可制,以至帝室衰弱』。願陛下思祖宗之訓,念王業艱難,整頓紀綱,正在今日。」 上大感悟。章惠太后營王中正舊第為道觀,諫官、禦史皆言「近詔罷修寺觀,而複有此興造,是詔令數更也。」上曰:「此太后自出奩中物爾,言者豈非邀名乎?」 綬因曰:「是豈知太后所為,但見忽興土木,違近詔爾。疑似之事,人猶奏論,設少失周防,雖台諫官不言,四方亦自傳佈,為聖政之累。太祖嘗謂太宗受人諫疏,直抵其非,曾不為恥,豈若自不為之,而使人無言?望陛下深鑒皇祖之言,常防外廷之議,已出詔令,且要遵守,無令喋喋之人自取名譽也。」 綬又言:「自古守成之君,必兢兢抑畏,不忘顧省。人心逸于久安,患害生於所忽,故立防於無事之際,消患於未萌之前。若事至而後應,不亦殆歟!此固聖心所詳究,臣猶願飭勵群司,交修庶職,勿以治平自息,勿以纎微不慎,則可以保至尊而享洪業矣。」 「臣又切惟禦下之道有三:臨事尚乎守,當幾貴乎斷,兆謀先乎密。守則不可移,斷則不可惑,密則不可幹。是三者,治亂安危之所系,願陛下欽之念之。至若朝務清夷,深居間燕,亦願陛下愛養聖躬,節宣所欲。夫四時聲味所以調適六氣,乃克和平,自然擁百靈之休,享無疆之福,豈不美哉!」 初,尚美人出宮,上召綬面草詔雲:「當求德門,以稱坤儀。」既而聞左右以茶商陳氏女入宮,綬因間見曰:「陛下乃欲以卑賤者正位中宮,不亦與前日詔語戾乎?」及樞密使王曾入對,上首詢之,曾深以為不可。上曰:「宋綬亦如此言。」時宰相呂夷簡屢論列上前,卒罷之。修郊祀,綬嘗攝太僕卿,陪玉輅,顧問儀物典故,召對辯洽,因撰鹵簿圖以進。 綬資性孝謹,清介寡言,經史百家,莫不通貫,朝廷有大議論,皆所裁定。于前世文章,必深考其得失,而時之作者無所臧否。集外祖楊徽之詩,刻石嘉州明月湖上。家藏書萬卷,皆手自校正。楊億嘗稱其文淳麗,尤善賦詠,自以為不及也。綬之筆劄精妙,上嘗取所書千字文及其家之墨蹟藏禁中。所著有七集。始,綬疾不視家,母問之,必曰:「少瘳矣。」又通賓客候問,若且安以紓母憂,然後事俱已詳處,雖家人不知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